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熟女精品熟女A片视频小说,日本av网,小鲜肉男男GAY做受XXX网站

買了道德經論語想提升自我

林玟書2年前14瀏覽0評論

買了道德經論語想提升自我?

道德經、論語

對于《道德經》與《論語》,我們先從大方向談一談,便于對后續的深入學習有更好的把握:

老子《道德經》講的大都是天道,從天道出發,然后走向人道;

孔子《論語》講的大都是人道,從人道出發,然后走向天道;

二者雖殊途但同歸,最終目標都相同,都是在講道;

以下舉例,正是二者的殊途同歸:

1\老子與孔子都講圣人,圣人在二人心中都代表人間最高的理想人物,但二者不同之處在于:

孔子講圣人會提名“堯、舜、禹、湯”;

老子并不提名,只講圣人,正所謂其講的“名可名非常名”;

2\老子、孔子都講要順其自然

孔子講“有為”,所言做事要順其自然,盡人事,聽天命;

老子講“無為”,所言做事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一個教導我們做好人,一個教導我們不要做壞人,僅此差別而已;

3\老子、孔子皆提倡不言之教

孔子講行不言之教:

天何言哉,四時生焉,萬物生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

老子講行不言之教: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如此殊途同歸的地方實在太多,需要我們不斷學習、體會,相互配合,更好的體會天人合一、天人合德。

重悟不重言

《道德經》開篇第一句很重要,需要我們好好的體會,以幫助我們后續的深入學習。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句話中有幾個詞我們需要注意:

道,是指宇宙萬象,包含人生一切造化,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本體;

常道,是指恒常的道理;

常名,是指沒有局限性的名稱,即萬物的自性;

綜合全句,要告訴我們的就是,言語具有局限性,不要執念于所言所講即為一定,萬物都在變化,言不盡,道不明。

正如用佛家的一句話:

不可說,不可說。

老子開篇一句,是立道亦是破道,究其原因,源于伏羲畫象;

道并不是老子首先發現的,追溯到伏羲氏的那個時代,伏羲仰觀天象,俯視地理,又結合自身,反復思考,發現了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的變化;

但由于那個時代沒有文字,無法用文字來描述,所以伏羲不得已只能將此畫出來,便有了一畫開天,也叫一畫太極,當時稱之為象;

伏羲畫象之后,便出現了各種亂象,眾人都紛紛執迷于象,無論看人,亦或是看天、看地,都在看象;

老子意識到眾人如此過度的執迷于象,遲早會因困于象而無法繼續前進,所以決定破象立道;

想將當年伏羲無法講出的東西講出來,但同時擔心自己講道,大家亦會紛紛執道,又會陷于困境,于是開篇便立道即破道;

這是對我們的勸誡,希望大家不要像過去執象那樣去執道,真可謂是用心良苦,我們需要好好重視、好好體會;

有無看萬物

學習道德經,我們會發現,好多事情與我們的日常觀念并不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

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而我們只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東西,也就是相信“有”的東西,所以只是站在有的角度看待一切,自然觀念與事實不同;

《道德經》中講有無: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有即是有,無即是無,卻有無相同,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可謂之玄,如此玄妙;

若能將它看到玄同,即一般看起來不同的,站在更高的層次,看的更深入、看的更廣,其實是相同的,那就看到了眾妙之門;

似有又似無,又有又無,即為道,道生萬物,以有無看萬物,才為自然。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有”即被固定,可以給我們提供便利,但難以變化,只能順其自然的由有化為無;而“無”為虛,擁有變成任何一種“有”的可能,擁有無限生機,故而“無”有大用;

由此我們要汲取教訓,看到有的東西,要去想它無的部分,一定要深一層去想,才能知道用的根本在無,而不在有,好比無心插柳柳成蔭,有心栽花花不開;

“無心生大用,有物不通神”,人到底要有心還是無心,需要好好感悟,有心人所想的大部分偏離正道,無心人才合乎自然的規律;

有物的存在,我們很難看到看不清楚的、恍恍惚惚的、不可思議的那一部分,故此我們要牢記——看事物,不僅要看有的部分,更要注意看無的部分。

反者 道之動

道的動變是自然的循環,它的循環是反本歸源,反復循環,周而復始,才能夠做到生生不息。

道必須運動,運動才能打破原有狀態,有一個新的狀況出現,于是才產生了新的生機,然后越是變化越是不同,到成熟時就會是各式各樣的,就是我們所講的萬物,從而實現了道生萬物。

但道不管怎么變化,它的本質不會變,變化是一種現象,變化的規律是不變的,就是本體;就像我們平常所講原則不能變,但方式可以變,就表示變與不變是同時存在的。

以不變應萬變,現象是萬變的,但本體是永恒不變的,變到相當程度,它就會自然而然的回歸原貌,如此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學習方法

無論是《道德經》,還是《論語》,都是含義深厚的,是圣人留給我們的經典,但畢竟我們不是那看得懂天垂象的圣人,自己買書研究,其實是很艱難的,何況有眾多前人的研究,我們為何不好好借鑒呢?

我們可以站到巨人的肩膀看世界:

多在網上搜視頻,看看名家是如何講解;

(存在眾多觀點也是很正常的,道就在那,但人的悟性是不同的)

在學習之余,多思考,多感悟,多實踐,才會有所感覺,才更加明白“道可道非常道”;正所謂知易行難,“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任重道遠,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