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為何被稱為唐詩的巔峰之作?
張若虛(約660—約720),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號均不詳。事跡略見于《舊唐書·賀知章傳》。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于《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裴回 一作:徘徊)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 一作:落花)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了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蕩漾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變成了一種顏色沒有一點微小的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懸掛。
江邊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見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們?
人生一代一代地無窮無盡,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總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誰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舟在漂蕩?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在離人的梳妝臺。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里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已過了一半自己卻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道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注釋
滟(yàn)滟:波光蕩漾的樣子。
芳甸(diàn):芳草豐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瑩潔白。
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在這里比喻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流蕩,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汀(tīng):沙灘。
纖塵:微細的灰塵。
月輪:指月亮,因為月圓時像車輪,所以稱為月輪。
窮已:窮盡。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種版本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見:只見、僅見。
悠悠:渺茫、深遠。
青楓浦上:青楓浦 地名 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邊。
扁舟子:飄蕩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里指閨中思婦。
月裴徊:指月光偏照閨樓,徘徊不去,令人不勝其相思之苦。
離人:此處指思婦。
妝鏡臺:梳妝臺。
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搗衣砧(zhēn ):搗衣石、捶布石。
相聞:互通音信。
逐:追隨。
月華:月光。
文:同“紋”。
閑潭:幽靜的水潭。
復西斜:此中“斜”應為押韻讀作“xiá”(洛陽方言是當時的標準國語,斜在洛陽方言中就讀作xiá)。
瀟湘:湘江與瀟水。
碣(jié)石、瀟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遙遠,相聚無望。
無限路:極言離人相距之遠。
乘月:趁著月光。
搖情:激蕩情思,猶言牽情。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游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通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洗凈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涌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著什么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云”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楓浦”托物寓情。白云飄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蕩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云游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里“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里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游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蕩,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回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后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庚、霰、真)──細微級(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后應,既回環反復,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
《春江花月夜》一詩在立意和選材上總結前人的經驗,借樂府舊題譜寫出天下眾多人的心聲,同時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一直令后人傳誦不已,千百年來有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它是由齊梁綺麗浮靡文風轉向盛唐的自然清麗的一面旗幟,同時又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的內容和形式多為后世詩人所借用。此詩既不像南朝山水詩那樣著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詩那樣枯燥說理,更不是一首單單抒發兒女離情別緒的愛情詩,而是將多種詩情融為一體。它的誕生,填補了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以月為中心媒介,同時寫男女雙方兩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詩的空白。不論從主題的提煉還是題材的加工上,此詩對唐朝繁榮的詩歌局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后代詩歌創作有重要的啟蒙作用。詩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詩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的化用;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能是根據“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跡。在意境和結構方面,江天一線,皎月一輪,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綽約的人影,孤獨的明月樓,又以其形的對比,構成線條的旋律,賦予此詩以繪畫美。作者又以夜的寂靜為背景,把人們臆想中的海潮聲、江流聲、搗衣聲、凄涼的雁叫聲與游子思婦的嘆息聲,巧妙地編織成聲音的旋律,賦予此詩以音樂美。此詩的這些美感對現代新月派詩人聞一多提出詩歌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有著重要的直接影響。
聞一多的確曾在《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盛贊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但這是有語境的。在《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聞一多先是痛切批評了齊梁到初唐宮體詩的糜爛放蕩,認為那是文學的'黑暗',是詩歌史的'污點',而初唐四杰先后改變了齊梁風氣,到劉希夷而面目一新,至張若虛,更是石破天驚:
'如果劉希夷是盧、駱的狂風暴雨后寧靜爽朗的黃昏,張若虛便是風雨后更寧靜更爽朗的月夜。'接著,便是大多數人所熟知的那句評價——'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但是聞一多后面還寫道:'至于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了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凈了嗎?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可見,聞一多所贊頌的,首當其沖是《春江花月夜》對宮體詩的發展所做的突出貢獻。《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情景理得到完美統一的詩作一經出世,橫掃宮體詩的罪孽,穩穩開創了宮體詩的新局面。聞一多也在文章中直接把《春江花月夜》歸為宮體詩,所以他所說的'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說的并非唐詩乃至整個詩歌史,而是說的宮體詩,指《春江花月夜》堪稱宮體詩的最高峰。
而王闿運的那句評價同樣有相應的語境,'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只是其中一句單獨使用十分容易引起誤會的話而已。這句評價出自《論唐詩諸家源流(答陳完夫問)》: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這里有幾個關鍵字:'宮體之巨瀾',可見王闿運同聞一多的評價是一個角度的,都是據宮體詩而言,并非說它'孤篇橫絕'全唐,而我們現在所說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倒全唐',想來多是斷章取義之誤,文學上這種事可謂多矣,還需細細分辨。畢竟若是《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倒全唐',那李白杜甫等人應被置于何地呢?
但說來說去,《春江花月夜》能被人誤會成'孤篇壓全唐',也并非是毫無依據的,主要還是在于這首詩寫的的確是好,張若虛也因此才能憑借這一首詩而光耀千秋。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是'吳中四士'之一,其他三位分別是賀知章、張旭和包融。張若虛現存的詩只有兩首,一首是《代答閨夢還》,不太為人所知;另一首就是久負盛名的《春江花月夜》。
明朝在《詩藪》中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出劉希夷《白頭翁》上',認為它代表了初唐詩作的高度。認為這首詩'淺淺說去,節節相生,使人傷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讀,讀不能厭。又云: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明末清初的在《唐詩評選》中說它:'句坷翻新,千條一縷,以動古今人心脾,靈愚共感。其自然獨絕處,則在順手積去,宛爾成章,令淺人言格局、言提唱、言關鎖者,總無下口分在。'
《春江花月夜》何以得到眾多明清大家的如此青睞呢?主要在以下幾點:
(一)格局之大:從宮體詩的偏狹病態到對宇宙人生更深廣的體驗和思考
齊梁宮體詩是以宮廷生活為中心的艷情詩,雖也有清麗可誦的佳句,但大多不脫淫靡之風,實是一種病態的賞玩之作。而經盧照鄰和劉希夷等人的努力,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這種艷情之風被削弱了,而代之以對人生的關懷和對命運的關注。
首先,這首詩寫的不管是人事代謝還是離情別思,除卻這些情感本身在詩歌中具有的永恒意義外,詩人筆下的這些情感,都不是落腳到個人,而是整個世界,體現了作者對人類這種普遍情緒的關注。'何處春江無月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不知乘月幾人歸',這里的'何處''何人''何年''幾人歸',全都非特指一地的情景,皆是泛指人世間存在的離愁別緒或人生短暫而自然永恒的慨嘆。而且詩人的態度總是積極的,雖感嘆人事的變遷,卻并沒有一頭扎進去出不來,而是婉轉以離情承接上,并最終留了個充滿想象空間的'月落江樹'這樣的情景,使人聯想到上一句的'歸',心中自然落了團圓的期望。
其次,詩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在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六句。詩人對月懷遠,由優美空靈的月色聯想到人生無常,這和后來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如出一轍。這種思索繼承了戰國文學家屈原《天問》的偉大探索精神,給人以無盡的哲思靈感。
《春江花月夜》已經完全創造出了宮體詩的品格,其博大的胸懷和積極的態度還有對宇宙人生最深廣的體驗,注定使這首詩在文學史上大放光彩。
因此聞一多也說:'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贊嘆是饒舌,幾乎是褻瀆。''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
(二)意境渾融:情、景、意、理的高度統一
此詩前八句寫景,以'春江''明月''春潮'幾種物象,勾畫出一幅美妙空靈的圖畫。'何處春江無月明',化小為大,化個人情懷為大眾情懷,用明月這一經典意象串聯古今中外,穿越時間空間,寫出春江明月給人的永恒審美感受。
接著詩人又將目光從春江遠處向近處轉移,寫到了'花林''白沙',構造出如夢似幻的境界.接下來的'江天一色無纖塵'承接上面的江天情景,而'皎皎空中孤月輪'開啟下面對'江月'的描寫從而引發出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一氣呵成,一脈貫穿,讀來令人酣暢淋漓,大呼快意。
緊接著,目光又轉向了水盡頭的白云,而白云下又是誰家的思婦在懷人呢?這無邊愁意使人揪心,就像那徘徊的月光,'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絲絲繞繞,撩人心扉。貌似無理而有理,看似無情而有情,無情的是明月,有情的是人心,此處言有盡而意無窮,展現了思婦對游子的深切思念。
思念至極必然傷心,但思婦的想法是消極的嗎?不。'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她的期盼如此情真意切,她的愿望如此純真動人,此處哀而不傷,十分能展現此詩的品格。
最后八句寫游子的相思,想起昨夜的夢里落花,這里是虛寫,用夢境的美好來暗示結局的團圓。他也期盼著乘月而歸,這樣的思緒不絕如縷,凝成一句話,就是'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首詩里,'情'有游子思婦的愛情、思鄉情和詩人對自然美景的體察之情;'景'則'春''江''花''月''夜'一字不落,字字為景,合一為境;'意'有對人生滄海桑田人際代換的體悟;'理'有物是人非、江流永駐的哲思。情、景、意、理在這首詩中得到了高度統一。
(三)質實優美的語言風格和一氣貫穿的結構安排
除了前面兩點最重要的評賞角度之外,《春江花月夜》的語言也值得一提,詩人并沒有用什么生字僻字或晦澀的典故,都是平實直白卻清雅含情的字詞,但合在一起卻深得白描妙處。
在章法上,此詩一共三十六句,分九組,四句一組,一組中三句押韻,平仄相間,音節錯落有致。詩人還使用對偶和頂針,更使得本詩一脈連貫,回環往復,極具韻律感。
此詩還以時空轉換和情思婉轉取勝,結構上也是一脈貫穿,一環扣一環,從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寫道人生哲理,再順其自然轉到月光下游子思婦的相思,結尾意韻深遠,充分發揮了中國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妙處,實在當得起初唐詩巔峰之作。
詩歌的發展是一步步推進的,其實沒有哪首詩能真的'孤篇壓全唐',唐詩風骨是一個整體的評價,不是靠某首詩得來的。但雖說《春江花月夜》說不上是'孤篇壓全唐',我們卻可以認為,正是有了《春江花月夜》的出現,我們心中的盛唐文學氣象才會那么順利地到來。《春江花月夜》為盛唐開辟了新的路徑,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注定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