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感覺90后的負債率這么高?
近期,匯豐銀行、海爾消費金融、融360等幾大金融機構出臺了90后消費的相關數據:
數據顯示,90后在消費貸款群體中占比達43.48%,負債總額接近22萬億元,人均負債達12.79萬元。而他們的平均薪資只有5180元,負債與收入比逾18倍。
為此,網上甚至用“新窮人”一詞來定義這些高負債群體:出生于1990年代,受過高等教育,外表光鮮亮麗。拿著不錯的薪水,追逐中產的品味和生活方式。雖然已經工作好幾年,但幾乎沒有積蓄可言。
總結起來,就是“精致生活,超前消費”。反正能從花唄、網貸、白條、父母、朋友那輕松借到錢,想要化妝品、數碼產品,想追隨idor到天涯海角,想去看馬爾代夫的海。想就買買買!
在消費主義和信用金融的共同作用下,這種消費觀念最終造成的高負債90后們,陷入無法擺脫的惡性債務當中:多張信用卡透支,銀行貸款斷供,甚至遇上網貸暴力催債等情況。
那么負債就一定是種錯誤行為嗎?肯定不是,問題的癥結在于沒有給自己的負債設下限度,沒有“合理負債”。
要記住,負債不是本事,負債能力才是本事:即在償債能力的基礎上,創造個人現金流,并為自己帶來進一步的收益。
根據中國人口統計數據顯示:中國90后人口約為1.7億,95后人口約為7800萬;在所有的這些90后當中,最小的也20歲了,不管是通過兼職或全職的方式,都具備了一定的賺錢(償債)能力。
既然有了償債能力,那么就要學會利用金融杠桿,比如說信用卡、銀行貸款。如果不利用金融貸款,那么購買力幾乎等于生產力;但是利用金融杠桿,可以通過擴充現金流,有效地增加家庭收益。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房貸和車貸。
而90后適合承擔的負債,由于不同的生命周期每個人的負債能力不同,最好的形式自然是以按收入比例來計算。一般借債收入的50%是最合理的,例如月供占月薪的50%。
當然像首付這種可能形成短期巨額負債的情況,占比達到幾年總收入的七八成,但由于房產本身是將現金流變成固定資產,而且具備投資價值有增值潛力,所以從親戚朋友那湊錢買房算是例外的合理情況。
另外一種情況是結婚負債。由于家庭的償債能力會遠高于個人,所以負債占比也可以稍微高一點。但如果是基金、股票,如果是借錢理財的話,就近于賭了,而且往往會被迫縮短投資周期,增加個人風險。
當然重要的不僅是通過負債“開源”,還要學會“節流”。
如果是消費這類無收益的負債行為,在收入占比中的比例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