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守一天一口都沒有?
幾乎所有釣魚人都曾有類似經歷,初到一片水域,確信水中有魚,但鉤餌入水長時間無魚口,甚至守釣一天,浮漂孤零靜止、紋絲不動。正如釣友問題中描述,河里總有魚跳水,卻魚口毫無,那么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應對方法、技巧又有哪些?本文以此為起點,一窺究竟。
河里有魚,但毫無攝食的原因,及應對措施造成魚不攝食的原因眾多,水質變異、水溫劇烈波動等都有可能,本文分享已經常見、出現頻率最多的可能原因,具體如下。
首先魚的狀態不佳,導致魚不攝食。釣友問題描述總有魚跳,水體溶氧量不足或者水質變異等,都可能導致魚頻繁跳躍。這種情況下,魚的不適感強烈,躁動不安:有時在水中飛速游動;有時潛伏水底,長時間不移動位置。此時再揚竿垂釣,魚毫無攝食欲望,自然難有魚口。魚是冷血變溫動物,所以如果突然大幅度降溫,魚需要身體其他器官配合以完成降溫,整個過程不僅消耗大量能量,同樣不適感強烈。即便是有魚在水面翻騰,攝食興趣依然低落,難有好魚口。這種情況下,哪怕技術再高超,也束手無策,不妨等到魚情穩定再揚竿。
其次是釣點選擇有偏差。河里有魚不假,但魚并非均勻分布的,所以一旦釣點選擇偏差,很可能導致長時間無魚口出現。魚出于攝食、躲避天敵的需要,喜歡聚集、棲息在水底環境復雜,最好有溝壑、土坎、障礙物、凹凸不平的水域,討厭水底整潔、光滑的水域,資深釣魚人選擇的釣點基本都滿足這些條件。像河流里的大橋兩側、水閘前后、水草處及農田灌溉抽水形成的三角地帶,都是可考慮的釣點。值得注意是,季節不同,魚活躍的水體的深度、環境也有所差異,一般講究“春釣灘、夏釣潭、秋釣萌、冬釣陽”是有一定道理的。
再者餌料不對路,以至于魚無攝食欲望。一方水土養育一方魚,意味著魚食性的多樣性及專一性。像鯽魚、鯉魚等都屬于雜食性,植物碎屑、莖葉瓜果,軟體小蟲等都是它們的攝食對象,一般情況下知名品牌的藍鯽、野戰918、瘋狂鯽等都會攝食。但是如果周圍水體環境的影響,可能導致它對某一種味型極為敏銳,甚至有癖食性,即對其他味型食物興趣大減或排斥。所以長時間浮漂不動作的情況下,逐個嘗試不同味型、狀態的餌料,直至有魚口出現為止。
最后魚在水面跳躍,并不意味著河流魚就多、魚密度就大。如今野釣資源匱乏,人多魚少是不爭的事實。再者河里有魚跳躍,確實有魚的存在,但并不表示魚的密度一定就大。所以一旦河里魚密度稀少,無疑大幅度提升垂釣難度。即便是投擲大量窩料,想要把周圍魚群誘集至窩點,也難有好效果。筆者就遇到類似情況,初到一片水域,時有魚在水表泛出漣漪,但鉤餌入水就是無魚攝食。后來一位附近釣友告訴這里剛被清坑,魚很少,顯然再怎么努力,也難有好魚口。
寫在后面本文從釣友的問題入手,分享了4個常見的可能導致河里有魚但不攝食的原因。實際情況遠比本文描述的復雜:比如正式開釣之前,恰好有撒網捕魚者,甚至電魚者光顧,那么魚受到較大刺激,通常需要幾日才能恢復,自然難有好魚口。釣魚人垂釣時,通過觀察水體環境,綜合水溫、水質等各種因素,綜合判斷、分析,找到魚不吃餌的原因,再調整垂釣方案。筆者相信這樣施釣,獲得好魚情、好漁獲的幾率大增。
原創:釣魚人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