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李廣一輩子都無法封侯?
王勃《滕王閣序》里的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讓后人記住了李廣、也記住了他終生未能封侯之事。提起李廣,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想必都是“飛將軍”這個外號,一位被自己的對手稱為“飛將軍”的將領,怎么就一輩子連個列侯都沒有混上呢?難道真的如一些人所說,是漢武帝劉徹為人刻薄寡恩嗎?恐怕未見得……
二十等軍功封爵制度人們經常說“漢承秦制”,那么到底什么是“漢承秦制”呢?二十等軍功封爵制度完美地詮釋了“漢承秦制”四個字。漢王朝建立之后,近乎照搬了秦王朝的二十等軍功封爵制度,尤其像李廣這樣的職業軍人,一切爵位都必須靠軍功獲得。沒有實打實的軍功,你名氣再大也沒用!即便是衛青那三個“襁褓封侯”的兒子,他們靠的也依然是他們老爹衛青的軍功,而不是因為他們是漢武帝的內侄!
如何“李廣難封”因為與李廣的關系比較和諧、加之對衛、霍成見頗深,太史公在編纂《史記》時摻雜了許多私人感情因素在其中,把李廣描繪成了“天上有、地上無”的一代名將!那么,李廣的軍功到底如何呢?
平心而論,李廣這個人的單兵作戰能力還是很強的,戰術指揮能力也不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行伍出身的李廣很早便在一眾“丘八”中脫穎而出。可這種“少年得志”最終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李廣的發展。憑借軍功,年輕的李廣被提拔為了漢中郎,成為了皇帝的“禁衛軍”、早早遠離了戰場,失去了繼續用刀槍建功立業的機會,只能陪著皇帝狩獵玩兒……
漢景帝劉啟在位期間,“吳楚七國之亂”爆發,上天再一次給了李廣機會,可李廣政治上的“弱智”卻最終讓他與封侯失之交臂。在昌邑城下,李廣率部奪取了叛軍的軍旗,立了大功。梁孝王劉武為了拉攏李廣,授予了他將軍印。政治上“弱智”的李廣想都沒想便接受的。劉武何許人也?漢景帝的胞弟、理論上對皇位威脅最大的諸侯王。在“吳楚七國之亂”中又立下了大功,加之竇太后的“一碗水不端平”,劉武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漢景帝的皇位和皇權!手握重兵的將領和這樣一個人搞到一起,而且還接受了他授予的將軍印,漢景帝作何感想?不言而喻。事后,漢景帝雖然沒有追究李廣,卻給他來了個不封不賞——“梁王不是給了你將軍印了嗎?他已經賞過了,朕還賞什么?”就這樣,李廣因為自己政治上的“弱智”失去了第一個封侯的機會。
“吳楚七國之亂”平息之后,李廣被調任邊郡太守,這個職位雖然地處邊境,卻沒有以行政為主的職務,并不直接領兵上陣殺敵。加之那段時間漢匈之間并沒有爆發大規模沖突,李廣在軍事上乏善可陳……漢景帝后元三年,漢景帝駕崩、漢武帝即位,李廣又被調回了長安,出任衛尉。職位雖然升了,卻再一次失去了建立軍功的機會。
后來,漢武帝改守為攻,主動對匈奴發起攻擊。李廣以衛尉身份為將軍,從雁門出擊。因為名氣太大,匈奴人把本來作為“偏師”的李廣作為主力來打!李廣“雙拳難敵群毆”,最終成了匈奴的俘虜。雖說后來逃脫了,但戰敗和被俘在彼時是死罪,李廣逃離了匈奴卻逃不脫漢王朝的“死刑判決”。所幸的是,漢王朝有贖刑,可以用軍功和金錢抵死,最終李廣只能拿以往的軍功和家中的積蓄來換取自己的性命,被貶為了庶人。自此,李廣之前的一切全部清零……
不久之后,邊境戰火再起,李廣被漢武帝重新征召出任邊郡太守。繼而又接替石建出任郎中令。此間,李廣主要的職權范圍同樣不是統兵作戰,依然沒有建功封侯的機會。直到元朔六年,李廣奉命歲大將軍衛青出征,此役很多將領都立功封侯了,可李廣卻因為殺敵俘敵數量不足再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機會。由此也可見,李廣在主動進攻方面還是相對薄弱的,他的思維基本還停留在漢初的防守層面。再后來,李廣與博望侯張騫分兵進攻匈奴,因為張騫耽誤了行程,李廣部被匈奴右賢王部四萬多人圍攻,雖然后來張騫趕到、匈奴人撤軍,但李廣部卻近乎全軍覆沒……事后,漢武帝給李廣來了個功過相抵、不賞不罰,李廣又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機會。
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上天給了李廣最后一次機會。可負責迂回包抄、配合衛青作戰的李廣卻帶著軍隊在草原上迷路了……此舉直接導致衛青的主力部隊與匈奴軍隊交戰時讓最“重量級”的單于給逃脫了!事后,問責在所難免,李廣一時想不開,居然抹脖子自殺了……最后一次立功封侯的機會也失去了。
“李廣難封”到底該怪誰“李廣難封”到底該怪誰?漢武帝嗎?作為帝國的最高統帥,漢武帝不可能為了李廣去破壞二十等軍功封爵制度,因為他還“不夠格”!漢武帝錯了嗎?沒錯。如果他為了李廣破例,那么其他人呢?長此以往,軍功封爵便形同虛設,失去了原本應有的作用。那么,只能李廣自己的責任。當然,李廣早年間名氣太大,對他也是有一定影響的。出征匈奴,作為“偏師”的李廣所部經常會被匈奴人視為主力,遭到數倍于己的匈奴軍隊圍攻,自保已然不易,殺敵建功就更加困難了。但這些都只是客觀原因,主要責任還在李廣自己。
首先,李廣這個人政治上太“弱智”,這一點從他和梁孝王劉武之間的那件事以及他的兒子李敢公開讓衛青難堪也能看得出,李廣這個人的性格比較直接,自然不太受上峰待見,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他后來的立功與升遷。雖說軍功是靠刀槍打出來的,可上峰不給機會,你拿跟你去打?再就是戰略思路的轉變,漢武帝與匈奴大規模開戰之后,一個重大的戰略思路轉變就是深入匈奴境內作戰、把戰爭禍水引向匈奴,漢武帝尤其贊賞霍去病的孤軍深入、狂飆突擊!在這一點上,李廣是有“硬傷”的,從漠北之戰時李廣迷路就能看得出,他更適合在家門口防御作戰,遠征、孤軍深入并不擅長……也就無怪乎數次遠征匈奴李廣要么兵敗、要么無功而返了。沒有實打實的軍功,就沒有封侯的本錢,就算漢武帝再器重他李廣,也沒用!更何況,漢武帝對李廣似乎也并沒有那么“器重”。
王勃一句“李廣難封”讓后世不少人錯誤地認為是漢武帝的刻薄寡恩導致了李廣終生未能封侯。但實際上呢?這個鍋漢武帝背不著!最主要的責任還在李廣自身,他的戰術思路已經與時代“脫節”了。加之政治上比較“弱智”、在高層的人緣也不算太好,建功立業的機會自然也無法與衛、霍這些漢武帝的新寵相比,終生未能封侯也就沒什么可奇怪的了。作為高級將領,單兵作戰能力、戰術指揮能力固然重要,但戰略思想必須緊跟時代,否則只能被時代所淘汰,能與士兵沒吃同住、同甘共苦的不一定就是優秀將領……很不幸,李廣就是這樣一個人。霍去病視士兵如草芥,但他戰略思路對了,自然比與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的李廣更加容易建功立業、立功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