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一句話表達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為而治兼百家
具體來說傳文化、定戰略、用對人。
用制度來制約惡的一面,用文化來宣揚善的一面;
用制度控制利益,用文化駕馭思想;
制度約束人的行為,文化引導人的思想;
文化要軟,制度要硬;對下服務,對上服從。
小公司老板厲害,大公司制度厲害,偉大公司文化厲害!
人治就是老板厲害,法制就是機制厲害,心治就是文化厲害。
企業初期拼老板,發展拼團隊,持續拼機制,長青拼文化!
一、傳文化~儒墨道法的管理密碼:
高層責任:決策-做正確的事
中層責任:執行-正確的做事
基層責任:操作-快速的完成任務
高層崇道-天人文化,知道干什么
中層崇儒-和諧文化,知道如何干
基層崇法-執行文化,知道踏實干
高層側重:目的、膽商、明天
中層:目標 、情商、 今天
基層:指標 、智商 、昨天
當然。以上只是大致來說,不是真的不管。真正的管理者最高境界是這樣的軌跡:
一般情況下,幾十人的企業老板向前沖,先做法家,先嚴后寬,制定好規則;
幾百人的企業老板在中,要做儒家,有差別的愛,就是仁愛;
幾千人的企業老板再后,要做墨家,無差別的愛,就是兼愛;
更多人的企業老板是看,做道家——無為而治。
如果開始創業就無為而治,那么企業就作別西天的云彩,88了,game over。
二、定戰略+用人之道
企業的戰略包括商業模式,制度建設,公司治理等等。
做領導應該干什么事,毛澤東和鄧小平說過兩句極為相似的話。
毛澤東說:“領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兩件事。”
鄧小平說:“我的抓法就是抓頭頭,抓方針。”
出主意,就是抓方針;用干部,就是抓頭頭。抓住了這兩條,也就抓住了做領導的根本。
西漢時期,劉邦當皇帝后在都城洛陽南宮擺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問百官他與項羽的區別,百官紛紛夸贊他大仁大義。劉邦說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安撫百姓不如蕭何,率軍打仗不如韓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們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
一般人提升自己,管理者提升別人
衡量一個管理者有沒有本事,不是看他自己能不能解決問題,而是看他能不能教會部下解決問題,讓部下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管理者最重要的才能是發揮下屬才能的才能,管理者最重要的作用是發揮團隊作用的作用
管理就是通過別人達到目標的過程,
管理就是運用手中的資源,達到目的;
管理就是把我變成我們,把我想變成我們想,把我要變成我們要;
管理就是嚴格的愛
領導者有各種定義,但領導者一定是有人追隨的人。
領導人就是專業承擔責任的人;
領導人是希望的使者-拿破侖;
戴姆勒克萊斯克前CEO說:“領導人就是能夠把人們帶到他們認為不可能去到的地方的人”
三、無為而治兼百家
周總理曾評價劉帥和小平同志的管理方法之不同:“據我多年觀察,他們兩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同志是‘舉重若輕’,伯承同志則是‘舉輕若重’。”
西漢初年,劉邦、蕭何推行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等政策,是符合大亂之后基本國情的聰明選擇。繼任者曹參的政治智慧體現在他能夠確認這條路線,并且不顧非議堅持下來。正是“蕭規曹隨”,打下了“文景之治”的基礎。此后漢武帝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改行以法家之術為主的積極進取的執政方略。他的孫子漢宣帝堅持這一執政路線,但漢宣帝的太子(即后來的漢元帝)卻勸宣帝改變這一執政方略,多用儒生,以行德教仁柔之道。宣帝很不高興地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由此罵道:“亂我家者,太子也!”
毛主席很注意漢宣帝父子的這場爭論。1957年6月他同吳冷西等人談話時說: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不失為鼎盛之世。前漢自元帝始即每況愈下。元帝好儒學,摒斥名、法,拋棄他父親的一套統治方法,他父親罵他,“亂我家者,太子也”。1966年3月,在杭州的一次談話中,毛主席再次提到:漢元帝用《詩經》治國,“儒學”治國,漢宣帝對他說,漢朝要亡在你的手啊!西漢一代,也確實是從漢元帝手上出現衰變的。
所以以儒做人 ,以道養生, 以禪清心 ,以墨盡責 ,以法為基, 以兵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