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這么多人力挺華為鴻蒙?
不管從世界范圍還是中國范圍來說,國人對于華為及鴻蒙系統的支持都是一種史無前例并且讓人難以置信的現象。我們作為局中人,其實很難客觀地認識到這種“全民支持”現象的罕見,在過去的很多年,以及世界其他地方,這種群體自發性的市場行為一般用來作為懲戒手段——比如說抵制某國某企業等等,但是很少能見到支持某國某企業。而且國人對于華為的支持經歷了漫長的時間跨度,且到現在依然維持在一個非常高的比例。
從商業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一種奇跡。
那么這種現象是如何誕生的,即“為什么人們如此支持華為”?
先說一個“反對華為”的群體最喜歡的理由:華為擅長愛國營銷。
這個理由有個很陰損的地方:它將華為的成功歸功于華為的營銷手段很高明,迎合了這個時代人們的愛國心理。如果你消費了華為產品,并不能說華為產品有多好,只能說這個消費者的思辨能力不行,被商家忽悠了。而人們潛意識里都會認為自己很聰明且獨一無二,所以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們就會在行為上做出規避——“不上華為的當”。
這種理由比較適合所謂的“聰明人”,和所謂的“理性分析派人士”。
但每次看到這個理由,我都忍不住反問:華為如果真的搞的是愛國營銷,而且效果如此出眾,為什么友商們不學起來呢?難道因為它們臉皮薄,不在乎商業利益?
其實答案他們自己也清楚,愛國營銷這東西,需要人們達成一個基本的共識:這個企業的發展確實于國有益,能夠提升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這也是人們支持華為最大的一個理由:華為雖然也在追逐商業利益,但與此同時它干的事情給國家長臉,也給中國向著更高位置沖刺創造了機會和窗口。這對于民族自豪感不斷恢復中的中國人來說,無法不引以為傲。
所以愛國的人天然會對華為產生好感,但人們對于華為產品的選擇究竟有多少得益于這種好感,其實是個玄學問題(不過如果真有人相信華為的成功只來自這里,那就是真的蠢了)。
但是不管怎么說,這是一個幾乎其他品牌都很難擁有的加分項。
如果說“愛國引發的好感加持”是個加分項,那么與另一個優點的疊加,其實就完全可以解釋華為成功的秘訣:華為的技術確實過硬,至少從國內范圍來說,華為的優秀是其他科技企業所不具備的。
從硬件來說,如果放在全球范圍內,華為也沒那么優秀。就從手機廠商來說,三星顯然更加優秀和全面,它不僅有自研芯片,還有晶圓代工能力,不需要臺積電它也具備生產芯片的能力;除此之外,在存儲芯片、屏幕等領域三星也極其優秀。
華為相比三星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海思的芯片研發能力很恐怖,芯片設計能力超過三星。同時華為對5G的布局有著明顯的先發優勢(被制裁之前)。
這是跟業界老大相比,而如果放在國內,華為的技術能力就找不到對手了。
而從通信設備領域來講,華為引發美國制裁的直接原因,就是展露出了超出美國通信行業水平的技術實力。中國的中興等企業雖然也有技術實力,但從開創性和技術水平來講,無疑跟華為不在一個等級。
從操作系統層面來講,鴻蒙系統在發布會上的展示,以及人們在更新后的體驗來說,鴻蒙系統確實顛覆了安卓或者蘋果的操作底層邏輯,在易用性和用戶體驗兩方面都有著巨大的提升——這種提升是國內其他手機廠商所不具備的。
所以概括來講,雖然華為是因為被美國制裁而獲得了普遍關注,人們對華為的支持也跟“華為自身商業利益與國家利益高度趨同”有關,但能夠獲得如此持久且高漲的支持,主要還是因為華為的產品和服務、它的技術實力經得起考驗。
以上主要說的是人們支持華為的兩大原因:愛國的人們普遍對華為抱有好感;華為的技術水平自身也鶴立雞群。下面說說人們為啥如此力挺鴻蒙——原因跟上邊有所不同。
人們對華為的普遍信任會導致“愛屋及烏”,這是鴻蒙在還沒有做出什么東西之前就獲得普遍稱贊的重要理由之一。但是在鴻蒙發布會之后,人們對鴻蒙的力挺已經有了更為重要的理由:中國需要有一個自己的基礎級互聯網平臺。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大背景或者說大趨勢: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競爭將成為常態。很多人都知道這一點,但是卻沒有深入想過,這個常態意味著什么?在我看來,它意味著中美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處于備戰狀態。
競爭很難以和平的方式結束,但是戰爭的方式卻有很多種,對現代國家來說,因為全球化的趨勢導致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復雜而深邃,所以以后在發生軍事戰爭之前,首當其沖的就是另外幾種道德負擔較小的戰爭形式:網絡戰、金融戰、科技戰等。
在這里邊,網絡戰是科技戰的一個分支,但是兩者都十分重要。
在這種背景之下,中國作為事實上的對既有秩序的挑戰者(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那么我們就必然要盡可能地獲得在網絡及科技領域的戰略制高點。這可以看作是十四五乃至于之后半個世紀內國家發展戰略的驅動性力量。
對網絡戰來說,比較重要的就是獲取互聯網基礎設施這類資源的優勢,包括根服務器(目前美國占絕對優勢),底層操作系統(美國占優)等,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基礎操作系統(同樣美國占優)??梢赃@么說,在4G之前,整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所有場景基本上都建立在“美國建立的規則”之上。
而且就算華為的5G能夠不受影響地推廣開來,也無法改變美國的統治地位,但是5G真正賦予了物聯網生命,而物聯網從本質來講,是對互聯網的升級改造,它不僅囊括了物聯網“人與人、人與網絡”之間的聯系,還補充了“物與物,物與網絡”的連接。
說白了,推翻不了美國的控制,但是可以摻沙子,可以動搖美國的地位。那么如果在5G階段讓華為扎下根,保不齊6G時代在互聯網世界中獲得控制權的就將是中國。
所以5G網絡建設和物聯網基礎設施這兩個,就成為5G時代最大的兩個變數,誰擁有它們,意味著不同的結局。
美國就像個衛冕冠軍,它如果想要成功衛冕,就需要在兩條變數中至少一勝一平。從后來它的動作來看,美國在5G網絡建設這個回合跟中國很可能是“微勝”收尾——這也是中國十分無奈的一件事。
積貧積弱百余年的中國,很難在國際關系上跟獨領風騷上百年的美國相比,所以當美國以舉國之力來封禁華為5G的時候,其實結局已經注定,我們很難在基礎設施上獲得優勢。
但是在物聯網基礎設施方面,政治影響的作用就小得多。
物聯網時代仍然屬于信息時代,那么它就符合信息時代的特征:在所有的資源中,對信息數據的控制權最重要。
說成白話,如果中國能夠在物聯網時代獲得操作系統的絕對優勢,那么我們就可以扭轉在整個5G時代的不利位置,從而扭轉我們的戰略劣勢。
所以我們從官方媒體中多次看到對鴻蒙的肯定,這可不是無的放矢,鴻蒙不僅僅關系著華為的生存問題,它也代表著中國在5G競爭中獲得多少主動權。
當然了,即便拋開宏觀的戰略不說,鴻蒙自身也有這技術實力。
其實鴻蒙很早就開始策劃,它最初的使命就是服務于物聯網,不過谷歌的限制讓華為不得不提前加速鴻蒙的出現。鴻蒙在幾個月前就已經發起內測,很多用戶在體驗后也給出了好評。而在6月2號的發布會上,鴻蒙所展示的功能也讓很多人大為心動——這種心動僅僅是從產品層面來講。
就我而言,我也非常期待有更多的手機廠商能夠適配鴻蒙系統,我到家附近的華為體驗店試了下P40,它的交互和界面實在比我手里的安卓要舒服太多。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它改變的不止是手機,而是讓一堆聯網設備有了一個同樣的“語言”。
最后想起兩句老話。
第一句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華為在幾十年前就選擇了“技工貿”的獨特道路,走得很艱難,甚至一度要“賣身求存”,但是對技術的執著最終也成就了華為。實際上國家也是從近些年來才真正開始重視科技創新,而不簡單追求經濟數據上的“好看”,想給經濟提升檔次,那么必然需要科技創新來實現。華為的路線高度契合了國家的戰略方向,而在這一點上,其他科技企業把重心放在貿易營銷之上,就有點像在沙灘上蓋房子。
第二句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我認為國內其他互聯網科技企業至少在對社會責任感的理解上向華為多學習。
既然成為用戶超過千萬甚至數億人群的大型企業,并依靠中國的市場紅利成就了自身,那么就應該對這個國家與社會有覺悟——如何讓自己的國家更有競爭力。
有人說為什么不能在商言商,說這些做什么。明朝末年,那些知識分子和江南富豪們也都是在做類似的事情,后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其實都是類似的道理,當一家企業發展到對整個行業有所影響的時候,它就不能只是千方百計地賺錢,它還需要承擔它的社會責任。
對中國這一代的巨型企業來說,它們的責任就是跟國家和國人成為“命運共同體”,一起應對美國的極限制裁,在這種競爭狀態中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這就是中國的“道”,你貫徹了這個“道”,你自然會成為另一個華為。
最后的最后,愿鴻蒙再造信息時代的“天地”,愿中國和平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