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熟女精品熟女A片视频小说,日本av网,小鲜肉男男GAY做受XXX网站

奧匈帝國現在歸哪個國家了

錢瀠龍2年前19瀏覽0評論

奧匈帝國現在歸哪個國家了?

奧匈帝國是在1867年由奧地利帝國。如今的奧地利和鄰國德國一樣是以日耳曼人為主體民族、以德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其實在歷史上奧地利本身就是德意志的一部分。中世紀的德意志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和地理上的概念,而并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在當時的德意志境內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諸侯國,而奧地利只是其中之一。奧地利這個名字最早見諸歷史記錄是在公元996年,是當時的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巴本堡王朝統治下的邊疆領地。從1278年起哈布斯堡家族取得了對奧地利的統治權,后來哈布斯堡家族還被選舉成為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不過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這一頭銜更多只具有象征性意義,因為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各諸侯國處于實際上的獨立狀態,哈布斯堡家族能實際控制還是自己賴以起家的奧地利。和歷史上其他帝國所不同的是奧地利帝國并不是一個金戈鐵馬馳騁沙場打出來的帝國,奧地利皇室哈布斯堡家族有一句格言“讓別人去打仗;快樂的奧地利人喜歡結婚”。奧地利通過政治聯姻的手段建立起了一個囊括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亞等廣大地區在內的國土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120萬的龐大帝國。

時光流轉到19世紀后半期德意志形成了普魯士和奧地利雙雄爭霸的格局:奧地利的優勢在于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然而奧地利國內民族成分極其復雜并缺乏足夠的凝聚力維系,內耗極其嚴重。普魯士則抓住工業革命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成為德意志諸邦中工業生產能力和軍事實力最強大的。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在普奧這場戰爭中普魯士展示了高昂的士氣和先進的技術:普魯士在火力、后勤運輸以及情報傳遞等各方面無不優于奧地利,最終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告終。然而正當普軍上下打算趁勝追擊直入維也納時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在審時度勢后堅決阻止了這一行為,因為他知道同樣圖謀歐陸霸權的法國不會坐視德意志的統一,如果奧地利被徹底擊敗,也許普魯士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法國。為了避免法國的干涉,俾斯麥當機立斷決定將奧地利從德意志排擠出去,然后建立一個以普魯士為主導的不含奧地利在內的德意志國家。盡管這樣做看似是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東西,但俾斯麥就是這樣的人——絕不允許所謂的勝利果實干擾到自己的通盤計劃。1871年又取得普法戰爭勝利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的鏡廳加冕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由此形成了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將奧地利排擠在外的德意志國家。在奧地利帝國的擴張過程中其國內出現了比較尖銳的民族問題:奧地利本來是德意志民族的一個分支,然而通過政治聯姻將中歐大量斯拉夫人國家合并到奧地利皇室的統治之下。1859年在撒丁王國發起的意大利統一戰爭中奧地利被從意大利北部的倫巴第地區逐出。七年后奧地利又被普魯士打敗,從而被迫放棄對德意志諸邦的領導權。在被排擠出德意志邦聯后奧地利轉而同境內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達成妥協——奧匈帝國這一二元制帝國由此誕生:奧地利皇帝和總理兼任奧匈帝國皇帝和總理,在軍事、財政、外交三大權力的執行上由位于維也納的帝國政府控制,除此之外在其它方面構成帝國的兩大主體奧地利和匈牙利則保持高度的自治,彼此互不干涉。

由奧地利帝國改組而來的奧匈帝國在國土面積上位居歐洲第三,僅次于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人口同樣位居歐洲第三,僅次于俄羅斯帝國和德意志帝國;機械儀器制造業和鋼鐵軍火工業的發達程度位居世界第四,僅次于德國、英國和美國之后;資源總儲備量和所能動員的總兵力位居歐洲第四,僅次于俄國、德國和法國;農產品種類和原油產量則超過了擁有精致農業的法國和以糧食出口為導向的俄羅斯,位居全歐之冠;奧匈帝國的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正因為奧匈帝國的領土、人口、農業、工業、軍事等各領域的實力使其被視為是與英、法、德、俄并列的歐洲五大列強。截至1913年奧匈帝國的工業產值已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4.4%,環顧當時世界其他七大列強的工業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數據比例分別為:美國35.8%、德國15.7%、英國13.6%、法國6.1%、沙俄8.2%、意大利2.4%、日本2.0%,奧匈帝國得以躋身為僅次于美、德、英、法、俄的世界第六大工業國。奧匈帝國不只是工業產值規??捎^,其經濟發展速度也是較為耀眼的:從1870年到1913年奧匈帝國人均生產率每年約提高1.45%,而同一時期其他歐洲列強的同類數據分別為:英國1.00%、法國1.06%、德國1.51%,一時間奧匈帝國成為歐洲僅次于德國的又一個高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從1854年到1879年奧地利地區的鐵路網延長了7952千米,匈牙利地區的鐵路網延長了5839千米。從1879年到1900年奧匈帝國又新建了25000千米鐵路。奧匈帝國擁有62個奧地利步兵團、40個匈牙利步兵團、4個波斯尼亞-黑塞哥維納步兵團、28個戰地獵兵營、1個波黑戰地獵兵營、4個蒂羅爾獵兵團、42個野戰加農炮團、14個野戰榴彈炮師、11個乘騎炮兵師、14個重榴彈炮師、11個山地炮兵團、6個要塞炮兵團、10個獨立要塞守備炮兵營、41個騎兵團。奧匈帝國還擁有相當數量的海軍:1911年6月24日奧匈帝國下水的“聯合力量”號無畏艦——這是當時世界海軍強國競相建造的威力巨大的新式戰艦。奧匈帝國的同級無畏艦有4艘,都在2年內下水。奧匈帝國在艦船上安裝了馬可尼無線電、防空炮和魚雷發射管。1859年捷克人阿爾諾在捷克西部城市創建了一個機械工廠,1868年這個工廠被奧地利一個名叫斯柯達的伯爵買去,次年該工廠被命名為斯柯達工廠。除生產民用產品之外這家工廠還大量生產獵槍、機關槍和大炮戰車等等,因此成為奧地利最著名的軍事工廠之一。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大口徑火炮和裝甲車輛在當時可謂是獨樹一幟。斯柯達兵工廠最大的廠房設在捷克西部的工業重鎮比爾森和維爾茲姆,一共有十萬人為其工作。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之先進被公認為世界之最。

然而這個看似強大的帝國也有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尖銳的國內民族問題:其實這點早在奧匈帝國誕生之初就表現得極為明顯。奧匈帝國的誕生本身就是其前身奧地利帝國民族矛盾發展的產物,盡管隨著奧地利帝國改組成為二元制結構的奧匈帝國使匈牙利這個帝國境內第二大民族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帝國境內還有很多斯拉夫系的民族,他們的人口數量加起來超過了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的總和,但卻處于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當時的奧匈帝國日耳曼人占其總人口的23%、匈牙利人占21%、捷克人12%、波蘭人占11%、烏克蘭人占8%、羅馬尼亞人占5%、克羅地亞人占7%、斯洛伐克人占3%、塞爾維亞人占6%、斯洛文尼亞人占3%、意大利人占3%。尖銳復雜的民族問題使看似強大的奧匈帝國不僅難以形成合力,甚至從一開始就潛伏著分裂接替的風險。19世紀晚期在奧匈帝國南部的巴爾干半島上希臘、阿爾巴尼亞、黑山、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紛紛擺脫原宗主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而獨立。對這一幕奧匈帝國其實是不愿看到的,尤其是其中的塞爾維亞更是被奧匈帝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因為塞爾維亞一直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南部斯拉夫民族的國家,而這實際上是在鼓勵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民族爭取獨立地位。本來已被國內民族問題搞得焦頭爛額而無意繼續擴張的奧匈帝國為了在本國境內的南部斯拉夫人聚居區和塞爾維亞之間構建緩沖區而占領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而塞爾維亞將此舉視為對南部斯拉夫民族的侵略行為,就這樣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矛盾日積月累,終于在1914年6月28日這種矛盾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以一聲槍響爆發出來——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波在這里刺殺了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由此引發了奧匈帝國于當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一直鼓吹泛斯拉夫主義的沙皇俄國立即站在自己的斯拉夫兄弟塞爾維亞一邊對奧匈帝國宣戰,威廉二世統治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則作為奧匈帝國的盟友對俄宣戰,同沙俄訂有協約的法國也隨即對德宣戰,此后比利時、英國、希臘、黑山等國相繼卷入戰爭,戰火甚至從歐洲蔓延開來:美國、日本、中國、泰國等都被卷入了這場戰爭,后來人們管這場戰爭叫做第一次世界大戰。

身為世界第六大工業國的奧匈帝國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頹勢盡顯:在經過3個月的苦戰之后奧匈帝國才攻占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但僅僅一天之后塞軍就發動反攻并在隨后的科盧巴拉戰役中以25萬兵力擊潰45萬奧軍,此戰奧匈軍隊的傷亡數目甚至快趕上塞軍所出動的兵力總數了。一個小小的塞爾維亞就令奧匈帝國損兵折將,而在與沙俄的東線戰場上奧匈軍隊的表現就更糟了——在與塞爾維亞作戰的南線戰場上奧匈帝國盡管損兵折將,卻好歹也曾一度占領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然而在與沙俄的東線戰場上他們從未在沒得到德軍配合的情況下打過一場勝仗,反而在俄軍的攻勢之下后撤將近100英里,帝國第四大城市利沃夫由此被俄軍占領。更為致命的是:在戰爭爆發后的幾個月里奧匈帝國損失了100萬人,戰前那些經過正規軍事訓練的軍官和士兵幾乎全部陣亡,到戰爭后期奧匈帝國幾乎完全是依靠臨時征召的部隊在維持局面。到1916年奧匈軍隊已完全與德軍合并在一起,接受柏林的統一指揮。奧匈帝國面對越來越不利的戰局曾一度試圖向英、法求和,而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也并無摧毀這個古老帝國的意圖,然而德國也已預感到奧匈帝國極有可能在極短不利的戰局下倒向協約國,于是一再向奧匈帝國發出威脅聲稱:只要奧匈帝國企圖與協約國單獨媾和,那么就將占領奧匈全境。此時奧匈帝國實際上已淪為德國的附庸,與此同時在日耳曼人聚居的奧地利地區各族大日耳曼民族主義言論甚囂塵上——這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出生于奧地利的希特勒死活不愿加入奧匈軍隊服役而是選擇服役于德軍。顯然在奧地利甚囂塵上的這些大日耳曼民主主義言論使奧匈帝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更加與帝國離心離德。

1916年11月21日已86歲高齡的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在距離自己登基68周年的紀念日到來前11天溘然長逝。奧匈帝國境內的各民族之間缺乏維系統一的紐帶,事實上精通國內各民族語言且長壽的皇帝本人成為了維系帝國統一的最后紐帶,而隨著他的死亡終于導致維系奧匈帝國的最后一條紐帶也斷裂了。約瑟夫皇帝的獨子魯道夫早在1889年1月30日就已死亡,隨后被立為皇儲的約瑟夫皇帝的侄子斐迪南大公又在薩拉熱窩事件中遇刺身亡,最終十年29歲的約瑟夫皇帝的侄孫卡爾一世繼位成為”奧地利皇帝與匈牙利國王“,然而這時他已完全無法力挽狂瀾了:1917年奧匈帝國征召16萬1900年出生的少年入伍,在這次征兵后奧匈帝國剩下的人力資源只有受傷的老兵和釋放回的戰俘可以上戰場了。煤、鐵、槍炮、彈藥、糧食等物資均出現極度短缺的現象:步槍的月產量從1917年3月的11.3萬支一直降到一年后的9000支;馬鈴薯取代面包成為奧地利人的主食;前線的數萬匹戰馬也因缺乏草料而餓死。1918年6月奧匈軍隊在總參謀長康拉德指揮下發起了最后一次進攻,在經過20天的戰斗后意大利人在英法軍隊的支持下給予奧匈軍隊毀滅性打擊。此時奧匈帝國的死亡已進入倒計時:奧匈帝國鼓起勇氣向柏林方面告知自己已無力再戰的情況,隨后與協約國方面接觸,然而奧匈帝國的媾和要求遭到了協約國方面的拒絕,因為后者已向意大利人、捷克人、波蘭人、羅馬尼亞人、塞爾維亞人紛紛許下獨立或領土擴張的諾言,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瓜分奧匈帝國的基礎之上。1918年9月協約國軍隊在馬其頓戰線發起總攻,11天后作為同盟國成員的保加利亞退出戰爭,至此奧匈帝國南部門戶洞開。奧匈帝國內部的民族矛盾在外部打擊的刺激下進一步發酵,最終處于內外交困中的奧匈帝國走向了崩潰:1918年10月4日奧匈帝國議會的議員宣布所有帝國的民族都享有自決權。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在布拉格成立;10月29日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在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后同塞爾維亞合并組建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并于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11月2日匈牙利也宣布脫離二元制帝國;而作為帝國核心區域的奧地利事實上早在10月21日就已自行成立了“獨立的德意志奧地利國家臨時國民議會”,可想而知這樣的行為對帝國境內的非德意志民族的離心傾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除了上述獨立建國的地區之外,原屬奧匈帝國的蒂羅爾州并入意大利,伏伊伏丁那并入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特蘭西瓦尼亞并入羅馬尼亞,加利西亞并入波蘭。奧匈帝國的領土就這樣分別歸屬于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意大利等國,而各國在得到奧匈帝國的部分領土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1918年10月21日作為奧匈帝國核心區域的奧地利成立了獨立的德意志奧地利國家臨時國民議會,此后直到1919年9月21日的11個月期間奧地利的正式國名一直是”德意志奧地利“。隨著奧匈帝國的崩潰使奧地利成為了一個日耳曼人占據人口絕對多數的國家,同德國合并的呼聲也日益強烈起來,然而在一戰結束后的巴黎和會上列強出于維持歐洲地緣均勢的目的禁止奧地利與德國合并。1938年出生于奧地利的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強行合并了奧地利,此后直到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位置的7年間奧地利一直處于德國的統治之下。對二戰中的反法西斯同盟國而言:奧地利是一個奇怪的存在——奧地利是納粹德國對外侵略擴張的第一個犧牲品,然而與此同時奧地利又是第三帝國的組成部分。整個戰爭期間奧地利為納粹德國貢獻了大量兵員、財富,甚至連元首希特勒本人也來自奧地利,以致于有人戲稱”奧地利最大的成功就是讓全世界以為莫扎特是奧地利人,而希特勒是德國人“。戰后對奧地利的處置問題也因此而令同盟國頗為困惑:一方面同盟國方面堅持聲稱”奧地利作為第一個受希特勒侵略的自由國家應當從德國統治下解放出來“,另一方面也堅持”必須提醒奧地利因為站在希特勒德國一邊參加戰爭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最終美、蘇、英、法四大戰勝國像分區占領德國一樣占領了奧地利,但與此同時也宣布1938年希特勒操縱下的德奧合并無效。1955年美、蘇、英、法四大占領國在奧地利方面做出成為永久中立國的保證后陸續撤出奧地利,奧地利第二共和國政府成立。重新獲得獨立的奧地利保住了在并入德國前的疆域,而在德國占領期間從捷克劃入奧地利的領土則需予以歸還。1989年蘇東劇變后奧地利逐漸參與更多的歐洲一體化進程并于1995年加入歐盟,1999年又進一步加入歐元區。

1918年11月2日匈牙利宣布脫離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由于匈牙利在奧匈帝國時期是和奧地利平等的高度自治的主體,因此在戰后被戰勝的協約國作為戰敗國予以處置:1920年協約國和匈牙利在巴黎簽訂《特里亞農條約》——匈牙利由此失去了3/4的領土,而這其中最令匈牙利感到心痛的可能要數劃入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要知道僅僅只是特蘭西瓦尼亞1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就比如今匈牙利的9萬平方公里領土面積要大,而在當時特蘭西瓦尼亞的85萬人口中超過3/4是匈牙利的主體民族馬扎爾人,這自然令匈牙利人難以接受。從簽訂《特里亞農條約》起匈牙利人對這一歷史“恥辱”一直耿耿于懷,而恢復歷史上匈牙利王國版圖的“大匈牙利主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在這一主義的框架下斯洛伐克、特蘭西瓦尼亞、克羅地亞、奧地利的布爾根蘭州等都被視為匈牙利領土。1919年到1920年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為爭奪特蘭西瓦尼亞爆發戰爭,最終以羅馬尼亞打進了布達佩斯告終,匈牙利只得默認了特蘭西瓦尼亞歸屬于羅馬尼亞的既成事實。然而納粹德國在歐洲的崛起使匈牙利重新看到了恢復“大匈牙利”的希望,于是積極向納粹德國靠攏,試圖利用德國的力量實現自己的“大匈牙利”目標。1940年6月羅馬尼亞在蘇聯的壓力下被迫割讓比薩拉比亞,布達佩斯方面見羅馬尼亞對蘇聯讓步,于是也向羅馬尼亞提出修正邊界的要求,然而卻被羅馬尼亞方面拒絕。與此同時匈牙利向德國和意大利表示:如果德、意兩國無法用和平手段滿足匈牙利的領土訴求,那么匈牙利就只好自己動手了——言下之意就是:匈牙利將重新考慮是否加入以德、意為首的軸心國陣營。8月24日匈牙利征召預備役士兵,實施總動員,作為回應羅馬尼亞方面也進行了動員。這時希特勒試圖將匈、羅兩國納入自己的反蘇體系,自然不能容忍兩個小弟的互掐,于是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兩國外長很快被希特勒告知:于8月29日前往維也納聽候處置。8月30日在德國主導下出爐的仲裁結果是:將2/5的特蘭西瓦尼亞劃歸匈牙利,這為匈牙利帶來了43104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大約258萬人口(其中包括大約100萬羅馬尼亞族裔)。1944年蘇聯紅軍進入羅馬尼亞,同年8月23日羅馬尼亞共產黨領導發動反法西斯武裝起義,推翻了親德的安東內斯庫政權,至此羅馬尼亞搖身一變由軸心國陣營轉入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這時的匈牙利則隨著軸心國的頻頻失利不僅喪失了擴張得來的土地,連首都布達佩斯也淪為戰場。然而當匈牙利人發現:自己正面的敵人正是世仇羅馬尼亞人竟表現得斗志昂揚,以致于蘇軍最后只好把羅馬尼亞人撤下戰場。二戰結束后匈牙利的版圖退回到維亞納仲裁之前,匈牙利不得不再次接受這一客觀現實。雖然在領土問題上已經無能為力,但匈牙利對周邊國家的馬扎爾少數民族的權利仍然十分關注并允許他們申請匈牙利國籍,而羅馬尼亞卻在1965年撤銷了一度設立過的特蘭西瓦尼亞匈牙利族自治區并大舉向特蘭西瓦尼亞移民以改變當地的民族成分。根據2002年的人口普查數據:該地區人口共有7221733人,其中羅馬尼亞人已占據占多數,而馬扎爾人在包括特蘭西瓦尼亞地區在內的整個羅馬尼亞境內共有1415718人。

1918年10月28日波西米亞地區宣布從奧匈帝國獨立并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波西米亞是中歐地區工業革命開展最早、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奧匈帝國享譽世界的斯柯達兵工廠就位于波西米亞境內。獨立后的捷克斯洛伐克繼承了奧匈帝國成熟的工業體系,得以與美、英、蘇、德、法、日、意等國并列為世界十大工業國之一。捷克斯洛伐克擁有較高的工業化水平以及完整的工業體系:除了能夠制造出性能出色的機槍和火炮,還可以生產飛機和坦克,甚至連軍艦上的火炮都可以制造出來,強大的工業化水平已超過了當時的意大利。二戰前捷克斯洛伐克的軍火產量甚至超過了英法的總和。以武器裝備為代表的捷克工業品不僅自用而且大量出口到國外:捷克式輕機槍和斯柯達火炮成為了捷克斯洛伐克出口的拳頭產品。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依靠其強大的軍工制造水平打造出了擁有百萬精良裝備部隊,還在邊境地區修建了號稱"小馬奇諾"防線的防御設施。獨立后的捷克斯洛伐克并沒形成像奧地利、匈牙利一樣民族成分相對單一的國家——當時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族結構情況如下:捷克人占總人口的51%、日耳曼人占22%、斯洛伐克人占16%、馬扎爾人占5%等等。盡管這個國家的國名叫做捷克斯洛伐克,然而實際上這個國家的第二大民族并非斯洛伐克族而是日耳曼族。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日耳曼人主要聚居在蘇臺德地區。1938年德國通過《慕尼黑協定》吞并了面積2.8萬平方公里的蘇臺德地區,次年3月納粹德國出兵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捷克斯洛伐克軍隊進駐整個蘇臺德地區,隨即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300萬德意志人遭到驅逐:他們被強迫步行56公里前往奧地利,然而當他們抵達奧地利時卻被占領奧地利東部地區的蘇軍禁止國境并要求他們原路返回。在這一過程中當然會有一部分體力不支的老弱病殘因饑餓、疾病而死亡——根據捷克官方的統計數據:在二戰后針對日耳曼人的強制種族遷徙過程中約有2.4萬人死亡、6.2萬人失蹤。二戰的強制種族遷徙徹底改變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人口結構——本來作為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民族的日耳曼族在捷克斯洛伐克變成了一個在總人口比例中微乎其微的少數民族。二戰后捷克斯洛伐克成為了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成員之一。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曾爆發要求擺脫僵化體制、追求自由民主的布拉格之春運動。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局發生劇變。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分裂為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兩個國家。

從奧匈帝國取得加利西亞的波蘭希望恢復自己在歷史上的最大版圖,于是向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提出歸還歷史上曾屬于波蘭的領土,然而蘇俄方面則認為這些地區早已是俄羅斯領土的一部分。雙方爭執不下并最終訴諸戰爭:新成立的波蘭共和國向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發起進攻并趁蘇俄國內混亂之際一度進占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廣大地區;然而蘇俄紅軍在國內局勢相對緩和后對波軍發起反攻并成功將波軍驅逐出國土,隨即蘇俄紅軍一路攻入波蘭首都華沙城下,然而在這里蘇俄紅軍遭遇了慘敗。戰后雙方都聲稱自己是這場戰爭的勝利者:波蘭人聲稱自己成功保衛了國家;而蘇俄方面則聲稱波蘭向東侵入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行動被擊退。其實當戰爭結束時雙方都一無所獲——雙方的戰線回到了戰爭爆發前,充其量算是打了個平手。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蘇聯方面則出于自身國防安全的考慮試圖將波蘭作為自己的戰略屏障,于是1940年9月17日60萬蘇聯紅軍越過蘇波邊界,進攻波蘭東部,占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9月18日蘇軍與德軍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會師,蘇、德兩軍以皮薩河—那累夫河—維斯瓦河—桑河一線為界瓜分了波蘭。1940年4月至5月間蘇聯將被自己俘虜的2萬余名波蘭軍隊、知識分子和政界人士秘密處決于卡廷森林。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的雅爾塔會議上蘇聯和美、英達成協議:蘇波邊境以寇松線為界,使蘇聯得以收回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19.41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與此同時波蘭則從戰敗國德國獲得領土補償??傮w而言:波蘭的版圖整體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積比戰前縮小了約7.6萬平方公里,大約損失了20%的領土。二戰后波蘭成為了親蘇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但蘇聯在處理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時長期推行沙文主義和強權政治,使波蘭民間始終潛伏著對對俄羅斯的敵意。1989年12月29日波蘭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改波蘭人民共和國國名為波蘭共和國,史稱波蘭第三共和國。此后波蘭政治上奉行西式議會民主,經濟上實行以私有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波蘭第三共和國宣稱:自己繼承的不是1945年之后的波蘭人民共和國政權,而是繼承的二戰中被蘇聯和德國聯手滅亡的倫敦流亡政府的法統。1990年12月在華沙皇宮舉行的新任波蘭總統就職儀式上倫敦流亡政府總統將波蘭第一共和國國旗、憲法原件和總統印信交給了新當選的波蘭總統瓦文薩。

作為薩拉熱窩事件直接當事方的塞爾維亞在一戰結束后從奧匈帝國得到了伏伊伏丁那,后來又與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等國組成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該王國正式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納粹德國入侵南斯拉夫王國并將南斯拉夫肢解:匈牙利與保加利亞作為納粹德國的仆從國得以占領南斯拉夫部分邊陲地區,克羅地亞則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米蘭·內迪奇將軍成立的“救國政府”統治著塞爾維亞余下的領土。這時約瑟普·布羅茲·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共產黨成為了抵抗納粹德國的領導力量。鐵托將南共領導的游擊隊正式改編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并展開對德軍的戰略反攻,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連續取得7次對德軍的重大戰役勝利,成為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中幾乎唯一靠自己的力量打敗納粹德國的國家。正由于南斯拉夫是在鐵托的領導下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贏得獨立解放的,所以南斯拉夫成為了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中自主性最強的國家——從一開始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就堅決抵制蘇聯要求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照搬蘇聯體制的要求,始終堅持維持南斯拉夫的獨立自主地位。南斯拉夫成為戰后唯一沒加入以蘇聯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陣營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當時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冷戰對峙的世界格局之下南斯拉夫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并號召廣大的中小國家奉行獨立自主、不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個結盟的外交政策。盡管和同一時期發達的西方國家相比南斯拉夫還是相對比較落后的,但在同一時期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南斯拉夫絕對算得上出類拔萃:西方的文學、電影都被允許傳播到南斯拉夫,每年有超過600萬游客進入南斯拉夫,直到1976年全國有36%的人民擁有自己的汽車,每1.8個家庭擁有一臺電視,每2.1個家庭擁有一部冰箱,所有7歲到15歲的兒童都可以免費受到8年義務教育。相對較大的國家體量、較為發達的經濟生活水平、不俗的軍事實力以及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南斯拉夫享有”巴爾干之虎“的稱謂。然而在南斯拉夫的發展過程中也潛伏著危機:南斯拉夫的地區貧富分化問題一直非常嚴重——最發達的斯洛文尼亞與鄰國奧地利、意大利經濟水平相近,而馬其頓、科索沃則是歐洲最貧窮的地區之一。過大的貧富差距同南斯拉夫內部各族系之間原本存在的矛盾綜合在一起進一步加劇了各加盟共和國對中央的離心傾向——生活水平最高的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就一直對貝爾格萊德的中央政府從他們手中收取重稅支援馬其頓、科索沃等地的行為甚為不滿。1980年鐵托逝世后南共內部一時間缺乏一個足以替代的強勢政治人物,各地區的分離勢力日漸抬頭。隨著蘇東劇變后北約和歐盟的大舉東擴,西方國家已將肢解南斯拉夫提上議事日程,因為他們不愿看到一個過于強大的國家成為巴爾干的區域霸主。1991年-1992年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相繼宣布獨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聯邦徹底解體,由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議會兩院分別以多數票表決通過《塞爾維亞和黑山憲章》,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國家聯盟(簡稱塞黑)。2006年6月塞爾維亞和黑山國家聯盟正式分裂為塞爾維亞、黑山兩個國家,至此了南斯拉夫聯盟完全解體。

從奧匈帝國取得蒂羅爾州的意大利和同樣在奧匈帝國解體中獲益的南斯拉夫很快就發生了領土爭端,直到1920年雙方才就國界問題達成協議:意大利由此獲得了伊斯特里亞半島,但這樣一來就使大約40萬斯拉夫人被劃入意大利一側。1922年10月意大利國家法西斯黨領袖墨索里尼奪取政權。1936年10月意大利與德國結成柏林-羅馬軸心。二戰末期南斯拉夫游擊隊越過1920年確立的意南國界線與德、意軍隊作戰,到戰爭結束時的1945年5月南斯拉夫游擊隊已成功在的里雅斯特與英聯邦的新西蘭軍隊會師。戰后鐵托決心將南斯拉夫的國界擴張到整個伊斯特里亞半島——這意味著新的意南國界線將遠遠深入1914年的意大利舊國界線,從而將50萬意大利人劃在南斯拉夫境內。伊斯特里亞半島的首府的里雅斯特是中歐通往地中海的最近入???,也是亞得里亞海最好的深水良港。此外伊斯特里亞半島還提供了意大利1/3的煤炭和一半的鋁礬土礦。伊斯特里亞半島上斯拉夫人和意大利人的分部情況大致是這樣的:斯拉夫人的分布區一直延伸到首府的里雅斯特城門,城鎮則仍保留著意大利特色,城鎮中的25萬居民中有20.2萬是意大利人。最終意南邊界問題被提交盟國外長會議解決:大部分伊斯特里亞半島劃給南斯拉夫,但的里雅斯特將成為盟國共管的自由區。1954年南斯拉夫和意大利瓜分了這個自由區。二戰后意大利本就相對脆弱的工業基礎幾乎被摧毀殆盡。意大利作為二戰戰敗國同德國、日本一樣進行了大規模的戰后重建。意大利的戰后重建工作獲得了來自馬歇爾計劃提供的巨大外部支持,這為意大利的戰后經濟復興注入了提供了充分的資金、技術和設備支持。意大利的重建工作是從住宅建設項目開始的:在二戰中意大利的商業建筑和居民建筑損毀嚴重,因此戰后迫切需要解決那些無家可歸、衣食無著的流浪者的生計問題,一時間意大利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大規模的住宅建設工程。意大利戰后經濟的復興在一開始主要就是依賴于以建筑業為核心的支柱產業,而隨著建筑業的日益發展又帶動了家具和日用產品等制造業的發展,意大利經濟開始向良性方向發展。與此同時意大利政府積極推行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并通過降低成本和工資以確保其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意大利已基本完成重建工作,意大利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回正軌。隨著人民生活的重回正軌之后以服裝設計為代表的產業也開始日益興旺起來,米蘭正是在這一時期發展成為與巴黎齊名的世界時尚之都。在戰后重建時期意大利的經濟增長速度一度達到過戰前的3倍,在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速排名上僅次于同時期的日本和西德,意大利的戰后經濟復興也因此被譽為亞平寧奇跡,與德國的萊茵河奇跡、日本戰后經濟奇跡、韓國的漢江奇跡等一同構成二戰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者。1957年意大利同法國、西德、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組成了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六大創始成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