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乞丐都大幅減少是真的嗎?
這幾年,農村和城市的乞丐數量大幅減少,其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行乞者人數在減少以前,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農村的乞丐比較多,因為那時侯,人們主要依賴土地來過日子。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對本就一窮二白的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背井離鄉,外出乞討也就成了大部分人的唯一選擇,這是生活所迫。
我記得,我們地方的農村,行乞者一般都是身穿藍色補丁衣服,肩上挎一個布口袋,操著外地口音。來到家門口“要飯”。說實話,大家都窮,但還是愿意多少給一點“口糧”,如果遇到實在沒有的人家,要么就是擺擺手,要么就是把自己不多的熟食,分點給他們,“慰勞”一下他們饑餓的五臟六腑。
現在,就業門路多,什么外賣,快遞等行業,吸引了很多人從業,雖然辛苦,但養家糊口不成問題。還有,現在的網絡直播,雖然主播靠打賞過日子,但是很“體面”地賺錢,甚至是窮人給富人打賞。再說,受“樹要皮,人要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的思想影響,很大一部分真正的窮人不愿意出外乞討,這是社會良性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社會救助體系的不斷完善在上世紀,那時候國家窮,沒有多少能力來照顧這部分弱勢群體。對一些由于身體、智力等方面,造成失去勞動能力的農村人口,暫時無法保障他們的生存權。現在,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有效解決了此類人口的實際問題。
其二,國家在行乞者比較多的城市里,實施了收容、遣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這部分人。
其三,現在的慈善組織比較多,他們有益補充了政策觸及不到的地方,很好地完善了社會救助體系,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到了幫助。
三、施舍者理性多了善良,是我們的美德,這個本沒錯。但被人利用,就會“消費”人們的善心,“透支”人們的義舉。前幾年,農村中,出現一些“假道士”、“假尼姑”,他們以各種理由,騙取人們信任,使一些歲數大的老人上當。況且,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只要錢,對其他生活物資不屑一顧。
而城市中,在天橋上、人行道上的行乞者,大都是身體或真或假的殘疾者,他們面前放個破碗,碗里沒有多少錢,基本上會有幾張五角、一元的紙幣及幾個“銅板”。他們看似低著頭,實際上眼睛一直在盯著過路的人,企望人們停下腳步“施舍”。還有一些打扮成女學生模樣,以家庭貧困,或者走失為借口,只要幾元錢,吃個飯或者路費就行。但你細細觀察,她們的承諾早就達到,但還是跪地不起,要么就是換個地方,繼續如此操作。還有的,一些時尚女青年,以錢包、銀行卡被偷為由,向過路人要錢。還有的,八九歲的小孩站在路邊,只要你掏錢出來,想施點善心,馬上就從其他地方跑出幾個,讓你非常難堪。
說到底,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職業化的,他們有組織,有分工,有真正的幕后老板在操縱。有些人的收入,恐怕不低于“白領”階層,他們正是抓住了人們樂善好施,來到達自己不勞而獲的目的。這也正是一部分職業化乞丐多次被遣散,又多次回到城市行乞的原因。
我在一個城市,見過不少從裝扮上,看像是“真正的窮人”,給這些“看似是窮人”的人“伸出援手”。也見過很多老人,讓自己的孫女(子)把錢送到那些人“碗里”。但一些衣著時髦的城市青年,很少有人這么做。這不是“善良與否”的問題,而是一種理性的選擇,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如果遇到什么地方有個自然災害,最易慷慨解囊,會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四、支付的革新以前,人們都是用現金交易,現在,隨著手機支付的出現,好多人不裝現金可以,但身上不帶手機可不行。真正的乞丐,應該是要“糧”不要“錢”,為什么?乞丐本是為了解決肚子,食物才是他們的所需,也才更踏實。他們就像苦行僧一樣,沒有多少欲望,吃飽才是根本。而現在隨著支付方式的變化,真正的乞丐恐怕不能也擺一個二維碼收款吧!如果真有這種情況,你叫施舍者情以何堪!
結束語:總之,城市和農村,乞丐不斷減少,既有人們就業門路多,容易找到工作養活自己有關。也有善良被消費,人們不再愿意輕易施以援手的原因。同時,也以國力提升,有能力援助一些弱勢群體,解決了他們的生存權有關。圖片來源于網絡,聯系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