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僅有中國文明得以保留?
漢字能夠成為唯一的傳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原因很多。
美國歷史學(xué)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打過一個比方
如果一個公元前一世紀的羅馬人,在公元十一世紀或十六世紀的歐洲復(fù)活,他將會為居住在這個古老帝國的日耳曼民族,以及嶄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驚,因為語言、行為、信仰都經(jīng)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相反,一個生活在公元前一世紀漢朝的中國人,若在八世紀復(fù)活,他有一定會感到非常的舒服自在,他會發(fā)覺,現(xiàn)在的唐朝與過去的漢朝大致相同,因為兩朝民族相同,語言相同,儒家依然在傳承,且占據(jù)主流,社會價值觀相同,當下行政管理相同等等。
這個比喻雖然有些夸張,也有些想當然,但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文化和歷史的傳承從來都沒有斷過,中國這個傳承有序的歷史,就是漢字和它所承載的華夏文明的特性所在。
漢字從誕生到現(xiàn)在,其傳承一直沒有中斷,與漢字同期甚至更早的古文字卻大部分都消亡了,漢字為什么能夠存在這么長時間?宏觀上講,一個文明的延續(xù)決定了文字的延續(xù),文字的延續(xù)也維護了文明的延續(xù),中華文明一直延綿不絕,對漢字的穩(wěn)定延續(xù)有關(guān),而漢字本身的延綿不絕,又保護、維系了中華文明的傳承,而那些消亡的古文字都是與它的文明的衰落息息相關(guān)。
微觀上講,漢字之所以能夠這么穩(wěn)定,與幾個要素有關(guān):
其一,是漢字和漢語的關(guān)系,漢語既有讀書人的雅言,又有普及大眾的方言,中華一統(tǒng),疆域廣大,方言種類較多,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文字的作用就顯得特別重要,如果大家都說自己的方言,肯定互相聽不懂,如果寫成統(tǒng)一的漢字,那么大家就可以跨方言交流。
其二,古人認為,古漢字是在語義所指客觀事物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經(jīng)過抽象化后,語言中的音、義被投射到文字上,古文記載“依類象形,故謂之文”,所以漢字從一誕生就帶著形、音、義三者結(jié)合的基因,這才是漢字的本質(zhì)。
騎馬的“騎”
其三,從諸子百家到先秦,文字得到高度發(fā)展和統(tǒng)一,后期儒家成為主導(dǎo),成為歷朝經(jīng)典,文字書寫的經(jīng)典確定了傳承的地位,從而不能輕易改變,這種對傳統(tǒng)的固執(zhí),一直堅持到晚清的科舉考試,甚至直到五四運動前期,還在模仿文言文。
元、清統(tǒng)一后,他們也試圖使自己的文字普及,并取代漢字,然而這個想法卻失敗了,康熙作為第一個滿漢通學(xué)的全才,登上皇位后,有著清醒的認識,“朕嘗參閱諸家,究心考證,凡蒙古西域洋外諸國,多從字母而來音,由地殊難······為咸書垂示永久爾考酌議究例具奏欽定四庫全書”,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蒙古,西洋等國家多用表音文字治國,但是,中國方言眾多,拼音文字在這個國家根本無法行得通,還是省省吧,別費心思了,抓緊時間編一部字典,用來掃盲吧!”
在當今世界,人們常用的文字中,表意的文字,只剩下漢字了,不是漢字選擇了我們,而是我們選擇了漢字,因為只有這種文字,能夠承載我們豐富多彩的情感,只有這種文字,能夠連接我們超越時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