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熟女精品熟女A片视频小说,日本av网,小鲜肉男男GAY做受XXX网站

喀秋莎歌曲象征著什么

錢艷冰2年前19瀏覽0評論

喀秋莎歌曲象征著什么?

喀秋莎因衛國戰爭,成為蘇聯及俄羅斯的時代印記;喀秋莎也因中國新民主義革命和抗美援朝,成為了中國的時代印記。

喀秋莎是戰斗精神的象征,也是戰爭年代的記憶,更是共產主義的信仰印記。

從十月革命以來,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便與蘇聯緊緊扭結在一起。

對于在中蘇友好的旗幟下,成長起來的紅軍戰士、解放軍戰士來說,喀秋莎那純情的歌聲,溫暖了抱著冰冷武器、臥在寒冷戰壕里的他們。

小米加步槍的紅軍戰士,將之視為家國溫情的象征,和共產主義信仰的承載。

某種程度來說,對老一輩革命戰士,喀秋莎等,已成為蘇聯的象征、共產主義信仰的象征。

這種情感連接,賦予了喀秋莎這首歌不可磨滅的精神印記。

但其不可取代性,還是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負一層武器展廳里,一輛綠色的吉斯151運載車靜靜矗立著。

車頂架設的滑軌上掛載著數枚火箭彈。而這些火箭彈,便是名揚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也即“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不止是一首歌,還是一種武器,甚至可以說,是中國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王牌武器。

該火箭炮是由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的。

由于“共產國際”一詞的俄文第一個字母是“K”,所以該廠把“K”字打印在炮車上。戰士們看到炮架上的“K”字,聯想到正流行的《喀秋莎》歌曲,便給該炮取名“喀秋莎”。

喀秋莎火箭彈在1941年亮相于二戰戰場,蘇軍用“喀秋莎”,瞬間把德軍列車和火車站打成廢墟。

德軍一度稱其為“斯大林的管風琴”、“魔鬼火炮”。

1年后,喀秋莎火箭炮成了德軍永久的噩夢——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軍以多門“喀秋莎”火箭炮與德軍炮兵對射,把德軍火炮打成了“啞巴”。

1945年,蘇軍開入柏林時,滿天呼嘯的喀秋莎火箭炮聲,成了納粹德國的喪鐘。

5年后,新的霸權主義國家——美國,將在朝鮮狠狠地吃到喀秋莎的苦頭。

1950年10月19日,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打響。

當第四次戰役打響時,志愿軍迎來了蘇聯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

志愿軍將120門火箭炮配備給炮兵21師,下轄5個團。1951年9月1日,夜幕降臨,炮兵21師203團秘密抵達發射陣地,蓄勢待發。

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24門火箭炮同時開火,瞬間道道火龍沖入美軍陣地。活下來的美軍驚詫地報告:“志愿軍使用了原子炮”。

一戰成名!

喀秋莎成了美軍的噩夢,也就此烙進了志愿軍戰士心中。

1951年10月初,47軍的“喀秋莎”火箭炮再度登場,與之對壘的是當時號稱美軍“王牌中的王牌”的美騎兵1師。

47軍采用引蛇出洞的計策,誘使美騎兵1師出擊,其后,47軍202團“喀秋莎”火箭炮發動齊射,炸死美軍800余人,并一舉奪回添木洞陣地。

美軍的噩夢還沒結束。接下來的上甘嶺戰役,志愿軍和喀秋莎,將讓他們嘗到地獄的滋味。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美軍第8集團軍集中300門大炮、40架飛機和120輛坦克,向上甘嶺地區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發動了攻擊。

在志愿軍陣地上,平均每秒鐘落炮彈6發,終日落彈達30萬余發。

4時30分,美軍以7個營的兵力,在飛機和火炮、坦克的支援下,分6路向我所據兩高地發起猛烈進攻。

上甘嶺戰役由此打響。

10月19日,209團接到命令:今晚全團投入上甘嶺戰斗。當天下午,全團24門“喀秋莎”火箭炮,分頭奔向發射陣地。

悄無聲息地出軍,恰如死神的腳步。

當日夜,無數拖著紅色尾巴的火箭彈,掠空而過,把上甘嶺照得如朝霞齊飛。

接著,又是第二輪齊射,飛出的火箭彈連成一片火海,傾瀉到美韓軍陣地上。

只用13分鐘,便摧毀了美韓聯軍的防御設施,殲敵數百人。

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艱苦、最激烈、最殘酷的一次戰役。

在僅3.7平方千米的狹小地域內,志愿軍與美韓軍共投入了10萬兵力,反復爭奪了43天,最后,志愿軍守住了陣地。這其中,喀秋莎功不可沒。

其后,志愿軍總部授予21師209團“百花齊放,震破敵膽,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獎旗一面。

這里所說的百花齊放,便是指喀秋莎火箭炮發出的“百花”。

此后,志愿軍將士稱呼“喀秋莎”火箭炮為“炮兵之王”。

當時,“喀秋莎”火箭炮及其所屬部隊的車號是“84”。志愿軍其他部隊一見“84”車號,便主動讓路,鼓掌歡迎。

1958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軍械部協調了一臺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喀秋莎”火箭炮,移交給軍事博物館,自此喀秋莎成為了永恒的印記。

“喀秋莎”這個名字,連同火箭炮的呼嘯聲、輕柔的歌曲聲,永久地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記憶。

這才是我們在俄羅斯勝利日閱兵式上,歌唱這首歌的原因。

我們歌唱這首歌,真正所紀念與緬懷的,是滿懷保家衛國意志的解放軍,是朝鮮戰場上那群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