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禮是干什么用的?
彩禮聽著是多喜慶歡快的詞語,但是現(xiàn)在一說到彩禮反而充滿負擔(dān)和沉重。
最近各大網(wǎng)絡(luò)平臺都掀起了關(guān)于彩禮的熱議,大家總結(jié)彩禮的作用是什么,彩禮的作用是阻斷愛情,可事情是這樣嗎?我們來站在另一個視角看下彩禮
彩禮是中國古代婚嫁習(xí)俗之一,又稱訂親財禮、聘禮、聘財?shù)?。出自古籍《禮記.昏禮》上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p>
納采”是整個婚姻的開頭,男方如果想和女方結(jié)親,就要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得到應(yīng)允后,再請媒人向女方家中納“采擇之禮”,而納采時男方的禮物就是雁。
因為大雁是候鳥,隨氣候變化南北遷徙,而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就不再擇偶。所以古人認為,雁的遷徙順乎陰陽,配偶合乎義禮,在婚姻中用雁當作禮物,象征著男女在婚姻里的忠貞專一。但后來因為大雁不容易捕獵,就改用木刻的大雁代替,而到近代就變成了鵝、鴨、雞三種活禽代替。這種大雁之禮又稱“奠雁禮”,在韓國、朝鮮等東南亞國家至今仍在使用。
“問名”是第二禮,即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詢問女子的姓名、生辰,然后取回庚帖后,進行卜吉。其實問名真正目的在于防止近親婚姻,以及占卜其婚姻是否適宜,亦即“夾八字”。
“納吉”是男方問名、合八字后,將卜婚的結(jié)果通知女方,并送禮表示要訂婚。宋代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訂婚;而明代則以媒氏通書、合婚以代替;到了清代,“納吉”已經(jīng)融入問名和合婚過程中;民國時期,沒有納吉儀,只有簡單的卜吉習(xí)儀,將女方庚帖放置于灶神前,如果三天內(nèi)沒有異事發(fā)生,就是順利,拿男女庚帖去合婚,庚帖上一般會有姓名、生辰八字、籍貫、祖宗三代等,就是俗稱的“八字帖”。
“納徵”也稱納征或納成、納幣,是第四禮,即男方向女方送聘禮。男方在納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做納徵禮,也是整個流程中唯一不用大雁的一項。周朝聘禮“凡嫁女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士大夫以玄 束帛,天子加以轂圭,諸侯加以大璋”。帛是古代的絲織品,圭和璋則是玉器,古代稱生子為“弄璋之喜”。幣,意為彩色的絲,后世所謂的“彩禮”就源于這個典故。
周制婚禮的聘禮具有象征意義,不像現(xiàn)在這樣看重經(jīng)濟價值。那時彩禮很簡單,一般五兩彩絲加上兩張鹿皮即可。隋唐時固定為九種,即合歡、嘉禾、阿膠、九子蒲、朱葦、雙石、棉絮、長命縷、干漆等,各個物件都有祝福夫妻愛情永固的意義。但現(xiàn)代,彩禮就要實際多了,房子、車子之類的,成了家勢家世地位的比拼。至此,周禮中聘禮的象征意義,變?yōu)槿×x取利兼得的手段,失去了“禮”的本意。
“請期”告期,俗稱選日子,就是選定良辰吉日,是第五禮,一般是男方派人到女方去通知成親迎娶的日期。請期儀式歷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者去女家請期,送禮,然后致辭,說明所定婚期,女父若表示接受,則使者返回復(fù)命。
“親迎”又稱迎親,是六禮中最后一禮,指新郎親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禮儀。親迎禮始于周代,形式多樣。在清代,親迎需披紅戴花,乘馬或坐轎到女方家中,由儐相引領(lǐng)拜見岳父母以及諸親,岳家加雙花披紅作交文。迎新婦出門上車后,準夫婿要先親駕車并“御輪三周”,也即讓車輪轉(zhuǎn)三圈。最后新娘由其兄長等用錦被包裹抱至轎內(nèi),轎起則女方親屬數(shù)人伴送,稱“送親”。
了解了彩禮的起源和由來我們對彩禮是不是有另一種印象,其實彩禮不僅僅是錢財,房子,車子它有很多形式,古人的流程會是對雙方的尊重,這樣的形式也是像外人說明,我們結(jié)婚了。就像現(xiàn)在的宣誓,就像現(xiàn)在的結(jié)婚證。
有句話說生活需要儀式感,婚姻是人生的大事,有些儀式感是好的,相愛的彼此不會因為這樣的小事而被拆散,如果彩禮阻礙了你的婚姻,我認為你要反省的是兩個人的溝通,兩個家庭的溝通,更深的就是兩個家庭的教育背景,教育理念,彼此換位思考,真的想和他過一輩子了,你要攜手的是這個人而不是錢,給彼此最大的尊重,愛惜對方,遇到都合適的了也就沒那么多阻礙了,也許被彩禮阻斷的愛情就跟唐僧取經(jīng)的9981難一樣吧,只是其中一難,你還未修成正果遇見對的人。
祝所有在戀愛中的人都有個美滿結(jié)局,希望他是你的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