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十字軍要東征?
如今世界上最亂象叢生的地方恐怕就是中東,而中東之亂的核心就在于巴勒斯坦地區:如今圍繞這一地區的各種沖突紛繁復雜。其實圍繞這一地區的爭斗早在上千年前就已開始——比如著名的十字軍東征。所謂十字軍東征簡單點說就是從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由羅馬教廷組織、歐洲封建領主和騎士參與的對東方伊斯蘭世界近200年的戰爭。那么這樣一場持續近200年的戰爭究竟是怎么爆發的呢?
在今天的國際新聞中耶路撒冷作為巴以沖突的焦點絕對是一個熱點地區——這里作為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共同的圣地而成為了各方勢力博弈交鋒之地。別看如今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三者之間有著各種各樣的交鋒,然而事實上這三教都有著共同的起源。《古蘭經》中的真主安拉和《圣經》中的上帝耶和華其實只是翻譯時的讀音差異而已。
在三教共同的創世神話中亞當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園,之后他們的后代日漸繁衍成為后來的人類。在人類的早期歷史上曾爆發過一場險些毀滅全世界的大洪水,所幸諾亞造出方舟帶著配對的生靈成功躲避了肆虐的洪水。洪水過后諾亞帶著人們重建世界。在諾亞的兒子中有一個名叫”閃“的。據說他的后代繁衍形成了閃米特人。在閃米特部落中誕生了一位被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同尊奉的圣祖先知。
猶太教和基督教將這位圣祖先知的名字翻譯為亞伯拉罕,而在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將其翻譯為易卜拉欣(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多國之父)。由于亞伯拉罕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共同尊奉的圣祖先知,所以這三個世界性宗教又并稱為亞伯拉罕諸教。亞伯拉罕這位多國之父迎娶了撒拉作為自己的妻子(撒拉因此被稱為多國之母)??啥鄧概c多國之母之間卻長期未能孕育出愛的結晶。
因此撒拉將自己的侍女夏甲引薦給亞伯拉罕(易卜拉欣),隨后亞伯拉罕(易卜拉欣)與夏甲生下長子以實瑪利(古蘭經稱為伊斯瑪儀),以實瑪利出生后身為正妻的撒拉也生下了兒子以撒(古蘭經稱為伊斯哈格)。以撒的兒子雅各曾夢見與天使摔跤的場景,于是他的后裔被稱為以色列人(意味與神角力的人)。雅各有十二名兒子和一名女兒。十二個兒子各自的部族繁衍形成了以色列民族的十二支派。
以實瑪利也生了12個兒子,也繁衍出12個部族。這12個部族被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追溯為阿拉伯人的祖先。雅各的幼子這一派后來曾旅居埃及430年之久。大約在公元前1450年以色列人在部族領袖摩西的率領下走出埃及重新回到迦南地區。在這一過程中以色列人曾在西奈半島輾轉逗留過40年。據說在此期間摩西在西乃山接受上帝賜予的法律,從而由此正式創立了猶太教。
公元1世紀猶太人耶穌開始宣揚一種新的教義。耶穌所傳播的這種新教義就是后來的基督教。這種教義在相當程度上繼承了猶太教的諸多傳統?;浇毯酮q太教一樣尊奉《圣經》:傳統的猶太教尊奉的是《舊約》,然而耶穌創立的這種新教義同時尊奉《舊約》和《新約》。更關鍵的是猶太教視以色列人為神的“特選子民”,強調以色列民族的獨特性;然而耶穌宣揚的這種新教義宣揚只要信耶穌基督就都可以獲得拯救。
耶穌向世人宣傳:上帝不只拯救猶太人,而是拯救世人。耶穌還聲稱上帝與他訂立了新約。基督教是從猶太教中派生出來的,而耶穌本人也是猶太人,不過基督教已發展出獨立于猶太教的獨特教義體系。從基督教誕生之日起就與猶太教構成了強烈的競爭關系,而在這場競爭中基督教的優勢日益顯現出來。猶太教只是猶太人內部的小眾宗教,而基督教卻宣揚拯救世人的普世價值。
基督教千方百計吸引信徒,而猶太教對此并不積極。猶太教甚至很反感吸納異教徒皈依。猶太教的這種做法使其在于基督教的競爭中處于相對不利的狀態。基督教在其早期階段受到羅馬帝國的嚴酷鎮壓:耶穌本人也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直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的米蘭敕令才結束了對基督教的迫害,公元392年基督教被正式確立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后羅馬主教開始與涌入原西羅馬帝國領地的日耳曼統治者合作,而昔日被視為蠻族的日耳曼人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皈依基督教。羅馬教會的影響力開始由西羅馬帝國統治的西歐大陸擴張到不列顛、愛爾蘭、北歐等地。羅馬教廷的權力也在這一過程中日漸壯大:公元751年法蘭克王國的宮相丕平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篡奪王位創建了加洛林王朝。
丕平為回報教皇就把包括羅馬城在內的意大利中部地區送給了羅馬教皇。從此羅馬教皇既是西方世界的精神領袖,又是擁有自己領土的一個世俗君主。中世紀歐洲羅馬教廷對人們的精神世界實現了絕對化的控制:當時的歐洲知識分子幾乎都是傳教士。像我們知道的哥白尼、布魯諾等人都是傳教士。教會通過壟斷教育知識禁錮人們的思想。任何人膽敢提出不同意見就會被教會作為異端處決。
自己本身就是教會人士出身的布魯諾因為宣揚日心說就被教會以火刑處死。由此可見當時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控制之深。當時教會不僅控制著歐洲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在政治、經濟方面也有著諸多特權。自從公元800年查理大帝被教皇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以來歐洲世俗君主登基都必須由教皇或其他主教加冕才能獲得合法地位。這種慣例一直持續到拿破侖手中才被打破。
中世紀的教皇甚至有權廢立世俗的國王、皇帝。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亨利四世就曾在卡諾莎雪地下跪向教皇請罪。教皇不僅在政治上有著莫大的權力,而且還有自己獨立的經濟來源。中世紀的歐洲基督徒會把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給教會(什一稅)。直到20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還在上交這筆錢給羅馬教皇。信徒的一生都離不開教會:出生、結婚、生子、死亡都要教會的主持(這些都是需要錢的)。
中世紀的羅馬教皇控制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同時又擁有諸多政治、經濟特權。當時的歐洲是分裂的:每個國家的軍力、財力都相對有限,所以沒任何一個國家有實力和教皇對抗。很顯然在當時的整個天主教世界沒任何人能挑戰教皇,但在天主教世界之外可就有人敢挑戰了。公元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之后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在各自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和羅馬城都發展出一套相對獨立的宗教體系。
以羅馬城為核心的西部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核心的東部教會由于所在的地域文化不同使其在對教義的理解上逐漸出現分歧。公元1054年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牧首互相開除了對方的教籍,從此基督教分化為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兩大教派。教皇的權力再大也只能影響西歐的天主教徒,但東歐的東正教徒卻是教皇管不著。除了東正教徒之外教皇還有另一塊心病。
公元570年4月21日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誕生在麥加城。穆罕默德40歲時宣稱真主托夢給他,此后穆罕默德開始四處傳播真主給予他的啟示。穆罕默德所創立的伊斯蘭教吸收了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諸多理念:除了共同尊奉亞伯拉罕(易卜拉欣)為圣祖之外伊斯蘭教同樣也是承認耶穌的——在《古蘭經》中耶穌被稱為爾撒(Isa)。和基督教一樣的是 :伊斯蘭教也認為耶穌是圣母瑪利亞所生。
然而伊斯蘭教不認可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三位一體理論。在基督教的三位一體理論中耶穌是“神”的兒子,也是“神”自己;而伊斯蘭教則認為三位一體是違背一神教教義的,因此認為耶穌是“神”派來的使者。除了教義上的分歧之外新生的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之間還存在著現實利益層面的博弈:伊斯蘭教誕生后迅速擴張成為遍及亞、非、歐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
從公元711年起穆斯林用7年時間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從此以后西班牙經歷了為期近800年的伊斯蘭統治。伊斯蘭教的勢力擴張到歐洲使教皇和歐洲的世俗君主都感受到了威脅。當時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是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超級大帝國,而歐洲基督教國家卻處于四分五裂小邦林立的狀態。當時歐洲教會和世俗統治者面對強勢擴張的伊斯蘭教是懷有一種恐懼心理的。
公元636年阿拉伯帝國在控制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共同的圣地耶路撒冷后對基督教執行了比較寬容的政策:基督徒仍被阿拉伯帝國允許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在此后的370年時間里穆斯林和基督徒在耶路撒冷相安無事。直到公元1010年埃及的法蒂瑪王朝占領耶路撒冷后摧毀了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公元1095年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基督徒彼得回到歐洲后四處宣揚”基督徒在耶路撒冷備受穆斯林迫害“的言論。
無論彼得在宣揚過程中是否存在添油加醋的行為,不過從結果來看他成功掀起了收復圣地的宗教狂熱情緒。這時統一的阿拉伯帝國已衰落:其內部各地的貴族紛紛自立門戶建立了大大小小許多國家。一支起源于中亞突厥系民族的塞爾柱人也趁機建立了塞爾柱帝國。皈依了伊斯蘭教的塞爾柱帝國打著圣戰的名義占領了幾乎整個小亞細亞,一時間塞爾柱人的兵鋒直指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東羅馬帝國在塞爾柱突厥人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請求羅馬教皇派軍隊前來支援。東羅馬帝國和西歐各國盡管均屬于基督教文明圈,但卻分別信仰東正教派和天主教派。我們在上文中已提到教皇其實是管不著東正教的。當東羅馬的求援信送達時教皇烏爾班二世想的確實趁機一石二鳥——既打擊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勢力以收復圣城,同時又迫使拜占庭東正教會臣服于己。
公元1095年11月19日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萊蒙召開宗教會議:邀請歐洲各地的主教和世俗領主參加,最終參會的神職人員、地方領主和騎士多達數萬人。大會一開始和此前的歷屆宗教會議并沒什么不同:談的都是些無關痛癢的雞毛蒜皮之事,直到27日身為教皇的烏爾班二世向全體參會領主發出了奪回圣地的呼吁。烏爾班二世的這一呼吁很快在歐洲各國引起了普遍的響應。
在教廷、歐洲各國君主以及渴望出人頭地者的共同推動下十字軍東征就此拉開歷史序幕。各路勢力支持東征的動機可并不一樣。中世紀的歐洲神權和君權實在是一對矛盾共同體。教會方面想的是趁機一石二鳥:既打擊穆斯林勢力,同時又壓制東正教。教會希望通過東征強化教廷的權威,那么歐洲各國的世俗君主們又是怎么想的呢?此時歐洲各國的君主正在上演著合縱連橫的大戲。
彼此之間征戰不休的各國君主都渴望積攢財富、擴充軍隊,從而實現自己稱霸歐洲的夙愿。在當時的封建采邑制下各國君主幾乎將本國農民最后一滴油水都榨干了,可依然不能滿足他們無窮無盡的貪欲,于是他們轉而將目光鎖定在對外擴張上。征伐異教徒在當時的歐洲話語邏輯中無疑是具有絕對的正當性。征伐異教徒也有助于促進本國同教廷的關系。這樣當本國和別國發生沖突時就能使教廷站在自己一方。
教廷和君主都強烈渴望發動針對穆斯林的東征,那么此時各國平民百姓又對此是何態度呢?當時絕大多數歐洲百姓是支持十字軍東征的——畢竟他們的宗教信仰使他們將東征視為正義之舉,然而真要他們放下自己的生計去加入這樣一場和他們的生活關聯并不緊密的戰爭其實是不樂意的。當然也有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相當一部分)渴望出人頭地的老百姓踴躍加入到了這場東征中。
當然懷有這種思想的也不完全是平民百姓,各國的大商人、破落貴族以及像唐吉可德這樣的底層騎士也都懷有這樣的念頭:中世紀的歐洲沒有像中國科舉制這種可以供底層人士晉升的途徑,當時的歐洲實行的是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底層人士晉升的唯一通道就是當騎士去打仗,然后靠著軍功一步步晉升。那些懷有強烈的出人頭地的念頭的人都將這場東征看成是自己發洋財立軍功走上人生巔峰路的機會。
從公元1096年至1291年歐洲各國先后發動了九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在他們占領的地區建立過耶路撒冷王國、安條克公國、的黎波里伯國等幾十個國家。醫院騎士團、圣殿騎士團、條頓騎士團等軍事組織也誕生于十字軍東征期間。除了東征耶路撒冷與穆斯林作戰之外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和德意志條頓騎士團發起的北方十字軍運動也在廣義上被視為十字軍運動的一部分。
十字軍士兵有著強大的戰斗力,而且防護也要好過穆斯林對手,因此面對同等數量的異教軍隊往往能占優勢。在前幾次東征中十字軍屢屢以少勝多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安條克公國等一系列十字軍國家??墒周娺^于依賴歐洲的海運補給,因此他們始終被兵力問題所困擾。以十字軍的運力很難及時向前線補充兵力、糧草,因此他們所派出的最大規模一支軍隊也不過1300名騎士和15000名步兵。
十字軍早期的幾次東征之所以能取得優勢更多是由于伊斯蘭世界的分裂所致。穆斯林國家內部的爭斗為十字軍提供了機會。12世紀40年代贊吉王朝和阿尤布王朝這兩個統一強勢王朝的建立大大減小了伊斯蘭世界的內斗,而當能夠有效長期統合埃及與敘利亞的馬穆魯克王朝建立之后十字軍國家的滅亡也就無可避免了。1302年9月26日馬穆魯克王朝攻陷了十字軍最后的據點艾爾瓦德島。
時間跨度達200年的十字軍東征以失敗告終。羅馬教廷建立世界教會的企圖完全落空。這對教廷的權威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十字軍東征的失敗在某種意義上為歐洲后來人文主義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十字軍東征對歐洲來說是一個起點:它推動著歐洲走向開放的近現代世界。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后回憶錄和歌曲形式的文學詩歌就興盛起來。十字軍史詩的發展和擴散被一些學者稱為“12世紀的文藝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