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最里邊那個亮點是什么東西?
幾乎每一個星系的中心都是最亮的,銀河系的中心也不例外。
這是因為那里的恒星密度非常高,幾乎是無數個像太陽這樣的恒星,擠成一團。這就是所謂的球狀星團,球狀星團的中心往往是一個大黑洞。
大多數恒星作為單一星在銀河中存在。
》還有許多恒星在引力束縛下形成恒星群。
這些星群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球狀星團,開放星團和恒星關聯。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于年齡和成員恒星的數量。
質量最大的星團是球狀星團,有單獨的引力中心,而且引力中心可以束縛星團內的全部恒星。
銀河系包含超過150個球狀星團,確切的數目還不確定。因為銀河中的塵埃遮擋了光線,會阻止望遠鏡看到一些球狀星團。
》球狀星團圍繞銀河系排列近乎球形,在銀面的相對較少。
而銀河系中心則集中了很多星團。
在望遠鏡時代,兩個正式發現并命名的星團是M22和半人馬座Omega Centauri。
M22不僅是最早發現的,而且也是其中恒星年齡最大的。根據歐洲航天局的數據,恒星的年齡介于120億至130億年之間,已接近138億年前宇宙開端。
●梅西埃22或M22,也被稱為NGC6656,是一個橢圓球狀星團,是夜空中可見的最亮的球狀星體之一,位于黃道的南面,射手座的西北面,“茶壺”星群的最北端。
●歐米茄半人馬座Omega Centauri,又稱NGC5139半人馬座球狀星團,于1677年被埃德蒙德·哈雷首次鑒定為非星體。
Omega Centauri包含約1000萬顆恒星,是銀河系中最大的球狀星團,直徑約為150光年??傎|量相當于400萬個太陽質量。
我們銀河系中心的結構就是這樣,因為球狀星團大部分集中在了銀心,所以那里的厚度比銀盤要厚很多。
按照宇宙演化的觀點,宇宙中的第1代恒星是在宇宙誕生以后2億年才開始發光的。
當時,原始的恒星基本上是平均的分布在宇宙空間中,它們彼此因為引力而相互聚集,這個時候還沒有星系形成,所以沒有旋轉方向。
引力中心向各方向的機會均等,這個時候就會形成球狀星團,這些球狀星團的軌道是交叉的,通俗的說就是像毛線團一樣,圍繞中心引力點纏繞。
現在宇宙中的物質密度分布狀況,已經沒有辦法形成獨立的球狀星團了。
球狀星團形成以后,會吸引周圍其他同類星團,逐步發育成銀河中心。
》同時,星際氣體和松散的恒星進入早期銀河的引力范圍是有方向的。
它們朝一個固定方向旋轉,于是形成了星系扁平的盤狀結構。
早期的大質量恒星燃燒的速度非??欤旧蠋浊f年就會燒光,恒星壽命終止時會在一個的大爆炸中剩下星核,并且把大量的物質拋向外層空間。
這些被拋向外層空間的物質,重元素硅、鐵、氧、碳、鋁等會形成最初的硅酸鹽化合物,在引力的作用下會形成巖石星。
巖石星上沒有再吸附氫氣,就會形成一個裸露的像地球一樣的類地行星。
如果巖石星繼續吸附星際空間中的氫原子,那么就會形成一個像木星和土星那樣的巨型氣態星。
大量的氫原子單獨聚集以后,會形成一顆發亮的恒星。我們的太陽就是這樣的,屬于第2代或者第3代恒星。
太陽在形成之初就是在一大團圍繞著銀河系中間旋轉的星云中,所以太陽一形成就自動的圍繞著銀河系在旋轉。
銀河系的外圍有無數個像太陽這樣的恒星圍繞著銀心旋轉。
這一部分恒星在星系中的分布密度比較低,像太陽所在的范圍距離銀河系中心2.5萬光年,恒星的密度是每1000立方光年2顆恒星。
在引力的作用下,恒星分布密度不是恒定的,有一個波動起伏,這個波動起伏會改變恒星之間的距離。這就是所謂的密度波。
密度波的作用結果,形成了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幾條旋臂,讓星系具有美麗的風車形狀。
太陽系就位于銀河系的獵戶座懸臂。
》從太陽系越往銀河系中心,恒星的密度會越來越高。
距離銀河系中心1.5萬光年的地方,恒星的密度會與太陽系所在的宇宙空間類似,但是這個位置可能是恒星密度突然變化的臨界點。
接近到銀河中心1萬光年的地方,恒星的密度會高100倍,達到每1000立方光年,200顆恒星。
繼續接近到距離銀河系中心5000光年的地方,這里已經接近球狀星團的最密集區。
恒星的密度會達到每1000立方光年2萬~20萬顆恒星。
太陽系的引力范圍大概就在一立方光年左右。大家可以想象在一立方光年之中有200顆恒星的樣子。
這就是我們為什么看到銀河系中間會非常明亮的原因,恒心能擠在一起,像一個統一的發光體,就像一個大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