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美國如果真的造出鋼鐵俠是不是可以統治地球了?
鋼鐵俠的“以凡人之軀比肩神靈”只是一種贊譽,并不是無敵于天下,以鋼鐵俠技術統治世界是不現實的
自《鋼鐵俠1》托尼打造出馬克1成為鋼鐵俠后,一直以超級英雄的身份來守護世界和平,在當時,托尼的可穿戴式戰甲的的確確是全世界最頂尖的科技,除了托尼之外沒有任何的國家、組織、以及個人可以企及,托尼也就是在當時豪言壯志的表示,守護世界自己一個人就夠了,不需要量產馬克戰甲。
但比較打臉的是,在之后的戰斗和危機中,一次又一次危機升級中,托尼深深的感覺到力不從心,自己也深知以個人的力量難以守護,萌發了建立“全球防護系統”的念想,即使在眾人反對的情況下也是毅然堅持。
馬克戰甲核心難點馬克1作為漫威宇宙中世界上第一套可穿戴式戰甲,是單兵裝備的前沿,全服金屬盔甲,配備動力系統,輔助行動,支持飛行,還可以作為單兵平臺搭載各式各樣的武器。初代馬克戰甲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傳統單兵武器的范疇,其技術核心更是領先世界其他國家多達幾十年。
核心難點一:可穿戴式裝甲機械傳動
作為可穿戴式戰甲,馬克戰甲最重要的就是機械傳動,如何將戰甲非常完美的貼合人體,且不影響正常的行動,是可穿戴戰甲的首要難題。畢竟可穿戴式裝甲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和輔助使用者,而不是因為傳動系統的低效率而成為一種負擔。
要知道人體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構造,身體各部分在肌肉和骨骼的支撐帶動下,可以靈活的做出很多的大幅度動作,只是目前技術水平下,機器難以達到的地步。這也就成為了馬克核心難點技術之一,《鋼鐵俠2》中,托尼對于國會索要馬克技術的嗤之以鼻,并舉證了包括漢默工業在內的很多世界各地其他公司和組織都在不余遺力的研發可穿戴戰甲,但無一例外的都是以失敗告終。
核心難點二:人工智能系統
馬克戰甲在漫威中是第一套可穿戴式戰甲,但其真正的價值并止于此,其搭載的“賈維斯”人工交互系統是馬克戰甲的靈魂所在,正因為賈維斯可以基于計算機的“自我學習”和“深度學習”,所以賈維斯能夠不斷的積累經驗和知識,不斷的成長,始終肩負起馬克戰甲的各部分的控制和管理。
一個人工智能系統對于馬克戰甲來說可不僅僅只是起到交互功能這么簡單,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輔助控制中心,協調戰甲各個部分的功能。從馬克戰甲的穿戴方式中,我們不難發現,它是一套極為復雜的構造,大大小小零件上萬個,如此一個復雜的機械系統,如果沒有一個控制中心,必然是不可能的。
當然,沒有人工智能,用一臺微型電腦也是可以完成任務的,但是不具備學習能力的計算機是無法變通的,只能單調的遵循設定好的程式來運作,這對于一套高端戰斗型戰甲顯然是不夠用的,畢竟托尼身穿馬克戰甲化身“鋼鐵俠”時應付的可都不是一般的狀況,一套可以靈活調整的輔助人工智能系統尤為關鍵。
核心難點三:能源系統
可穿戴式戰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 盔甲,它是具有動力輔助的,在搭載動力的情況下,戰甲是能夠增強使用者的力量、速度、耐力等各方面性能的,而不是傳統的盔甲那樣,僅僅提供防御力。一套金屬全覆蓋式的可穿戴戰甲,其重量是不容小覷的。(在《鋼鐵俠1》中馬克2就曾直接砸穿過托尼的海景別墅樓板。)
在非常小的體積和容積率下,戰甲因為高重量的緣故是需要一個強勁有力的動力系統的,而且由于還涉及到飛行和無法補充的前提條件,動力系統對于續航能力也是非常高的,就目前世界上的內燃機和蓄電池顯然都是無法勝任的,而核動力也必須需要一定的容積率來安放設備,加上核反應的不穩定性,顯然也不合適作為可穿戴式戰甲的動力源。
托尼則是利用了自己父親留下來的方舟反應堆,將其縮小后,制成了微型結構,內嵌于胸口,以此來為戰甲供能,在《鋼鐵俠1》、《鋼鐵俠2》中采用的是鈀元素內核,即使能產生很大的能量,但也無法維持戰甲長時間的運作,需要定期的更換內核,而且鈀元素在影片中還有一個很大的后遺癥,會對人體產生毒素,侵害身體。托尼為此傷透腦筋,多番嘗試之后才在父親的啟發中制造除了新的元素,以此為新的方舟反應堆內核。
可想而知,要想供應一套功能非常強大的機械戰甲,所需要攻克的能源供應問題是多么的艱難。
核心難點四:緩沖原理
一套戰甲即使解決了上述的三個問題之后,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擺在面前,就是如何能夠在狹小的戰甲內倉中設置緩沖裝置,因為無論是飛行加速、減速,還是遭受沖擊、撞擊,都會產生巨大的慣性。如果是完全的機器人,那也就不成什么問題了,但可穿戴式戰甲中是內載了駕駛員的,必須要保證駕駛員的生命安全,才能有效的發揮出戰甲功能。
正常的人類一般只能承受幾倍的重力,如果超過這個作用力大小,而又沒有相應的輔助設施緩解沖擊力,就會對駕駛員造成巨大的身體傷害。《鋼鐵俠1》中托尼身著馬克3號戰甲實打實硬挨了主站坦克的一炮,如此巨大的沖擊力下,托尼完全毫發無傷,可想馬克戰甲的緩沖擊能力是多么的強悍。
查閱相關資料發現,世界上現存的任何一種緩沖技術都無法達到這樣的程度。
功能強大的馬克戰甲是用金錢堆砌起來的除去托尼任性的改造升級之外,我們在《鋼鐵俠1》中熟悉的馬克3號戰甲,也就是羅德的戰爭機器原型,作為初代成型的可穿戴式戰甲,馬克3號在攻克了上述難關之后,還解決了高空結冰、墜落減速、能量沖擊、縮減重量等一系列的技術問題。每一項功能的升級和補充都是需要大量的經費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即使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
從漫威的數據現實,一套馬克3號戰甲的造價高達數十億美元,這還不算上維護和消耗的花費,如果需要量產,還要考慮到生產線的投建,駕駛員的訓練、培養,戰甲的日常維護,和耗材損耗。僅僅是裝備100套馬克戰甲,對于軍費緊張的美國軍方來說也是非常吃力的。而且從整體的戰略大局來說,單兵為主的馬克戰甲對于整體的戰局影響并不大,還不如航空母艦來的實惠,從漫威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戰甲首先并非是不可摧毀的,而且在大范圍的攻擊上是有所不足的,即使是偏向于火力輸出的戰爭機器,其載彈量由于體積的限制也不會很大,火力輸出的強度和持續是不如傳統大型戰略武器的。
即使利用一個大型航母作為馬克戰甲群的移動式補給站,性價比也是不如戰斗機劃算的,往返頻繁的補給,會讓馬克戰甲喪失靈活的優勢,而且也會給敵人一舉殲滅提供機會。就此而言,馬克戰甲更是單兵為主的特殊戰略任務,用于精準的打擊。
馬克戰甲在大型戰場上的歷史表現并不如意參考《復聯2》索科威亞戰斗以及《復聯4》的終局之戰,托尼即使身著已經更新換代之后的新型馬克戰甲,參與到大規模的戰斗中,對于戰場的局勢影響并沒有我們期待的那樣巨大。
1、2012紐約大戰
作為托尼的第一次參與大規模戰斗,面對海量的奇瑞塔人入侵,還有大型的戰略巨獸,托尼的戰甲無論在續航還是攻擊上都表現出尤為明顯的不足,即使在中途偷偷替換了一套戰甲,長時間的持續戰斗之后,托尼仍然是耗盡了能源,差點留在了蟲洞之外。
2、索科威亞
面對數量眾多的奧創分身,托尼雖然很容易的做到獨善其身,但面對數量眾多的敵人,托尼深深的有種無力感,想以一己之力化解危機更是天方夜譚。
3、《復聯4》終局之戰
在最后的決戰中,托尼的馬克已經升級到了最新的第85代,更是納米材料打造,由于穿越需要,托尼也掌握了部分量子技術,可以說集眾家之長,但在數量空前絕后的大決戰之中,托尼僅最大努力也無法扭轉處于劣勢的戰局,最終不得已以響指收尾。
從曾經所有的大規模戰斗過程,我們不難看出,馬克戰甲作為一種高端的單兵作戰輔助裝備,雖然強化個體能力非常強,但對于整體的戰局并不能起到絕對性的影響。而戰斗規模越大,馬克戰甲在戰場上能起到的作用就越小。
馬克戰甲也并非是沒有破綻的作為科技的產物,馬克戰甲毫無疑問是一種基于電子電路上的裝備,那么其必然也就具有所有電子設備的通病,對于石墨彈、電子脈沖、強電場等將毫無抵抗力,尤其是電磁脈沖,在很多的科幻類影片中都向我們展示過其對電子設備的殺傷力。(典型的就有《黑客帝國》《正義聯盟》)
而且如果馬克戰甲真的被量化,那么必然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同質化,大量的作戰單位都是清一色的馬克戰甲,好處是攻擊加強,打擊能力優秀,但同樣也會因為高同質化,容易被針對,只要出現克制性的武器,所有馬克戰甲單位都將被克制。
更為重要的是,數量眾多的馬克戰甲在戰斗中也容易造成技術流失,作為敵對國,只要有機會擊毀一架馬克戰甲,那么其技術就有很大的泄露風險,然后被破解,接著仿制,甚至是量產,最終導致的結果,要么是回歸到同一起跑線上,要么就是形成另外一種軍備競賽的尷尬局面。
所以總的來說,想以馬克戰甲的技術量產來征服世界是一種不太現實的想法,從歷史經驗來看,任何一種違背正義的侵略無一例外的以失敗告終,無論馬克戰甲技術有多么的強大,但在頑強的生命和民族意識下,都是可以被推翻的。圖片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必刪
均屬原創、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