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怎么游?
金磚過后又迎來十一黃金周,廈鼓碼頭可能會迎來近年最多的游客,慕名而來的游客爭相登船,搶在拉閘限流前登上鼓浪嶼,一睹“世界文化遺產”的風采。
作為一名資深的廈門狼,上鼓浪嶼千萬別再去日光巖擠人海了,那些記載著歷史時光的別墅,才是鼓浪嶼的精髓。
強烈安利最接地氣的鼓浪嶼小眾精品路線,讓你行走在鼓浪嶼上人少景美的浪漫之地!
一、雞山路:
殷宅(雞山路16號)--安獻堂(雞山路18號)
雞山路是鼓浪嶼上一條游人鮮至的小路。
1、殷宅
建于1925年,由我國著名鋼琴演奏家殷承宗的大兒子殷祖澤設計,系西歐法國韻味。殷承宗,主創的鋼琴協奏曲《黃河》,是迄今中國最重要的,在世界范圍傳播最廣和演奏最多的鋼琴作品。
它的特點是就地取材,基地上開采出來的花崗巖條石砌墻,粗獷豪放,既有閩南石鄉的個性,又具文藝復興反樸歸真的感覺。內廳有五個拱券,三廳相連,四個臥室。全樓有四套衛生設備,顯示設計者的文明意識。院內的黑松,與別墅同齡,仍蒼勁挺拔。
2、安獻堂
安獻堂為紀念安夫婦的功績,建于1934年的一幢白色花崗巖校舍屹立在雞山路上,以花崗巖為全石構建筑,共3層。屋頂為平頂式,四周設高1米的石砌女兒墻。
該建筑為美國建筑師設計,注重功能和結構,立面處理簡潔、明快。粗獷美觀,牢固實用,是鼓浪嶼唯一以條石堆砌而成的三層方塊大樓。
既有閩南地域的特點,又有美國大樓風格的建筑藝術。
二、鹿礁路:
博愛醫院(鹿礁路1號)--林氏府(鹿礁路15號)--天主堂(鹿礁路34號)
1、博愛醫院
建于1935年的日式建筑,平面結構呈日字形,內部以日本格調為主,門窗有圓拱、多為平窗,整體造型樸素大方,具有特征景觀價值。
博愛醫院創辦于1917年,當時是日本人辦的醫院,是當年島上規模、設施和醫療水平最為先進的“非盈利的慈善事業”。
抗戰勝利后輩國民黨政府接收。解放后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后改為“一九四療養院”,現為招待所。
2、林氏府八角樓
八角樓在林氏府內,建于1915年,屬法式建筑,有南歐風格,兼有巴絡克韻味。臺灣墾撫大臣的林維源,攜全家內渡定居鼓浪嶼。
他先買下一幢英國船長的別墅,稱“大樓”,而后再建一座“小樓”(后因失火小樓被燒毀)。
1915年,林菽莊在大小樓之間建一別墅,稱“八角樓”,并增設連廊將三幢樓宇連在一起,通稱“林氏府”或“府內”。八角樓共5層,為塔式建筑,立面呈多個八邊形,故名。正門方柱拱券,雙旋臺階,門楣、窗楣均塑纏枝薔薇、飛翔白鴿,頗具巴絡克風韻。
3、天主堂
建于1917年,為哥特式建筑,其特點是目光所及均為尖形,拱、門、窗、塔以及女兒墻的鏤空裝飾均呈尖形。室內天花為彩藍色珠網結構,繁褥華麗。
該地址原為西班牙領事館,后又改為法國領事館,而后就變成一座哥特式天主教堂,這也是廈門僅有的一座。
三、安海路:
番婆樓(安海路36號) -- 三一堂(安海路69號) -- 時鐘樓(安海路55號)
1、番婆樓
番婆樓是福建晉江菲律賓華僑許經權建造的,落成于1927年,目的是為孝敬母親,許母平時換穿兒子們送得衣服珠寶,珠光寶氣,街坊鄰居稱其為“番婆”。
該樓色彩鮮麗,造型別致,某些洛可可的特點與中國的傳統工藝結合得非常和諧巧妙,這在鼓浪嶼別墅群里是不多見的。它至今仍風姿綽約,風采不減當年,因被電影導演屢屢選中,曾在這里拍攝《廖仲凱》、《春天里的秋天》、《土樓人家》等多部電影。
2、三一堂
一座分送色的磚墻教堂,由教友募捐于1934年動工興建。平面是拉丁十字形,每一面都有山墻,山墻下邊由方柱分成三道高達3米的大門,底下帶有條石砌筑的地下室。
室內寬敞明亮,中央是一個十米直徑的穹窿,像一個大喇叭。會堂可容納1千人左右的作為,音響極佳。諸多中外著名音樂家在無擴音的情況下演出都盛贊室內的音質效果。
3、時鐘樓
建于二十世紀20年代,為當代的愛奧尼克式加裝飾雕塑,立面簡潔明快,采用水泥花崗巖碎石為本色,與走廊壓條、臺階的花崗巖色調自然融合。
位于安海路55號。因其外形頗像自鳴鐘,故稱為“時鐘樓”又名“宜園”時鐘樓大約建于20世紀20年代,它的確切建成日期和始建主人一時無可查考,只知道第一位業主為一陳姓巨富。
全新的鼓浪嶼游玩攻略,你的黃金周有沒有蠢蠢欲動!
除了上島游玩,在島內也有很多好吃的等你喲!位于官邸、蓮花、創新園都有的臻府蒸汽海鮮,絕佳的鮮活海鮮和獨特醬料,絕對能俘獲你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