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明朝的東林黨?
從萬歷中期開始,大明王朝的朝堂上就開始變得復雜起來,黨派和團體的區分也開始嚴格起來,相互傾軋,相互攻訐。其中,尤以東林黨的勢力最大,調門最高。
東林黨,顧名思義,就是來源于“東林書院”,是在明朝特殊政治和文化制度下,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傳承,而逐步催生出的一個異類和怪胎。
當時,以顧憲成為代表的一批政治失意和仕途不順的政治家,借著失業后又二次創業的機會,在東林書院講學和授課,逐漸在明眾和士族間組成的具有強大話語權和超級影響力的政治團體。
起初,他們不同于其他的封建政治勢力,沒有依靠高層作為后臺和支柱,完全憑借書院這個單一的紐帶,將江浙一帶的地主勢力和大夫勢力整合了起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當然指腦力。
為了體現自己的文人氣息和遠大抱負,東林黨在起家時,就非常注意自己的格調,連大明朝的馬屁都不拍,直接就以“匡扶天下”作為己任。一干創始人們,什么顧憲成、趙南星和鄒元標等人,哪個不是社會名流,哪個不是響當當的超級偶像,哪個不是著作等身的超級士大夫。
他們基本上都是“心學”的堅定支持者和崇拜者,標榜“經世致用”的理念。可惜!這些人也就是借著王陽明做廣告和擴大影響,卻無法像王陽明那樣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最終,聽起來無比牛逼的“東林黨”,非但沒有“匡扶天下”,反而還把大明王朝推向了死亡的深淵,當然,這是后話。
萬歷中期,雖然東林黨不斷崛起,但還沒有到了天下無敵的程度。當時,雖然朝中東林黨一家獨大,但還有“齊黨”、“楚黨”和“浙黨”的存在。而且,三個小黨為了能夠在夾縫中求得生存,逐漸形成聯盟之勢,共同對付東林黨,在朝中形成了相互制約的態勢。
這個平衡的態勢,持續了一段時間,期間屬于誰也不屌誰,誰也不滅誰,主要是滅不了。最終,還是均勢被打破了,準確地說,是被一個人給打破了,這個人就是汪文言。
汪文言,在歷史上實在是算不得多么著名的人物,事實上,他的前半生混得也的確是很一般。但就是這么個一般人,從區區縣衙來到了京城,為了成名立業而攀附上了東林黨,希望通過自己的政治投機來實現飛黃騰達的跨越和所有夢想的實現,無論是正大光明的,還是齷齪不堪的。
汪文言加入東林黨后,思量著如何才能扳倒“齊楚浙三黨”,將東林黨徹底推上權力高峰。萬歷四十八年時,三黨中有人上疏,要求收拾張居正并鞭尸,徹底清除張居正的余毒。
東林黨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打擊敵人的機會,紛紛上書予以駁斥,而且說得頭頭是道,唾沫橫飛。關于這點,很可笑!在明朝的黨爭中,不論你的提案是否正確,只要是對手的提案就一律反對!這種反對的力度和聲勢,讓人都誤以為他們東林黨和張居正關系多鐵似的。
然而,汪文言敏銳的發現,在這浪反對的奏章里,居然還出現了一個本不應該出現的人,這個人就是官應震,或許你不認識他,不過沒關系,你只需要知道,他是楚黨的領袖。就夠了!
原來,三黨雖然聯合對抗東林黨,但也并不是鐵板一塊,三黨內部仍有爭斗。汪文言開始使用離間計,故意挑撥三黨內部的關系。就這樣,三黨開始變得貌合神離并最終將楚黨開除了,由三黨聯盟變成了兩黨聯盟。此消彼長,意味著東林黨的相對實力更強了。
從此,東林黨和三黨聯合相互制衡的局面,被重置了,東林黨開始獨霸朝政。在東林黨的強勢壓迫之下,之前的三黨只得無奈的攀附閹黨集團以求生存。整個大明王朝,開始了新的對立,那就是東林黨集團和閹黨集團的對立。
萬歷四十八年,老皇帝明神宗終于駕崩了,新皇帝明光宗在東林黨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登基稱帝。可惜,這個小朱皇帝太短命,即位不到一個月,還沒來得及犒勞東林黨呢就直接拜拜了,追隨他老爹去了。
這件事出乎預料,東林黨人有點兒慌神。但都是老油條,稍一冷靜,又如同打了雞血一般,開始扶持明光宗的長子朱由校登基。此間,甚至還發生了明光宗的寵妃李選侍,企圖“挾天子以令群臣”的移宮案,搞得沸沸揚揚和熱熱鬧鬧的。
但是,在以楊漣為首的東林黨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新帝朱由校還是成功登基了,也就是赫赫有名的那個“木匠皇帝”。
朱由校登基后,小朱沒有忘記東林黨為他所作的貢獻,大力提拔東林黨人擔任朝廷要職,使得東林黨的勢力進一步得到了加強和鞏固。東林黨人,一刻不能安生,開始翻起了歷史舊賬。這筆舊賬,就是導致先帝明光宗之死的“紅丸案”。希望借此,搞掉當時向先帝進貢“仙丹”的鴻臚寺丞李可灼。
事實上,李可灼當年進貢的所謂仙丹,或者叫“紅丸”,只不過就是一些尋常的無毒化學材料烹制的,根本不可能吃死人。事前,他也積極進行了“活體試驗”,基本上與老皇帝的死不相干。
但東林黨人可不管這些,為了扳倒政敵,黑的都能說成白的,何況你在這件事上本就有關聯。重翻舊賬,東林黨的目標自始至終就不是為了替老皇帝報仇,也不是想把李可灼拉下臺,他們的真正目標,是李可灼背后的大人物,浙黨的領袖方從哲。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孜孜不倦的攻擊和謀害下,東林黨人扳倒了浙黨的最后一根稻草方從哲。從此,葉向高成為了內閣首輔,東林黨人終于笑了。因為!葉向高是東林黨人。由此,東林黨徹底擊敗了所有的競爭對手和可能的競爭對手,把天啟初年的朝堂牢牢的把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后人多指責閹黨集團如何如何的壞,如何如何的不堪。但是,從萬歷年間到崇禎年間,身居權力中樞的東林黨人,面對明朝的政治困局和朝代危局,他們似乎也沒有做出多么具有建設性的貢獻,而是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投入到“天天拆臺”的事業中。
當徐光啟提出技術改革和創新方法等進步思路時,東林黨人立即開罵,知道把老徐罵得不敢吭聲為止。
當熊廷弼在遼東搞得有聲有色,初見成效時,又是東林黨人,不斷用輿論攻擊熊廷弼,甚至抹黑他是閹黨。
總結的說,雖然不能說東林黨這幫偽君子一件好事也沒干,但的確不多!他們掌權以后,主要就是三大主張:
第一,片面強調言論自由,幾乎是什么事都能說,也都敢說。可是,只負責說,究竟能不能實施,究竟如何拍板,究竟如何實施,不管!
第二,反對礦稅,從根本上來講,他們才是真正剝削農民的蛀蟲,反對礦稅和商稅,瘋狂壓制一切的資本主義萌芽。導致,窮得只剩褲衩的大明王朝,只得不斷加大對農民的盤剝,導致后來農民起義遍地開花。
第三,反對宦官集團。這點好理解,東林黨要樹立自己“高大上”的正面角色,必須將宦官集團妖魔化,數起一個靶子來。而明朝,太監的權力的確也太大了,縱觀當時,也只有宦官集團才有勢力和東林黨集團掰手腕。
到崇禎上臺后,東林黨更是蠱惑好大喜功而又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推行一系列前后混亂而又錯誤的對內、對外政策,使得滿清對大明的威脅已經是迫在眉睫,使得國內流民起義遍地開花。
當我們的崇禎先生反應過來時,間接希望能夠遷都南京,先保留半壁江山以圖后起。可是!滿朝大臣在東林黨人的帶領下,堅決反對遷都,說什么背棄祖宗基業,背棄江山社稷……。
搞得崇禎皇帝沒轍,只得硬著頭皮和他們“決戰都城之下”,結果被李自成打敗,吊死在煤山之上。臨死前,徹底醒悟的崇禎皇帝留言:“朕非亡國之君,群臣皆亡國之臣”和“文臣人人可殺”的話。
總結一下,東林黨人個個高談闊論卻又言之無物,眼高手低,什么人都瞧不上,但卻什么事也干不了。自己干不了也就罷了,而且別人也不能干,為了體現他們的優越性,只要你敢干活,只要你想變革,他們就開始群起而攻之,就像蒼蠅一樣,繞著你飛來飛去。
正是在這幫自命清高而又狗屁不懂的東林黨人“幫助下”,大明朝徹底斷送了最后改革自救的道路,緩緩的破產關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