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因特爾處理器只有i3i5i7i9?
因特爾除了有以i3、i5、i7、i9命名的酷睿系列外,還有我們熟知的至強、凌動、奔騰、賽揚、安騰和Quark系列,它們都是屬于因特爾旗下的品牌。 賽揚、奔騰、酷睿系列多用于普通電腦;至強、安騰系列多用于服務器;凌動系列多用于手機和平板電腦;Quark系列多用于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設備。為什么因特爾要分多系列品牌?
因特爾分多系列品牌不僅僅可以提高消費者的辨識度,還有一些早期的原因:
AMD銷售“80386”處理器時,因特爾排名第二。因特爾以商標侵權為由起訴了AMD。但是輸了,因為“80386”是實際的零件號。
之后英特爾推出了“486”:前面缺少“80”,零件編號不是“486”。AMD開始銷售“486”處理器,英特爾提起訴訟。法院裁定“486”不夠獨特,客戶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它是零件號的一部分,尤其是“80286”和“80386”早已經被媒體和公眾簡稱為“286”和“386”。
商標法中判定不能出現的商標內容:
1、描述性名稱,例如:沒有做出雙核處理器,卻將其命名為“Dual-Core”,然后再為該名稱注冊商標并期望該商標能夠保留下來。
2、零件號,競爭對手可以使用相同的零件號作為它的零件命名。
這就是為什么英特爾“486”的下一個處理器叫“奔騰”。這樣看起來就不再像是零件號,因此英特爾成功使AMD不再以“奔騰”的名義銷售兼容處理器。從那以后,英特爾一直堅持這一原則。例如:“i3”未命名為“i3”,而是“Intel Core i3”。即使“i3”部分也沒有涉及處理器,這樣故意設計可以幫助商標保護。
為什么酷睿系列沒有i2、i4、i6、i8?為什么酷睿系列沒有i2、i4、i6、i8?這個是困擾了我們很久的一個問題。
一、有人從市場營銷學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市場營銷人士認為:絕大多數人喜歡“奇數”多于“偶數”。例如,寶馬汽車X系列對各種級別車輛進行分類行銷,3系列是入門級產品,5系列是升壓產品,7系列是高端產品。因此,因特爾的市場營銷部可能要求,與其只編號為1、2、3、4,還不如使用奇數,它可以幫助消費者更快地了解英特爾處理器及其所購買的性能水平。
隨著2008年11月發布Nehalem微體系結構,英特爾為其核心處理器引入了新的命名方案,有三種變體:Core i3、Core i5、Core i7。名稱不再對應于特定的技術功能,例如內核數量。取而代之的是,對酷睿品牌從低端(i3)到中端(i5)到高端性能(i7)進行劃分,對應英特爾英特爾處理器評級的三、四和五顆星。從入門級賽揚(一顆星)和奔騰(兩顆星)處理器開始。
二、有人從生產和銷售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當因特爾發布了酷睿i系列的第一代產品時,許多人從事芯片生產和銷售的人都不知道ix名稱中數字的確切含義,而是以該處理器大致相當于單核處理器的數量來區分。
推理是這樣的:
超線程并不能完全構成真正的核心性能水平,只是1個內核充當2個內核。因此一代i3的雙線程+ 2個來自超線程的線程比3個內核更等同于3個內核。大多數一代i5是四核的沒有超線程,但使用上一代單核芯片所沒有的L3緩存,它們的性能大致相當于5核core2quad。 一代 i7當然具有4個內核+ 4個通過超線程的額外線程,因此,它們的性能加在一起,并考慮到4個線程不是真正的內核,因此它們的性能可能略低于8個內核。i9系列的命名也保持了潮流。 移動芯片是個例外,這些L3高速緩存通常可以幫助彌補這一差距,并且一些低功耗的i7更接近于移動i5。
三、有人從技術的角度做了分析:
比如:一個程序在4線程的CPU下運行,對應系統運行的4個線程:邏輯內核0、邏輯核心1、邏輯核心2、邏輯核心3。
一代i3:2個內核2個超線程,最大線程/邏輯內核數為:2x2 = 4。最后一個邏輯核心稱為邏輯核心3。因此,將其產品命名為i3。
一代i7:4個內核4個超線程,最大線程/邏輯內核數將為:4x2 = 8。最后一個邏輯核心稱為邏輯核心7。因此,將其命名為產品i7。
一代i5:i5處理器不支持超線程,而是具有4個內核,線程/邏輯核心的最大數量為:4x1 = 4。最后一個邏輯核心稱為邏輯核心3。但是性能在i3和i7之間,因此,將其命名為i5。
我們沒有參加過因特爾的酷睿系列命名的會議,所以不清楚ix命名的確切的原因。但我更加愿意相信從市場營銷學的角度所作出的分析,對酷睿品牌從低端、終端、高端性能分級的命名方式,幫助消費者更快地了解因特爾處理器及其所購買的性能水平。因為ix命名越是到后面越是沒有技術邏輯可言。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認同我的看法的請點個贊再走,再次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