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增加信任背書?
在用戶溝通、同事溝通甚至家人溝通上出現了很多問題。
先思考一下,人跟人之間為什么要溝通呢?
有時候我們甚至會花很多時間來閑聊,比如我以前在咨詢公司,除了跟客戶溝通咨詢項目,很多時候還會一起吃飯,聊新聞、聊八卦、聊家庭。
我們跟同事也是,并不完全只聊工作。
那這是不是浪費時間呢?為什么要做這樣的溝通呢?
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本質是信任。而我們大部分時候的溝通目的,都是為了創造信任。
比如,咨詢顧問跟客戶溝通,是為了讓客戶相信自己的方案是最適合他的;創業者跟投資人溝通,是為了讓投資人相信他能做成這家公司;情侶之間的溝通,是為了讓對方相信自己的愛是真誠的;候選人跟面試官溝通,是為了讓對方相信自己能做好這份工作。
對他人缺乏信任感,是我們的本能。所以,在決定跟一個人共事、合作、結婚等等這些價值交換行為的時候,信任是最大的成本,我們不得不花很多時間來了解和考察對方。
舉個例子,假如我跟你說:“咱們合伙做生意吧,你給我一筆錢,我會在明年幫你加倍賺回來。” 你不會馬上相信我,放心把錢交出來,你會花大量的時間來跟我溝通,考察我這個人,看我是否值得信任。
既然人際溝通的本質是信任,那么信任要怎么建立呢?怎樣才能讓別人快點相信我們呢?
我總結了一個公式:信任 = 了解 + 認可 + 共鳴。這三個層次是逐漸遞進的,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信任,通常都需要經過這三個階段。
了解
如果你不了解一個人,你當然就很難相信他。換言之,要獲得別人的信任,首得讓他了解你。而保持真誠,把自己最真實的那一面展現出來,正是讓他人了解你的最佳方式。
舉個例子,假如有一天,你要離開現在的公司。同事送了你兩張賀卡,你會更喜歡哪一張?
賀卡一:
你說是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去讀一本關于很遠很遠的書。我并不驚訝,因為你本該如此,祝好!
賀卡二:
想起我們曾經一起加班、一起泡面、一起開黑的日子,好像就在昨天。我是個不擅長寫祝福的人,但只有一句:無論你將來奮斗累了還是倦了,記得還有我們這幫曾經的戰友,隨時愿意陪你聊聊。
喜歡二,對嗎?
一的文字更優美,可看起來就像是群發的新年祝福,這段話發給任何人都沒問題。
二沒什么文采,只是在陳述一些事實。但里面是你們曾經一起做過的真實的事情,你會覺得這些話特別真誠,加深你們之間的了解和信任。
前兩周的時候,我們和Lucy老師一起做了一期線下課。我們預定是到下午6點結束,可后來這個課程一直拖到了7點多,而學員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當天很多人要回去的。
我過去參加過一些課程,一般這時候,有后續行程的學員就會抱怨:你們為什么不提前做好規劃?干嘛要拖堂?縮減休息時間或者早一點開始不好嗎?
但是在大概6點多的時候,Lucy老師說:“其實我現在很焦慮,因為我已經超時了,但我不想打斷你們的分享,現在這個場域很適合你們反思和復盤,如果打斷了,可能回去就很難進入這個狀態了。“
她這么講完之后,學員們都安慰她說沒關系,而后面分享的同學也會知道,其實已經超時了,所以他們就會精簡一點。
還有,我是個說話語速很快、情緒波動不大、對人要求嚴格的人,所以很多同事跟我接觸,會覺得是不是我不滿意他們的工作,這時候就有很多猜測在,就不會產生信任,不會全身心投入工作。
所以我的方式,不是去拼命改變自己(這太難,也沒有很大必要),而是跟每個新來的同事說“我說話語速快,很少表揚你,不是因為你不夠好,是因為我本來就是這樣的個性,我有在改變,但很難徹底改變,所以如果你感覺不好,可以告訴我”。
圈外公司價值觀的第一條,一直是“公開透明”,這個方式幫團隊之間創造了很多信任,解決了很多公司常見的內耗問題。
把真實的自己暴露在別人面前,讓別人了解你,是獲取信任的第一步。
認可
了解之后不夠,我們還需要他人認可自己,然后才到信任。認可無非是兩大要素,專業度和人格魅力。我們去信任一個人的時候,很大程度就出于這兩方面。
比如,你跟客戶溝通的時候,肯定要展示自己的專業度。如果別人問啥你都說不知道,你的專業度就喪失了。
順便說一句:如果別人真的問到你不知道的事情,該怎么辦?
我以前做咨詢的時候,偶爾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會坦白說不知道,但是我可以幫他去問到某個專家。
這時候客戶會覺得我很真實。偶爾承認自己的無知,其實也是獲取信任很重要的方法。
想要獲得認可的第二個因素,就是展現你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這個東西有點虛,就好像“氣質”這個詞一樣,你也很難下一個定義。但是,我曾經去研究和觀察那些被認為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們是有一些共性的,其中最大的共性就是:他們有勇氣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如果你在人際交往中,把“被人喜歡”“有魅力”當成一個目標,然后收起自己的奇葩想法、隱藏自己的喜好、跟隨他人的觀點,反而會不被喜歡,也不被信任。但是,如果你追求的是讓自己滿意、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不用太過在意他人的想法,“被人喜歡”“有魅力”反而會成為一個順理成章的結果。
我的朋友圈,有個朋友經常發“今天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這類的話,當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覺得這個人好無聊,有毛病吧。
后來某天我非常喪的時候,又在朋友圈看到他發正能量的話,我就在想:他怎么能天天這么有正能量呢?我怎么今天就這么喪呢?
于是我就特意去翻了他的朋友圈,發現他每天都在發這樣的內容,而且是他自己的感悟,不是抄的雞湯,他就喜歡自己正能量滿滿的狀態,也老想讓別人這樣。這時候我突然發現:他在我眼里是有魅力的,因為他就是在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所以,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在自己的領域保持專業,從而獲得認可,是人際交往中獲取信任的第二步。
共鳴
建立信任的第三步,是在溝通中傳遞情感,引發共鳴。
信任本身就是一種情感,而不是理性分析的結果。所以,我們獲取他人的信任,也需要去滿足他人的情感需求。
而且,在情感和理性兩種說服方式上面,情感永遠更勝一籌。比如說,美國總統選舉。本來,要選一個人來治理自己的國家,是個需要高度信任的事情,看起來應該是理性分析。但我們去看所有的競選演講,講的都不是理性,而是在不斷渲染情感。
原因在于,情感是瞬間抵達對方內心的,是可以馬上感知到的。而邏輯和理性則不同,它是需要很長時間去思考的。
比如說,我以前是咨詢顧問,要讓一個陌生人相信我可以幫他解決問題,我得介紹我的背景,我過去的經歷,給他看我的學歷證書和工作證明,他才會相信我不是一個騙子。這是很漫長的過程。
但情感不同,好像一束光射出去,只要有一絲縫,就能直接觸達人心。我過去總說要講故事,其實也是因為它可以喚起你的情感。
感知
最后,我們很多的人際交往是長期的、多次的,也就是說,需要跟別人建立持續的信任。
持續信任的關鍵,除了前面講到的三點,還需要什么?是有感知。
我們經常說,一個總是默默做好事的人,別人反而不會覺得他幫了自己很多;而一個不怎么做好事的人,偶爾幫你個忙,你會感激涕零。這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感知。
關于感知的一個常見例子是,你女朋友給你做頓飯,你會覺得她很愛你,但你父母給你做了很多年飯,你可能還會挑剔飯菜的味道。
因為我們的父母,一直在用同樣的方式付出,所以你失去了感知。但假設有一天,你父母在你生日的時候,送來了一束你很喜歡的花,而不是做頓飯,你是不是反應會不一樣呢?因為你感知到了他們對你的關心。
前段時間,我打開xx郵箱的時候,它提示我說:郵箱總容量已經用了一半,需要升級了。
一般人看到這個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是不是要付錢升級了?
然后我點擊了一下,誰知道它告訴我:這個升級是免費的,一鍵升級,云云。當時我很感動,心想:這個郵箱太良心了,對用戶真的好,我以后還要用。
后來某一天,我突然仔細想了一下:不對啊,為什么非要弄個彈窗來告訴我這件事情呢?為什么當初不是直接給我更大容量就好了?或者默默給我升級就好了?
它這么做的結果,其實是讓我能感知到,郵箱是個很沒有存在感的產品,是不容易建立信任的,但這個方式就讓我感知到了它,對它的好感度提升了很多。
還有一些電腦管家也是,提示我點一下可以加速,也是同樣的原因。
當然,我們讓別人感知的方式也必須是恰當的,不能過于頻繁,更不是主動邀功。
假設你為了讓另一半知道你愛他,每天都跟他說:你看我對你多好,你的什么什么都是我買的。他會覺得你特別計較,反而不會覺得你好。
所以,無論跟家人溝通,還是跟另一半溝通,還是跟朋友或者同事溝通,都是一樣的。我們都需要以恰當的方式,讓對方感知到我們的付出。
總結一下,我們今天講了溝通,溝通的本質是建立信任,而信任可以通過了解、認可和共鳴,這三個點來建立。
第一點,讓他人了解自己的關鍵,是真誠,是暴露真實的自己。
第二點認可,是用你的專業度或人格魅力,讓別人來信任你。專業度很好理解,人格魅力需要你敢于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最后一點是共鳴。你要理解你的家人和同事,了解他們的情感是怎樣的。當別人感覺你非常理解他們情緒的時候,你們之間的信任就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