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開國皇帝郭威為何將天下交給養子柴榮?
柴榮雖是郭威養子,但與他也有親戚關系,并共同經歷了許多艱難險阻,兩個人情同父子,而且郭威親兒子在反漢的時候在開封被殺,柴榮是唯一的,也是最合適的繼承者。
甚至,即使郭威親兒子在,郭威也很有可能傳位給柴榮。因為按照五代十國混亂的繼承情況,不認宗法秩序,只認拳頭大有理(甚至到了北宋初年,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也有這樣的考量),而柴榮無異是那個拳頭最大的人。
柴榮,是整個五代十國獨一檔的存在,是唯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皇帝。所以郭威選擇柴榮作為繼承人,是做合適的選擇。
01完美繼承者周世宗柴榮,生于公元921年10月27日,邢州堯山縣(今河北隆堯)人,后周太祖郭威外甥、養子,后周第二位皇帝,也是五代十國唯一一位具有建立大一統王朝潛力的皇帝。
柴榮出生的時候,后梁和后唐早已經化作了歷史塵埃,后續建立的后漢和后晉兩個朝代不僅國祚急促,而且國力孱弱,越發無法應對來自北方契丹人的威脅。后晉建立者石敬瑭更是對契丹稱臣,認其為父,割讓了幽云十六州,讓中原王朝失去了對抗關外勢力最大的憑借。
直到后周建立之后,中原王朝才開始逐漸凝聚起力量,反擊北部契丹人的威脅。到了世宗柴榮繼位之后,外平諸敵,隱然有大唐之風;內修文法,重建制度和文化,可以說是五代十國獨一檔的存在。
五代其他梟雄人物,朱溫、李存勖、李嗣源等人,全都是武德充沛之人,但對文治并無特別大的建樹。如果生在盛世,這些人也許會是極好的大將。
但是,唯有世宗柴榮,明白文治的重要性,也懂得如何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帝國,這就是世宗柴榮和其他所有五代十國梟雄的最大區別。
代十國禮樂崩壞,在太平盛世也刀光劍影的皇位繼承更是危險非常。從后梁建立開始,李存勖是唯一一個以親兒子的身份順利繼位,而且有所作為的。但如果把范圍稍微擴大,從下一代繼承者角度來看,柴榮無疑是五代時期最完美的繼承者。
首先就是柴榮與后周太祖郭威的關系親密。柴榮是郭威的養子,但也是郭威的外甥,年幼的時候,柴榮跟著自己的姑姑到了姑父郭威身邊。《舊五代史》記載:
(柴榮)年未童冠,因侍圣穆皇后,在太祖(郭威)左右……(柴榮)悉心經度,財用獲濟,太祖甚憐之,乃養為己子。
威身為柴榮的姑父,本身就與柴榮有親戚關系。當柴榮來投靠他的姑姑的時候,郭威看他機靈謹慎,很憐愛他,加上當時沒孩子,就把柴榮當做了自己的養子。所以郭威與柴榮雖不是父子關系,卻和父子關系相當。
其次就是柴榮自身天賦滿滿,給了郭威很大的支持,資歷威望十足。郭威出身低微,柴榮到他身邊的時候,他還遠沒有后來的顯貴。
但也因為如此,柴榮經歷了郭威一步步崛起的過程,并很早就開始替郭威處理事情,這份資歷,在后來郭威手下諸將中也是獨一檔的。
天福十二年(947年),劉知遠剛建立后漢政權,郭威被任命為樞密副使,柴榮此時已經27歲,也被任命為左監門衛大將軍。
等劉知遠去世,郭威成為了顧命大臣,任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柴榮則升任了天雄軍牙內指揮使,掌管郭威的親軍。在郭威以清君側名義殺向開封的時候,留守大本營鄴都的正是柴榮。
等后周建立,柴榮更是委以重任。這里還有一個意外,就是在郭威起兵反后漢的時候,他的大部分家人都在開封,并被殺死,其中也包括郭威的幾個親兒子。
正因如此,等后周一建立,柴榮就得以以皇子的身份拜鎮寧軍節度使、澶州刺史,等到了廣順三年(953年)三月,柴榮被加封為晉王,正式從地方調入中央,擔任了京城開封府府尹。
所以,在柴榮接任后周皇位之前,他已經跟隨郭威十余年。在十余年中,他與郭威一起經歷過低微時候的艱難,也一起經歷過起兵反漢時候的危險。
后周建立之后,又直接以皇子身份歷任地方大員、軍鎮節度使、京城開封府一把手、判內外兵馬事等要職,經歷豐富,名望深重。
與郭威關系親密,情同父子,資歷威望十足,又正值壯年,和后梁、后晉、后漢等朝的繼承人相比,柴榮可謂是成色十足。
即使和李存勖相比,他也多了一份治理地方的經驗,而不單純是征戰四方的武將,可謂是最完美的接班人。
所以,當顯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之后,后周內部并沒有多少王位交替之時的刀光劍影。正月17日,郭威駕崩,正月21日,柴榮按照遺詔,在郭威靈前繼位,是為周世宗。
02“十年”拓天下后周以擊敗后漢立國,但后周建立之后,四周還有不少強敵,其中,占據河東一帶的劉崇是最為危險的一個。劉崇是后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的弟弟,劉知遠建國之后,把劉崇任命為河東節度使。
讀過前面下路符的《五代十國群英傳》的讀者應該知道,河東一帶是一處戰略要地,本身有黃河、太行山等險要,易守難攻。同時又俯瞰中原、河北,面對北方關外的遼國也能夠自持。劉知遠把劉崇任命為河東節度使,就是要為后漢提供一個有力支持。
一定程度上,這個目標實現了,后漢滅亡之后,劉崇在太原稱帝,史稱北漢,并不斷與后周交戰,復制了幾十年前梁晉爭霸的故事。
但劉崇遠沒有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治下的河東來的兵多將廣,郭威和柴榮建立的后周也比后梁強大的多。劉崇為了復興后漢的基業,竟然向遼國乞援,并約為父子之國,稱遼朝皇帝為叔叔。
在遼朝的援助之下,劉崇發動了數次與后周的大戰,但依然是勝少負多,終于,郭威的去世給了劉崇一個絕好的機會,他再一次發動大軍南下,妄圖把握機會重創后周,周漢高平之戰爆發。
顯德元年(954年)2月,柴榮剛剛繼位,劉崇親自率兵三萬,加上遼國支援的萬余騎兵,一起南下進攻后周重鎮潞州。潞州也是我們熟悉的地方了,從梁晉爭霸開始,潞州、澤州就是雙方必爭之地,這次也是如此。
聽到后漢、遼國大軍壓境的消息后,后周群臣認為柴榮剛繼位,最好能在京城留守,穩定大局。這其實是一個很中肯的建議,但柴榮不是常人,他說:“這次劉崇趁我年少新立,有一舉擊敗我朝的意圖,所以他一定親自來戰,我也必須親自會會他!”
隨后,柴榮不顧大臣反對,決定御駕親征,而這個決定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高平之戰的結局。2月,契丹人也到了太原,和劉崇的北漢軍合為一處,揮師南下,并在太平驛擊敗后周澤潞節度使的軍隊,包圍了后周重鎮澤州(今山西晉城)。
3月10日,周軍在柴榮的率領下開始北上,并在澤州高平附近與后漢軍相遇,雙方展開了一場殘酷的大戰。在雙方對決開始之后,周軍的右翼竟然不戰而退,后周面臨潰敗的危險,這個時候,柴榮不顧危險親自督戰,后周軍隊終于止住頹勢開始反擊。
這一戰也是張永德、趙匡胤等后周軍中實力派的成名之戰,在柴榮冒死督戰之下,張永德、趙匡胤等率領禁軍迅速跟上,遼軍與后漢貌合神離,看后周軍隊拼死進攻,自動退卻了。
這個時候,周軍殿后的軍隊終于趕上,和柴榮兵合一處,再破北漢,追擊到高平附近,北漢軍隊大敗而歸,輜重和尸體布滿山野,后周軍隊取得了一場大勝。
此戰之后,柴榮地位得到徹底的鞏固,他為了整肅軍紀,斬殺了負責右翼的將領等七十余人,同時重賞了李重進、張永德、趙匡胤等人,后來這些人都成為了后周大將。
高平之戰的勝利,宣告了后周的強勢崛起,也宣告了在后梁和后唐之后,另一個足以和遼國掰手腕的中原王朝的崛起。高平之戰雖然后周大勝,但柴榮也認識到了周軍的缺點,命令趙匡胤招募天下壯士,經過嚴格篩選之后,組建了虎狼之師-后周殿前禁軍。
擊敗后漢之后,柴榮開始著手剿滅其他勢力。顯德二年(955年)7月,柴榮安排后周大將向訓、王景等人率軍西征后蜀,雖然前期作戰吃力,但后周實力遠在后蜀之上,到了十一月,后周攻克了秦、成、階、鳳四州,后蜀國勢大衰。
在征討后蜀取得戰果的同時,柴榮又把目光對準了南邊,準備親征南唐。南唐是十國中面積最大、經濟最發達的割據勢力,版圖一度囊括了今天江西、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全部是膏腴之地,人口近500萬。
柴榮在位期間一共發起了3次攻唐之戰。顯德二年(955年)11月,攻取南唐滁州、揚州等地,顯德四年(957年)2月,再度南征,攻取壽州,顯德五年(958年)正月,再次大敗唐軍。
在后周的不斷進攻下,南唐節節敗退,南唐不得不盡獻江北之地,而且自去國號,改以后周為正朔,用后周紀年,并遷都洪州。經過三次打擊,南唐也一蹶不振,對后周再也沒有了威脅。
而柴榮在位期間最重要的戰爭,就是北上與遼國在河北的大戰。顯德六年(959年)經過5年的準備,柴榮終于對最強大的敵人,已經建立遼國的契丹人發起了進攻,目標是已經被割讓24年,嚴重威脅中原王朝的燕云十六州。
顯德六年4月,柴榮親自率領大軍北伐遼國,經過一系列的軍隊建設和國力建設,此時的后周國力強盛,軍容壯闊。與之相反,此時遼國正是遼穆宗統治時期,政局動蕩,士民離心。
遼國甚至不得不放棄了從耶律阿保機開始的南下政策,采取防守姿態,聯合北漢等政權對抗后周。
所以當柴榮率軍北伐的時候,后周大軍直入遼境,可謂是勢如破竹,所擊者服、所攻者破,甚至不少城池守將直接就出城投降:
至寧州,遼寧州刺史王洪以城降;至益津關,守將終廷暉舉城投降;至瓦橋關,守將姚內斌以城降;至莫州,刺史劉楚信舉州投降。
到了五月,瀛州刺史高彥暉以本城歸順。同時,后周義武節度使孫行友攻克易州(今河北易縣),擒獲遼易州刺史李在欽。先鋒都指揮使張藏英破在瓦橋關北破遼騎兵數百人,攻下固安縣……
不到五十天,后周大軍連收三關三州,到了五月丙午日,柴榮大會諸將,準備乘勝奪取幽州(今北京市),這個燕云十六州的核心城池!
也許很快,后周就能收復燕云十六州、重建中原王朝北部最重要的防線,甚至出關進攻遼國也并非不可能!
但就在此時,柴榮病倒了。
顯德六年(959年)6月,柴榮因病回到了開封,同月,后周軍隊甚至已經攻克了北漢的遼州,但柴榮再也等不到收復燕云十六州的那個時候了,同年7月27日,后周世宗柴榮繼位僅6年后,于開封萬歲殿駕崩,終年39歲。
03“十年”養百姓柴榮在南北征伐的同時,還注意對內的經濟建設,而這也是他“十年養百姓”目標的具體體現。
在柴榮繼位之后,他很快著手澄清吏治,整頓禁軍,組建了一只能征善戰的虎狼之師。同時,在興修水利、均定田賦、發展經濟、人才選拔、重建制度和禮教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建樹:
顯德元年(954年)11月,柴榮命宰相監筑河堤,興修水利;
顯德二年(955年)2月,下詔限制寺院發展,強制僧尼還俗;
顯德三年(956年)10月,下詔允許鹽鐵通商,興建鹽場,促進經濟發展;
顯德四年(957年)10月,正式規定后周的科舉制科為三種科目,理清人才選拔制度,為后周源源不斷供給人才;
顯德五年(958年)5月,命人制定《均田圖》,核準田賦,重建帝國的賦稅征收;
顯德六年(959年)1月,命王樸校訂律準,重建禮樂秩序,又搜求佚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
正如歐陽修所說:
世宗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
柴榮還非常注意對人才的選拔,五代十國并非沒有人才,只不過是缺少伯樂。他選拔范質、李谷、王溥等人為相,即使到了宋太祖時期也獲得了重用,是能臣干吏;他任用的王樸,撰寫《平邊策》一文,成為后周,乃至北宋平定亂世的指導方針。
更不用說張永德、趙匡胤等禁軍將領,也是能征善戰之人,趙匡胤后來更是成為了北宋的開國君主。
這一切,都是柴榮遠超其他五代十國皇帝,甚至遠超其他大一統王朝皇帝的地方。
04再有十年,可致太平柴榮病逝于公元959年7月27日,后周顯德六年,此時距離他立下“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偉目標,不過走了五分之一不到。
在短短6年的時間中,他北阻遼國、壓制北漢,南擊后蜀、削弱南唐,為后周打下了一個堅實的發展基礎,使后周“威武之聲震懾夷夏”。
更重要的是,他在位期間還注意從制度上進行突破,發展農業、興修水利,注意對人才的挖掘和人才選拔制度的建設。
這些事情,遠遠超過一個只是統一北方的帝國需求,這是一個足以重建漢唐的帝國的基礎,是一個正在冉冉升起的大一統帝國的雛形!
而這,正是柴榮超越五代十國是他梟雄最重要的地方,他眼中看到的,不僅僅是刀兵狼煙,更是一個宏偉的嶄新帝國藍圖。如果果真柴榮真的能有三十年的時間,一個統一的大帝國是很有可能出現在神州大地之上的。
可惜的是,這一切,都化作了“病龍臺”上的不甘與遺憾,和我們后人無盡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