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喪是什么樣的風俗?
祖父去世時,喪禮上哭聲一片,幾個嬸母跪在靈前,一邊哭,一邊仿佛唱戲曲一般說這些什么,其實這種情況,在參加其他人的白事的時候,也見到過。
哭喪是一種傳統喪儀文化,而且真正的哭喪講究很多,是要邊唱邊哭。
在傳統的觀念上,家中長輩去世,子女哭得越傷心越大聲,就表示越孝順,久而久之在喪禮上比哭聲,都成了種風氣,這也導致了職業哭喪人的誕生。
哭喪自古就有,歷史悠久哭喪是東亞儒家文化圈之中一種喪儀特色,就是以痛哭的方式來寄托哀思,并且不是單純的流眼淚,而是還要各種“唱”。
漢朝時期,士大夫與王公貴族在出殯的時候,需要吟唱不同的歌曲。
貴族出殯唱《薤露》:薤上朝露何易稀,露薤明朝更復活,人死一去何時歸?
平民出殯唱《蒿里》: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躑躅。
這是當時一種唱挽歌來送喪的風俗,最早出現在漢武帝時代,到南北朝時期更加流行,只不過那時候的挽歌也未必是在喪事的時候唱,平時也能唱。
如果從形式上來看的話,民間的哭喪主要分成三種,一種是散哭,一種是套頭,還有一種則被稱作是“經”,各有不同。
散哭,就是想到什么哭什么,隨便唱沒有限制,主要傾訴思念,自責不孝。
套頭的內容比較講究,內容說的是哭別人的好處,然后訴說自己的苦楚。
經是種結合喪葬禮儀的唱,這主要是依據離世者的身份還有哭喪者的身份來具體確定。
在神話傳說當中,人們認為人去世后就會進入幽冥地獄,如果沒人為其大哭,亡者就會在陰間受罪,因此各種“哭”,是為了亡者能獲得身后安息。
哭喪講究很多,并非純哭雖說家中有親人離去是件非常傷心的事情,但未必所有人都會哭喪,有些是傷心得不能自持唱不出來,有些是看淡了一切,也哭不出來。
而且,因為各方不斷攀比,哭喪的規格也越來越夸張,超出了人之常情。
親人去世,痛哭是正常的,但要又哭又唱連續好幾天,正常人實在是做不到。
在這種情況下,職業哭喪人也就出現了,這個群體早在漢朝的時候就已誕生。
古人雖然需要職業哭喪人,但終究覺得這群人十分晦氣,因此哭喪人往往都不受人待見,地位也非常低,因為哭喪并不容易,所以從業者也相當稀少。
職業哭喪人可不是單純的哭就可以了,在哭的時候還要不斷說唱,為亡者進行祈禱,并且表達后人們的哀悼,各方面的講究是非常多的。
哭靈每次都要持續至少一小時,是個絕對耗費體力的活動。
由于從業者非常少,而且要求也很高,職業哭喪人的收入通常是相當高的。
除了原本的報酬,如果哭喪人讓主人家非常滿意,經常也會有額外的紅包。
職業哭喪人月入上萬根本不是什么稀罕事,甚至可以說都算是低的,只不過做這一行的幾乎都是中老年婦女,并沒什么年輕人愿意從事。
孝心在身前,而非在靈堂所謂哭喪,就是在喪禮上痛哭,用各種方式來表達對于離世者的思念哀悼,但這些形式上的東西,亡者是看不到的,都是做給活人看的。
其實從哭喪人出現的時代開始,批判這種職業的聲音就沒有少過。
很多人覺得,哭喪人與亡者非親非故,哭得根本不是出于真情實感,是在欺騙亡者。
并且,如若哭喪本該是與亡者親近之人進行,請人代勞實在是非常不妥的。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于職業哭喪人的詬病越來越多,家中長輩在世的時候,家中后人多多孝順才是真的,在老人去世后請人哭喪,實在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