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沉迷手機?
關(guān)于青少年沉迷手機,到底如何算“沉迷”?這個事情定性,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
有些孩子放學(xué)放假后,會拿著爸爸媽媽的手機、平板看幾集電視、玩玩游戲,大一點的孩子會跟自己的朋友聊聊天,不影響自己正常的學(xué)習(xí),這種算不上沉迷。
但當孩子不僅不是休閑時間完,而是在學(xué)校、在寫作業(yè)的時候也偷偷拿手機玩,甚至被沒收,強制后會反抗;甚至因為玩手機熬夜、輟學(xué)、和父母老師對立,這種應(yīng)該就算得上是真正的沉迷,那么對于這一部分的青少年孩子,應(yīng)該如何幫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孩子沉迷手機一般有三個原因:
跟潮流
很多孩子玩手機都是因為某款游戲或者軟件在班級或者朋友中很火,就自己也想看看,不看還好一看就一發(fā)不可收拾了。
獲得成就感
有些孩子成績平平,在學(xué)校表現(xiàn)并不突出,屬于家人不疼、老師不愛的那類,很少受到老師和家長的重視和表揚,缺少成就感,而在手機里,玩游戲可以獲得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的鮮花和掌聲。
獲得歸宿感
隨著成長,青少年的歸宿感從家庭向同伴轉(zhuǎn)移,從同學(xué)中得到友誼、支持和尊重成為他們的重要需求, 如果孩子生活中沒什么朋友,不被同學(xué)喜歡,比較孤單,而在手機里,可以認識很多網(wǎng)友,并和他們組團打游戲,只要游戲打得好,就可以獲得隊友的認可,讓他會有找到組織的感覺。
了解完孩子為什么會沉迷手機后,我們也應(yīng)該做些強制措施來讓孩子不再沉迷于手機。
第一步:嚴加管制控制玩手機時間,其實最好是不要讓孩子碰手機;但已經(jīng)對手機形成依賴的孩子,如果立馬一刀切不讓他碰手機或者直接砸壞,只會引起他的抵觸和反饋情緒,結(jié)果可能是大吵一架,孩子也不會再向父母妥協(xié),所以我建議第一步可以從控制開始,比如每天絕對不能超過一個小時,或者節(jié)假日可以多玩一下,但平常絕對不能接觸。一旦違反,則一個月/一學(xué)期不準再玩手機
控制玩手機的范圍,孩子玩手機只準打某個指定的游戲或者只能看某個電視,不能使用一些較雜亂的軟件,或者和網(wǎng)絡(luò)上的陌生人聊天。雖然說網(wǎng)絡(luò)可能也會讓孩子收獲友誼,但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的復(fù)雜,很可能就會讓我們的孩子陷入危險之中。之前的“裸貸”和“小學(xué)生打賞女主播”就是反面例子。一旦違反,懲罰參照第一條
“約法三章”后,一定要堅持,不能隨便更改。在約法三章的時候,父母需要聽從孩子的意見,給孩子一點時間,但做法也一定要夠強硬,讓孩子將這個壞習(xí)慣改掉。
第二步:給孩子建立其他愛好雖然開放了二胎政策,但現(xiàn)在家庭還是以獨身子女居多。加上父母雙雙上班,孩子做完作業(yè),放假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平板,和其他人玩玩游戲。不玩還好,一玩發(fā)現(xiàn)這比自己一個人干坐著有意思多了,很多孩子就是由此開始沉迷于手機的。因此,你需要給孩子培養(yǎng)一些其他愛好,讓他覺得原來很多東西其實比玩手機有意思多了。
第三步: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有些家長不禁會說,我試過和孩子約定手機使用守則,但是沒有用。那是因為孩子覺得這份守則只針對自己太不公平了。所以,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
特別是跟孩子待在一起的時候,不能老是玩手機。很多青少年的孩子為什么喜歡出去外面玩,有時候跟父母沒話說,或者玩不到一塊兒,自然而然地就只想朝外面跑,跟別人在一起玩。
跨年夜的時候在外面吃飯,隔壁一個爸爸和孩子的相處模式就值得很多父母借鑒。爸爸帶著女兒和兒子,女兒看樣子是高中,兒子看樣子是初一。三個人從點菜開始就是商量著來,點了兒子喜歡的龍蝦、女兒喜歡的牛排,還有爸爸自己喜歡的藤椒魚,誰也沒有將就誰。吃飯的過程中,爸爸來了好幾個電話,但都給摁掉了,孩子們也沒有看手機玩游戲。
吃完飯后,三個人商量晚上怎么跨年。爸爸說要不去逛商場吧,兒子發(fā)表意見說商場太熱了,不是很想去。轉(zhuǎn)而提出自己的想法“要不去看電影?”爸爸說“最近好像海王很火,要不我們?nèi)タ纯础保憬懔ⅠR接話:“是的!我朋友也說超級好看,我們就去看海王吧。”三個人休息了會兒就走了。
全過程,爸爸和孩子平等交流,會尊重他們的意見,以身作則不看手機,不玩手機。在后面的商量中,也可以看出他緊跟潮流,知道現(xiàn)在的孩子們喜歡什么,孩子自然樂意跟他待在一起,和他說話。
當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無論是陪寫作業(yè)還是陪玩,可以提前將手機靜音,并且不讓手機暴露在孩子眼前,保證家長的陪伴是一心一意的。那么,傳達給孩子也是正面的反饋,而不是孩子以后有了手機就不再需要家長的陪伴了!
幫孩子戒除手機癮絕對不是一個能一蹴而就的過程,我們要有方法,也要及時聽孩子的意見。耐心一點,相信我們的孩子終會回到健康成長的軌道。
我是青欖君,公眾號青欖家長地帶的的作者,同時也是一位爸爸,歡迎關(guān)注我的頭條號。如果你也喜歡我的回答,請為我點贊或者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