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首都利馬六百年未下過雨卻生活著九百萬人?
這個說法一點也不夸張。利馬這個城市建立600年來,人口已經達到了900萬。但年降水量只有6mm,是地球上最干旱的一座大城市。
利馬干旱,但不是沒有水自然環境利馬這個地方非常獨特。它位于南美洲大陸,距離赤道只有1300公里,因降水量稀少,具備熱帶沙漠氣候的特征。
利馬地處沿海,西面是太平洋,而東面幾十公里之外,便是平均海拔3600多米、綿延近9000公里的安第斯山脈。一邊是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另一邊是高山,按道理講,這種地勢很容易形成降水,但實際上,利馬的年降水量只有可憐的6mm。
另外,安第斯山脈還把200公里之外亞馬遜河流域的水,徹徹底底給擋住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利馬實在是可憐……
因為靠近太平洋,利馬的氣溫比沙漠要低很多,年平均氣溫只有19.2度,即使在夏季,也不過26度,非常適宜居住。因此,利馬不是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從溫度上看它更屬于亞熱帶氣候。
地處沿海、氣溫適宜,這兩個特點特別適合人類的居住和城市發展。因此,利馬在600年里,從一個小漁村慢慢發展成為了擁有900萬人口的大型城市,也是南美洲最大的城市之一。即便是地震多發也沒有影響到它的發展。
利馬海岸線降水稀少是人類生存的天敵,那為什么秘魯人可以在利馬繁衍生息、經久不衰呢?我認為原因有2個。
1、利馬空氣濕潤,能很大程度上緩解降水不足的影響
因為這里的太平洋,風力很弱,氣溫偏低,所以利馬的天氣以霧天為主。無論冬季與夏季,一年365天里,利馬大部分時候都被霧氣籠罩,尤其是在沿海地區,從早到晚都是溫熱而潮濕。
利馬6~9月份為冬季利馬一年的日照時間只有1284小時,冬季最少,其中7月(冬季)僅為28.6小時。相比之下,倫敦每年的日照時間有1653小時,莫斯科則為1731小時。而作為一個熱帶地區城市,1284個小時的超短日照時間,是絕無僅有的。
這種環境下,形成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在冬季陰云密布的時候,有很多當地人會跑到安第斯山谷去曬陽光。沒有陽光的日子有多難熬,不光北歐人知道,利馬人同樣是感同身受。
2、利馬有3條河,為這個城市源源不斷提供著淡水資源
高達4000多米的安第斯山脈是一道自然屏障,但冰川融水也給利馬帶來了必要的水源。雖然談不上充沛,但基本的生活還是可以保障的,不至于連水都沒得喝。
利馬地區有3條河,盧林河、西庸河和里馬克河,其中里馬克河是利馬最主要的淡水資源。
流經市中心的里馬克河不過,就憑這幾條小河,也就是聊勝于無。相比之下,開羅也是沙漠城市,降水量同樣不高,但人家那個尼羅河可是厲害著呢。
用水問題有水源并不代表生活無憂,實際上,利馬900萬人口中,有100萬人每天會面對用水問題。
據統計,目前利馬有10%的家庭尚未接入到城市自來水網絡,而已經接入的,有不少家庭每天只能使用幾個小時。那些沒有自來水的家庭,每天只能依靠運水車才能生活,而這些水的價格卻遠高于自來水。這也就加劇了城市管理的矛盾。
運水車的水,比自來水要貴不少除了用水,排水也是個問題。利馬的污水處理管路并沒有普及到所有家庭,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被直接排放,從而又對土壤和水源造成了污染。這種惡性循環,導致利馬的用水問題一直無法有效解決。
利馬的水問題,恐怕只有中國才能解決利馬的水問題,主要是3個:一是缺水,二是供水,三是污水處理。
現在,包括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美國國際開發署、加拿大等在內的很多國際組織、財團,都在為利馬出謀劃策、提供資金,但是收效甚微。我覺得很多人眼里只是看到,利馬的水項目,價值70億美元。
要真正解決利馬的水問題,我覺得最終只能依靠基建狂魔了。原因呢,遠了就不說了,就說60年前的農村大灌溉,以及南水北調,這2條就足夠了。跟水斗,我國說第二,恐怕是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了!
腦洞大一點,敢不敢東水西調?而且,大環境也不錯,秘魯與我國早在清朝那會兒就建立關系了,甚至都有“老鄉”情。同時,我國還是秘魯全球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2010年簽署自貿協定之后,形勢更是一片大好。
另外,還記得那個為汶川地震全國哀悼的國家嗎?沒錯,就是秘魯。
誰眼睛里只有錢,誰是真心實意做好事,相信利馬確認好了之后,水的問題也就能找到解決方案。
解決好了水問題,利馬的發展就會更上一個臺階。600年不下雨都沒阻止利馬人,相信以后也不會有什么問題。
利馬公園一景最后,感謝邀請,希望我的回答能讓您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