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帶給了我們什么?
我是@游戲湯包,分享游戲,熱愛生活。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感謝點贊分享關注。
這個問題很適合之前的一篇文章來回答,游戲帶給了我們什么?游戲究竟有什么意義?
長文預警。
每一位愛游戲玩游戲的人都一定不只一次被家人,被朋友問過一句“你玩游戲有什么意義?”,更直白一點的會不留情面的說“你玩游戲到底有什么用!”,16歲時的我隱隱覺得這句話中的邏輯有些問題,卻又總被懟的無言以對。 如今虛長了些年歲,回憶起過往那些與游戲有關的記憶碎片,關于游戲的意義,姑且有了一些不算答案的感悟。
1.2018年8月26日11點20分,熬了一夜的我躺在床上碾轉反側無法入眠。
翁、翁、翁、翁,連續多條短促的微信震動提示把好不容易稍有睡意的我又拽回了現實。
每個人的微信里也許都有這樣一個群聊組,它不是工作群,但曾經它可能24小時消息不斷,可你卻從來不把它設置成免打擾;后來漸漸來自它的信息一天天減少,不再活躍,甚至幾個月一年以上都未必有人說一句話,它沉在了你微信消息欄的最底層,也沉在了你心底記憶的最深處,但幾次清理通訊錄和歷史信息,你都舍不得點下刪除,舍不得點下退群。
對我來說,它是大學時的學院Dota群,雖然它已經沉寂了一年的時間,此刻我卻知道信息一定來自于它。
“操!真的太他媽難受了!”
“畢業后就沒怎么通過宵,昨天一晚上沒睡,結果輸了。“
“我也是,今天下午還要和甲方開會,現在根本睡不著。”
“今早為了看比賽我把閨女幼兒園的入學家長會都鴿了,求了媳婦兒和閨女半天才同意。”
... ...
... ...
因為TI8決賽LGD惜敗OG,DOTA群里一時間恢復了往昔的熱鬧,仿佛時間從來沒走。剛畢業時,大家約好還留在本地的每周都要一起打球一起開黑,去外地工作讀研的至少也要線上相聚。起初每周能輕松湊齊10人左右打球對黑,隨著時光流逝,或忙于工作學業,或因為家庭瑣事,或者只是單純的對運動、游戲失去了興趣,各自有了新的社交圈,聚會游戲的頻率和人數一點點減少,直到整個群組徹底失去了生命。而我,直到在一次單排中被連續的嘲諷了多次“隊友呢?隊友呢?!隊友呢?隊友呢?”之后,看著黯淡的好友列表,也終于告別了這款從16歲DOTA1開始投入數千小時的游戲,正式成為一名《DOTA2》云玩家。
到了快三十歲的年紀,漸漸明白沒有誰真的能伴誰一生,再無間的兄弟朋友,再親密的戀人愛人,甚至是父母兒女,大家都只是生命中同行一程的緣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彼此生活的改變,交錯之后終將漸行漸遠。
末了大家在群聊中相約明年一定都要去上海TI9的現場,言語間一如當年的熱血激情。也許很多人最終還是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如期赴約,但此時此刻大家又因為一款游戲彼此相連,仿佛是曾經被Gank時背后亮起的TP法陣又將大家暫時傳送回曾經的時光中相聚,對我而言,至少這一定是游戲的意義之一。
即使不能再在游戲中并肩,也依然與諸君共勉。
2.每天下班后在車庫玩會兒游戲,是我和阿Ki分手之后養成的習慣。
18歲在戀愛6個月后失戀,以為失去了她就是世界末日,不過幾場宿醉之后,地球依然安穩的自轉公轉。
28歲結束了一段六年的感情,以為波瀾不驚,好聚好散,可是回憶只是暫時藏起它鋒利的獠牙,留在之后的每一個夜晚將我撕扯。
那時我多希望從房間搬走的人是我,房間里有太多回憶,是對留下的人的酷刑。家居擺件都還在阿Ki習慣整理擺放的位置,衣柜里所有的衣服都是她挑選的款式,連打開PS4,最近的幾款游戲都還是她的存檔。曾經溫馨的家變成了讓我在回憶中無所遁形的審判囚籠。
28歲的分手遠不如18歲失戀來的驚天動地,那時可以天天大酒醉生夢死的麻醉自己,兄弟們也都一個個舍命陪傻b。如今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與生活,我也不能允許自己太過放縱,畢竟甲方的deadline并不會因此延期,房貸月供也不會因此少扣一分。
那段時光每天下班后在車庫的時間,是我一天中唯一能在工作與生活之外,好好與自己相處的時刻。沒有手機信號的地下車庫成了天然的結界屏障,關上車門就把自己暫時隔離在了世界之外。也許只是什么都不想的放空自己,更多的時候是通過游戲讓自己沉浸在另一個世界,暫時忘記一切。時間終是一切的解藥,而此刻,游戲是時間的藥引:海拉爾的風一點點吹散了心中的陰霾;暗黑地牢里的篝火一絲絲溫暖壓力過載的心臟;在爬上蔚藍山峰之后,山頂日出的陽光讓我完成了內心的自我救贖,我終于原諒了自己。
對我來說,至少這一定也是游戲的意義。
3.童年少年時代我與父親的關系不算融洽,或者可以說很差。其中倒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故事,無非因為一個是工作過于忙碌,不善表達情感的嚴父;另一個是以自我為中心,拒絕溝通卻又覺得父母和全世界都不懂自己的叛逆小子。這是在那個年代無數中國家庭中重復上演的父子關系。而我童年和父親之間為數不多的快樂回憶是關于游戲。
我的父母對于玩游戲這件事其實比較開明寬松,小時候只要我按時完成作業功課,每天都能允許我玩一會兒小霸王。但那時候家里有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全家只有客廳的一臺電視機。而在我想玩游戲機的時段,大部分時候電視是被父親所霸占。更為可惡的是,這廝經常“占著茅坑不拉屎”,明明是靠在沙發上睡覺,卻不允許我換臺或者玩游戲。那時候年幼的我百思不得其解,每次我已經再三確定父親是真的在沙發上睡著了,可為什么雖然我小心翼翼的不發出一點聲響,但只要電視機一換臺,仿佛父親能比電視機更快的接收到來自遙控器的信號,總能立刻醒來制止我,義正言辭的說他還在看呢,不能換臺或者玩兒游戲。
事情的轉機從父親帶回一張神奇的黑卡那天開始。那張我沒見過的黑卡從外觀做工就明顯區別于粗糙的300合一黃卡,其中只有一款我以前從沒接觸過的游戲和類型。那天尚且年幼的我認識了四個新的漢字:吞食天地。于是我每天做完功課之后的娛樂活動從玩游戲機變成了看父親玩游戲機。雖然起初我不明白為什么父親喜歡這款“無聊”的游戲,但能和平時總是嚴肅刻板的父親一起游戲,雖然只是看著他玩,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從未沒有過的愉快體驗。父親玩游戲的時候也仿佛變成了另一個人,少了幾分嚴肅嚴厲,會耐心的給我解釋每句對話,教我那時還不認識的漢字,邊玩邊給我講游戲中簡陋劇情并沒交代清楚的三國故事。遺憾的是那張盜版卡帶因為不知名的原因總會無故丟檔,我和父親始終沒有將《吞食天地》通關。但那段時光卻成了我心中和父親之間最寶貴的回憶。
快樂的時光總是珍貴而短暫,在那之后,父親的工作越來越忙碌,我也逐漸進入了最叛逆的青春期,父子二人因為一些明明通過簡單溝通就可以解決的事情,最后卻總是因為彼此的頑固倔強而讓矛盾越來越深。從上大學直到畢業之后,我和父親之間都幾乎很少說話。
工作之后越來越忙,壓力愈發增大。曾經上學時一天能睡20小時的我,失眠卻越來越嚴重,經常是加班趕圖到深夜之后,雖然頭昏腦脹疲憊不堪,卻總無法順利入眠。那時害怕吵醒已經熟睡的阿Ki,我總是在客廳開著電視看會兒視頻或者玩會兒游戲,不知不覺在沙發中小憩一會兒直到天亮。
在天氣轉涼的某一天,阿Ki怕睡在沙發的我著涼,小心翼翼給我搭了一條毯子之后,關掉了電視。處在淺層睡眠的我,朦朧中感應到阿Ki的動作,在她關掉電視的一刻本能的說:
“先別關,我還看呢,我過一會兒再睡。”
阿Ki有些生氣,
“你明明都睡著了,還看什么啊,趕緊去床上休息吧。”
在那一個瞬間我突然感覺腦中的某些記憶在重疊之后清晰了起來,恍惚中我似乎穿梭到了20多年前父親的身體中。
原來,我已經到了那時父親的年紀。
原來,那時在我眼中高大嚴厲,無所不能的父親,也不過是一個畢業沒多久,剛剛參加工作的小青年而已。但那個“小青年”在我現在的年紀已經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一個家庭的重任。陪我在FC上一起玩RPG的父親,同時也在全心全意的玩著另一場名為“扮演父親”的RPG。在和阿Ki一起看的《請回答1988》中,德善爸爸有這樣一句臺詞: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所以,我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
那一刻,我理解了父親,很想給父親打通電話。
那年過年回家,我買了一個大屏手機送給父親,在里面安裝了FC模擬器和吞食天地。我問父親還記得以前一起玩的游戲么?現在在手機上也可以玩了,而且可以隨時存檔,再也不怕丟檔了,這次肯定可以玩通關。
“哎,現在都有點老花眼了,再說不帶著你玩兒也沒意思。”雖然父親依然是不茍言笑的回答,但在那一瞬間,我清晰地聽見了曾經阻擋在我與父親之間那堵看不見的墻碎裂的聲音。
那些丟失的存檔,終究還是存在了我與父親共同的記憶里,這一定也是游戲的意義。
父與子的矛盾總是源于溝通的障礙,但終有一天會彼此理解,孩子會明白無所不能的父親也有自己的軟肋與脆弱。
4.近年在所有玩家中熱度最高的電影無疑是2018年上映的《頭號玩家》。
相較于電影本身,更加震撼感動我的是導演斯皮爾伯格本人。導演70多歲的高齡,功成名就之身,卻仍舊保持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旺盛的創作欲望,既有《華盛頓郵報》這樣的嚴肅作品,也依然能有《頭號玩家》這樣年輕鮮活充滿娛樂性的作品。
二刷電影結束時,我坐在影院的座位上,最大的感受不是激動,不是感動,而是為自己感到深深的羞恥。自己每天吐槽甲方不可理喻的愚蠢要求,抱怨重復工作的單調乏味,可是卻從不反思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覺間丟失了探索這個世界的欲望。像是《艾迪芬奇的記憶》中的Lewis,沉淪于自己的幻想與負面情緒,卻永遠停留在罐頭廠的切魚機器旁重復著熟練卻機械的工作,我也和他一樣,不知不覺間把曾經充滿熱血的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大多數人在25歲左右已經死了,只不過75歲才埋葬,中間的時光不過是在重復過去的自己。
你有多久沒有完整的看完一本書?你播放器中的歌單有多久沒有加入新的單曲?你是否還能以包容好奇的心態來面對這個更新鮮更年輕的世界?我常常一次次的質問自己,因為我還不想就此在麻木中死去。
游戲提醒著我依舊對這個世界保持著最基本的好奇與包容,這是游戲對我最重要的意義。
愿你永遠對這世界保持好奇,永遠有一顆探索攀登的心。
0.在傳承千年的儒家文化中,有一種刻在文化內核中的隱形基因:
如果一件事物的存在只是單純為了享受和快樂,那么我們在潛意識會判定它是有原罪的。
沒有正確的引導,我們甚至會因此產生負罪感,性與電子游戲是個中典型。
這就是為什么16歲少年的我,面對那些義正言辭的責問,面對那句“你玩游戲有什么用!”會無言以對,因為那時我的潛意識也認為自己是有罪的。
這也是養育"楊教授”的溫床之一。
別輕易落下你內心審判的鐵錘,無論是對他人還是自己。
為什么一定要在所有事物中功利的追尋那本就虛無的“意義”?
我喜歡踢足球必須是為了鍛煉身體,培養合作意識;我熱愛閱讀,就一定要會提煉中心思想,提高寫作能力;甚至我癡迷音樂,最好是學鋼琴小提琴古箏二胡,不能學吉他,因為升學不能加分。為什么不能只是因為我喜歡,我熱愛。
我相信不少人在填寫簡歷的時候,經常最苦惱的是“愛好”一欄,簡直是一次靈魂拷問。大多數人無非是敷衍些音樂、旅行、幾項其實自己早就不怎么參與的運動。
因為我們沒有愛好。
所謂愛好,熱愛在前,而熱愛鉆研之后的“好處”是額外的附加值,我們是不是有一些主次顛倒。
說回游戲。
游戲作為接過了武俠言情小說、港臺電影、流行音樂等諸多前輩們接力棒的新一代背鍋俠,在不長的二三十年生命里,像石縫中頑強的野草,在我們對娛樂嚴苛的社會中艱難求生。從早年的開發智力到之后的寓教于樂,拼了命在主流話語權中找尋自己的“意義”。
近幾年隨著電競和直播的火熱,電子游戲似乎終于找到了一個替自己“正名”的機會,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當“掙大錢”和“為國爭光”成為游戲在社會話語中唯一的救命稻草和免死金牌,我對此表示擔憂。
我很難說清游戲對我真正的意義,或者說我從游戲中得到了什么。我沒有因為游戲學習“八國語言”,我學習外語的第一原因還是因為應試和工作需要;我也沒有因為游戲從事相關的專業工作;我更沒有什么勵志的游戲故事,沒有從游戲中領悟什么真正能改變人生的道理,畢竟懂再多道理也未必能真的過好這一生。我只是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游戲玩家。
但游戲卻對我如此重要,它像水像空氣像習慣,早已融入了我生命的背景,在生命中的每一段時光中以不同的形態與我相伴。
游戲是《DOTA2》中的回城卷軸,將我與走失在時間長河里的朋友們以TP法陣相連;游戲是《黑暗之魂》里的篝火,就算“喪”是生活的主旋律,絲絲火光卻給了我一個溫暖心靈的角落,能在休息之后再次滿血滿狀態的去面對這個鋒利冷酷的世界;游戲是我生命中的記憶卡,替我記錄保存著也許自己都忘卻的珍貴回憶;游戲是《曠野之息》中的Yahaha,是《馬力歐》中的星星月亮,讓我保持著對世界的初心好奇與探索挑戰未知的勇氣。
60歲握起手柄,我依舊是16歲熱愛游戲的少年。
我永遠愛游戲,只因為游戲讓我更愛這世界。
感謝游戲 也感謝愿意讀完本文的你。
分享游戲,熱愛生活,我是@游戲湯包。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感謝點贊、分享,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