為什么有的笨人一旦開竅?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確有這么一種人,平時不顯山不露水,默默無聞。但突然有一天,這個人會一鳴驚人,在眾人面前光彩亮相,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這種人并不像題主所說的是笨人,而是大智若愚,外表像是笨,只是普通人眼拙,看不懂。其實,這種人智商、情商都非常高。
我有一個高中同學,和我們鄰村。上學時,夏天,我們一起騎自行車跑校;冬天,我們在一個寢室住宿。他家那時候特別困難,每天吃的是一種黑不溜秋的窩頭。至于這窩頭里面究竟摻和了多少不知名的食材,沒人知道。
每天晚上做完作業,我們在一起胡侃,他只是饒有興致地待在一邊角落里,微笑著,安安靜靜旁聽,從不說一句話。給人的感覺就是,他不是一個有見解和獨立思維的人。
高中畢業那年,填報大學志愿時,大家填報的志愿大多是師范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等,只希望大學畢業后能去一個學校教書育人,或者找個穩定的單位做個辦公室職員。同一屆三百多學生里,只有他一個人填報的志愿是建筑工程學院。大家不免都有點看不起他,認為建筑學院畢業以后,無非就是搬磚溜瓦,能有什么出息?
日子在迷迷糊糊之中過去了,新世紀開始的時候,大家突然都聽到一個社會上的風云人物,就是那位填報建筑工程學院的同學。這時,他在做很大的工程,而且工程一個接著一個,手下人少則幾十個,多時幾百個。在許多同學為了生活苦苦掙扎時,錢對于他來說,那就是一串數字。
說完身邊人,咱們再說一個遠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人——蘇東坡的父親蘇洵,也是這樣的一個人。
蘇洵,字明允,一說自號老泉,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以文學著稱于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少時不喜歡讀書,由于父親健在,沒有養家之累,因此,他在青少年時代有點像李白和杜甫,任俠、喜游,走了不少地方。
蘇洵七歲開始讀書,但并不認真。終日嬉游,不知有生死之悲。書香門第的父親始終沒有責怪他。蘇洵仗著自己聰明,看看與他同輩的人,都不見得比自己高明,以為讀書沒有什么用,也沒有什么難的。
稀里糊涂中,蘇洵已經到了二十七歲。
此后,蘇洵開始應試,但屢試不第。這時他才覺出了讀書的重要性。也知道自己錯了。
他痛自檢討,再搬出幾百篇自己胡亂寫的東西細讀,不禁喟然嘆道:“吾今之學,乃猶未之學也!”憤然將這批舊稿,一把火燒了個干凈,取出《論語》、《孟子》、韓愈的文章來從頭再讀,繼續窮究詩書經傳諸子百家之書,貫穿古今。
自此以后,他每日端坐在書齋里,苦讀詩書,并發誓:讀書不成熟,絕不寫文章。故此有人考證,他4正經認真寫的第一篇文章,那年是42歲。
蘇洵去世后,歐陽修作墓志銘,張方平作墓表,史本傳皆言:“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
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蘇洵帶兩個兒子蘇軾、蘇轍進京,并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蘇洵的《衡論》、《權書》、《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劉向、賈誼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蘇洵。一時間,京城里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蘇洵文名因而大盛。
這一段故事,均在《宋史·蘇洵傳》里有記載: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悉焚常所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其二子軾、轍皆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上其所著書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爭傳之,一時學者競效蘇氏為文章。
次年(公元1057年),經蘇洵精心教授下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同榜應試,雙雙及第,立刻轟動了整個京師。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他的文章,在結構上,精心布局謀篇,因物賦形,構思出工整嚴謹而又富于變化的形體。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大師,把文章的內容和形式有機地統一在一起,獨具匠心地設計出一幢幢風格各異的建筑。
蘇洵文章的語言,字字珠璣,句句珍寶,既古樸凝練,又生動形象,妙語連篇,內涵豐富,讀了使人回味無窮。
我們現在往往特別推崇蘇軾、蘇轍兄弟,說他們詩、詞、文、書、畫、印俱佳,有著多方面的成就。但如果要比聰明絕頂,無論是智商,還是情商,蘇軾、蘇轍可比他們的父親蘇洵差得太遠了。蘇軾兄弟兩是從小就刻苦讀書,愛好廣泛。而他們的父親蘇洵是從小浪蕩、調皮搗蛋。因而,蘇洵也成為中國古代大器晚成的最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