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鏈計劃會不會是或者成為美國監控全球的計劃?
如果想知道美國會不會利用“星鏈”系統來監控全球,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細數下美國近幾十年來的監控、情報竊取手段和經歷的一些監控門、情報竊取事件分析,我想大家就會得出結論來!
互聯網和手機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為重要的兩個發明,他們改變了整個世界。然而,如今它們已成為了用于國家監視的完美工具。事實上,從西方的情報機構,特別是美國情報機構所透漏或者泄露的信息顯示:這些情報機構在20世紀末到現在都正利用互聯網和手機大規模監視著世界其他地方,收集關于我們每個人的數據和信息。
由于"9·11"時情報工作出現重大失誤,國會與政府高層開始積極進行組織調整。包含廢除中情局局長身兼整個美國情報機構首長的雙重角色。改變了這個自二戰以來的慣例。
隨后中情局被拆分成五個部門,分別是行動處(DO),負責實際監視工作;情報處(DI),負責合成與分析監視結果;科技處(DST),專門制造與供應計算機、通信設備及監視用的武器,并教授使用方法;管理處(DA),基本上包括律師、人力資源人員與整合日常運營事務,并建立與政府的關系,充當聯絡員的人;以及最后的支援處(DS)。
本?拉登,這個等同于“恐怖活動”的名字,讓美國人膽戰心驚了10多年,耗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并懸賞2500萬美元捉拿的人,終于在“9·11事件”十周年之際,成了美國的槍下亡魂。
那么,曾讓美國人焦頭爛額的本?拉登,是如何被美軍找到的呢?
其實,早在1996年,美國就已經成立了專門的抓捕本?拉登的情報小組。這組人員從中情局抽調了12人組成,專職負責對付本?拉登。但是,就在這支小組緊鑼密鼓地開展工作,準備組織一支30人小分隊,實施綁架本?拉登計劃時,本?拉登卻給了美國人當頭棒喝。
1998年8月7日,本?拉登同時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美國大使館,實施了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了200多人死亡,超過4000人受傷的慘案。
不過,相對于這次使館爆炸案,后來的“9·11事件”,更是讓美國人痛徹心扉。
很多人都在說,其實在“9·11事件”之前,中情局事先是得到了本?拉登要襲擊美國本土的情報的。但是,一來這種情報幾乎每個月都在獲取,二來中情局的決策人員似乎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直到世貿大廈的轟然倒塌,釀成美國史上最大的恐怖襲擊傷亡事件。
其后,美國又一次有了本?拉登的確切消息,判定他藏身在阿富汗一個名叫“黑寡婦”的山區。于是,美國“三角洲”特種部隊緊急征調了50名精英士兵,在阿富汗軍隊的配合下,風馳電掣地撲向了這個山谷。
在距離山谷2000米的地方,美軍監聽到了本?拉登的無線電通訊聯絡信號。甚至美軍的偵察兵在望遠鏡中已經確認了,拉登本人就在這個山谷,和塔利班武裝人員在一起。
可是,正當美軍要發起攻擊時,阿富汗軍隊臨陣倒戈,不準美軍擅自行動。美軍只好叫來飛機,對這個山谷一陣狂轟濫炸,但拉登還是跑掉了。
其后,關于拉登的各種“被死”的傳言就甚囂塵上,有病死的、有被打死的,甚至還有被地震震死的等等。
直到2010年下半年,拉登的狐貍尾巴,終于還是讓美國人揪住了。早年被關在關塔那摩監獄的基地頭目哈立德終于招供,他認識一個名叫“科威特”的恐怖分子,是拉登的通訊員。此時的拉登,已經不再使用任何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回歸到了最原始也是最保險的通信方式,那就是用通訊員傳遞信息。
于是,美國人開始鎖定這名通訊員,但他猶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
正當美國人準備放棄這條線索時,突然監聽到了“科威特”和另一名基地頭目的衛星電話聯絡信息。于是,美國人順藤摸瓜找到了“科威特”的藏身之地。
這是一處位于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豪宅,在首都伊斯蘭堡以北大約50公里,面積近300平方米。高高的圍墻上密布鐵絲網,沒有網絡連接,沒有電話線,甚至窗戶都是被密封了的。更為奇怪的是,住所里的人從不扔垃圾,而是選擇將垃圾焚毀。
這些疑點,讓中情局的人大為疑惑。為搞清楚情況,中情局動用了衛星、無人偵察機,甚至買下了這所房子附近的一間民居,以便近距離觀察,從而確定拉登是否藏匿于此。
2011年2月,當各種線索匯聚后,中情局確認了拉登就在這所房子里。隨后,軍事行動緊鑼密鼓地展開了。
2011年5月1日,由數十名海豹突擊隊成員組成的特種作戰部隊,開始了抓捕拉登的行動,他們分乘數架黑鷹直升機,悄無聲息地接近了拉登的住所。
就這樣,讓美國人聞之色變的本?拉登終于死在了海豹突擊隊的槍下。
由于互聯網基本上是屬于美國的,盡管萬維網是1989年在瑞士日內瓦CERN實驗室里被發明出來的,但網絡使用方式卻由美國主導。大多數網絡基礎建設都由美國掌控,包括電纜、衛星、服務器與基地臺等。
全球超過九成的網絡流量依賴的是美國政府與企業研發、擁有或控制的技術,而這些企業多數位于美國境內。雖然中俄等國向來擔憂美國在此領域擁有過大的優勢,因此想方設法打造替代機制,這其中就包括引起全球轟動的2019年俄羅斯的斷網測試,11月份的時候斷網測試已經全面的在俄羅斯正在進行當中了,這次關于網絡安全的測試的結果居然發現了有大批量的美國的暗樁在潛伏在內,美國卻瞬間不淡定了,俄羅斯的這樣的測試就是來提升戰爭的狀態來應對網絡攻擊的能力,俄羅斯的斷網測試是封閉外部的網絡與其他的國家失去連接,而俄羅斯的內部依靠著自己的國內的網絡進行運行,這樣的的意義就是為了測試當俄羅斯在發生危險的時候可以通過切斷外部與內部的網絡,從而阻止外部網絡對于俄羅斯的傷害,而自己國內所有的設施都依靠自己國內的網絡進行運行。
俄羅斯的這一測試結果也是令人非常的意外,畢竟發現了俄羅斯的網絡安全處于不樂觀的形勢當中,原來存在這這么大的安全隱患,俄羅斯是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有很多的美國暗樁通過網絡來了解俄羅斯的一些機密,這樣的情況不僅僅是提醒了俄羅斯,更是給全世界個國提了一個醒,畢竟國家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但現實是美國仍然獨霸全球,掌握所有人進行網絡連線的"總開關"。這就為美國情報系統監控世界,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
除了網絡基建之外,美國主宰的領域還包括計算機軟件(微軟、谷歌與甲骨文)與硬件(惠普、蘋果與戴爾)。事實上,從芯片(英特爾與高通)、路由器、調制解調器(思科與瞻博網絡),一直到提供電子郵件、社交功能與云端儲存的平臺與服務(谷歌、臉書與亞馬遜,其中亞馬遜在網絡架構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給美國政府與近半數的網絡使用者提供云端服務),美國都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問題在于,這些企業同樣受制于濫權的機密政策規定,換句話說,他們的客戶不分男女老幼,接電話或使用計算機時,都會遭到美國政府監視。
美國《外國情報監視法修正案》702條款準許情報機構鎖定任何美國境外可能傳播外國情報的外國人,這個廣泛項目的潛在對象包括新聞記者、公司員工、學術界人員、救援人員以及無數其他沒有做錯事的無辜者。
國安局把這項法案拿來作為其兩項最著名網絡監視計劃的依據:棱鏡計劃(PRISM)和上游收集計劃(Upstream Collection)。
"棱鏡計劃"大家已經很熟悉,國安局可以通過這個計劃定期讓微軟、雅虎、谷歌、臉書、YouTube、蘋果和AOL等公司收集資料,包括電子郵件、照片、視頻聊天、網絡瀏覽記錄、搜索引擎搜尋記錄,以及所有存儲在他們云端的其他數據,將這些公司變成了知情的共犯。
不過,"上游收集計劃"則不為人知,也更具有入侵性。它可以固定從民營的網絡基礎設施上——比如全球網絡流量的轉換器與路由器——經由太空衛星和高容量海底光纖電纜,直接抓取資料。這項收集由國安局特別資源行動小組負責,他們打造秘密監聽設備,植入全球網絡服務供應商的企業設施內部。
美國國家國安局(NSA)在全球范圍內秘密監視手機,以發現手機網絡中的安全漏洞,利用這些漏洞對手機通信進行竊聽。還收集手機位置信息,每天在海外收集的手機位置信息將近50億條。美國安局擁有一套龐大數據庫系統,這套系統即時顯示全球范圍內至少數以億計手機的所在地點,與先前曝光的國安局監聽外國領導人、收集互聯網數據等行動相比,監視海量手機持有者的地理信息項目更加系統化,涉及范圍更廣,是迄今為止遭曝光的最具震撼效應的秘密項目。
這種監控無需手機持有者打電話或者發信息,只要手機處于待機狀態,美國的監控系統就可以獲取相應數據。這個用來梳理和采集手機地理位置信息的分析法系統名為“伴隨-旅行者”。借助這套分析法,美國人可在收集到的海量手機信息中尋找感興趣的數據,可監控全球范圍內任何一部手機,還能繪制出這部手機與其他手機的關系網,進而監控相關聯的更多手機。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2月11日披露,美德情報部門數十年間通過控制瑞士加密公司Crypto AG,竊取了全球約120國政府的最高機密通訊情報。
據悉,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到本世紀初,Crypto AG公司為約120個國家的政府提供加密通訊裝置,伊朗、南美多國政府、印度與巴基斯坦皆為服務對象。但那些政府有所不知的是,Crypto AG幕后老板其實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以及德國聯邦情報局(BND)。這兩個情報部門對Crypto裝置動手腳,讓裝置可輕易被破解,進而解讀數據。
伴隨大數據技術迅猛發展,數據在全球范圍內都成為一項全新的生產資料——數據是資源,是資本,是資產,是新時代的石油。圍繞數據,一場新的爭奪較量雖然剛剛興起,但須臾間已呈白熱化之勢。是誰在攪動風云?是誰在覬覦全球數據?大幕拉開,當之無愧榮膺“全球數據偷窺狂”這個尊號的,非美國莫屬。
宗上所述美國會動用一切手段來實現自己的情報監控霸權,而美國企業所建立的“星鏈”系統更會成為其監控的工具之一不會例外。
雖然中國互聯網企業最近十多年發展非常迅速但是目前無法擺脫現有互聯網技術限制也就無法做到互聯網安全,或許只有等到中國的量子通信網絡的成熟大規模應用方能打破現有的格局,我想這個時間應該會很快到來的。
量子通信延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