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究竟能夠帶動多少投資就業?
2018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提出“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下簡稱“新基建”)逐步駛入發展快車道。
有別于面向經濟高速增長需要的傳統基建,“新基建”是面向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的未來型建設,既包括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智能+”升級,也包括以信息網絡為基礎、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的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因此在2020年被寄予以對沖疫情影響、應對經濟下行的眾望。
隨著“新基建”成為從頂層規劃到社會投資的“風向標”,以建設工程項目為承保對象的工程保證保險,也將迎來藍海市場與嶄新機遇。
1、工程保證保險市場擴容可期
此前在4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型基礎設施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類,分別對應著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形成的基礎設施、為創新活動提供便利條件的基礎設施,在去年央視闡述的“新基建”七大領域基礎之上有所擴充。
而無論是作為前沿的信息基礎設施、作為后盾的創新基礎設施,還是連接新舊的融合基礎設施,其中的5G基站建設、智能交通建設、科技產業園建設等“新基建”項目都涉及工程建設,也都離不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設、建筑安裝、建筑裝飾等行業的支持。如近日發改委的計劃報告明確提及將實施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建設重大工程,2020年會布局10個左右區域級數據中心集群和智能計算中心;《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也初步梳理排摸了未來三年實施的第一批48個重大項目和工程包,包括新建3.4萬個5G基站,新建10萬個電動汽車充電樁,新增1.5萬臺以上智能配送終端等。
多家研究院測算,2020年“新基建”七大重點領域投資總規模將突破萬億元;隨著“新基建”外延的擴大,“新基建”投資規模還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占據更大比重。因此盡管“新基建”的建設規模難與以“鐵公基”(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為代表的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比肩,但也將顯著擴大建筑市場容量,并帶動相關的工程保證保險行業規模持續增長。
2、“新基建”驅動電子保函發展
“新基建”是數字經濟的基礎保障,也是實體經濟的轉型支撐。隨著“新基建”為數字經濟注入新動能、為實體經濟帶來新紅利,工程保證保險行業也應把握好經濟社會發展對保險的全新要求,在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之間架起風險保障橋梁。
工程保證保險本身面臨著疫情防控提出的數字化轉型需求。從2月初發改委《關于積極應對疫情創新做好招投標工作保障經濟平穩運行的通知》強調“大力推廣使用保函特別是電子保函替代現金保證金”,到5月安徽阜陽投標保證金電子保函平臺上線、內蒙古呼和浩特首單電子保函落地,經濟發展對于電子保函業務、電子保函平臺的需求已顯露頭角。
與此同時,數字科技對電子保函業務的賦能價值也逐步顯現:5G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提升險企的防災減災及查勘定損工作效率,大數據技術將助力險企提高風險預防能力及風險處置能力,人工智能技術也能夠優化投保核保、理賠核賠等服務的線上營運——“新基建”作為數字科技的基礎設施建設,其發展將為工程保證保險業務升級提供不竭動力。
除了利用數字科技發展電子保函業務外,險企還可以借助“新基建”力量挖掘工程保證保險的潛在場景,增強工程保證保險的社會功能,順利搭上“新基建”順風車。
3、保險資金投資迎來新機遇
工程保證保險所具有的“事前收費,事后補償”特征,賦予其將部分保險資金投入社會再生產的資金融通的功能。“新基建”的投資模式較為靈活,對于市場主體而言機遇頗多,其加速發展也將助力這一宏觀職能的發揮。
“新基建”孕育出的巨額投資需求為大規模的保險資金提供了用武之地,且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大數據中心等具有建設期長、投入資金量大、未來現金流和收益穩定等特點的“新基建”項目與保險資金的期限和規模契合,都將為保險資金提高投資效益提供契機。
近日,銀保監會明確將加強對于保險資金運用的政策引導,對符合國家導向的投資項目,從投資范圍、投資比例等給予政策支持。此前,保險資金已以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等形式在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資金支持作用,此后對于“新基建”這一國家政策支持、投資范圍豐富的重要領域,保險資金還可以通過二級市場投資、股債結合等方式積極參與投資,更加充分地發揮其期限長和來源穩定等優勢,積極為支持實體經濟開拓空間。
此次疫情導致的實體經濟停擺,加速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也帶動了“新基建”頂層設計與社會投資的推進。面對“新基建”熱潮,工程保證保險唯有抓住藍海市場商機、數字化轉型契機與保險資金投資機遇,方能成為“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