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軍為何要推行車輪斬?
蒙古人口少,撐死了百萬人。想要以如此少的人口統治一個大帝國,蒙古人就需要采取奴化教育,讓被征服的人產生奴性。而車輪斬就是奴化的第一步。
車輪斬,顧名思義就是殺掉高于車輪的男子。這個制度衍生于金國人的“減丁”。
金國人在崛起并占領中原后,出于對草原部落的恐懼,便每隔幾年就會派大軍到蒙古草原“減丁”,即殺掉高于車輪的男子,奴役其子女,燒光其氈包,奪走其牛羊。讓草原部落無法對金國形成威脅。
為了不被金國人殺戮,相對分散的草原部落便紛紛依附于金國人腳下,這其中就包括了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
后來成吉思汗決心脫離金國,并發誓要將金國給自己造成的苦難以十倍還給金國人。于是他便制定了一個宏大的計劃,即先征服整個漠北草原,然后再征服金國。當時第一個被成吉思汗征服的部落是塔塔爾部。
公元1202年,成吉思汗大敗塔塔兒部,為父祖俺巴孩汗和也速該汗報了仇(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和曾叔公俺巴孩汗都是被塔塔爾人害死的)。出于對塔塔爾人的報復,以及擔心反復無常的塔塔爾人會報復他,成吉思汗仿效金國人的減丁制度,對塔塔爾人進行車輪斬。(塔塔爾人是韃靼人)
經過車輪斬后,塔塔爾部除了婦女和沒有車輪高的兒童外,男丁基本被殺絕,對蒙古不再構成實質性威脅。
需要說明的是,成吉思汗并不是每征服一個部落都會施以車輪斬的處罰,他只是對塔塔爾這種世仇部落才會這么干。比如他后來征服了克烈部和乃蠻部時,就只是處死了扎木合、太陽汗、王汗,沒有對這些部落的族人趕盡殺絕。
畢竟蒙古缺人,過分的殺戮,對蒙古也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征服草原后,成吉思汗決心對金國宣戰,但對金國下手之前,他還要先剪除金國的頭號小弟西夏。
在蒙古與西夏的交戰過程中,成吉思汗也沒有搞車輪斬。因為西夏非常“懂事”,蒙古軍還沒怎么用力,西夏就投降了。另一方面,成吉思汗需要離間蒙夏關系,拉攏西夏為自己效力,他沒必要跟西夏撕破臉。(但是后來滅西夏時,就開始屠城了)
西夏臣服后,蒙金戰爭正式開始。當時蒙古除了對金國施以強大的軍事攻勢外,還對金國境內的漢人和契丹人進行了政治誘降。
由于漢人和契丹人本來就是二等公民,因而當蒙古人殺入中原后,相當多的中原漢人和契丹人便投降到了成吉思汗的帳下。比如在蒙古汗國長期擔任中書令(相當于宰相)的耶律楚才就是那時候歸順的。
當然了,有投降的,自然就有不降的。對于不投降的人,蒙古人的報復措施很簡單,就是直接屠城。
實事求是的說,這一招的效果并不好。畢竟屠城就是死路一條,肯定會激起抵抗者的抵抗意志。因此在成吉思汗西征后,接替他坐鎮中原的木華黎便改變了策略,改殺戮為招撫安民。于是,這才迅速扭轉了成吉思汗西征后,金軍一度反攻的不利形勢。(也是在這一時期,蒙古軍的主力由蒙古人變成了北方“漢人”)
估計也是有自我反省,成吉思汗在西征花剌子模時,他的屠城頻率并不高。
一般來說,只要主動投降,蒙古軍就不會事后報復。如果遇到輕微的投降,蒙古軍才會在城破后,施以車輪斬的懲罰。如果強烈抵抗,那就是屠城了。
說到這里,成吉思汗搞車輪斬的目的就很明確了:車輪斬并不是單純的為了屠殺,它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恐嚇對手。即當時蒙古人對敵人的一種恐嚇+拉攏的手段。
如果車輪斬嚇不倒敵人,那蒙古人就會施以屠城的懲罰。這才是純粹的屠殺。
不過,蒙古人屠城也不是全城都殺。通常來說,蒙古人也有三不殺的規矩。
一不殺是不殺工匠,也就是有手藝的人。
二不殺是不殺膽小鬼。不殺膽小鬼,當然不是因為蒙古人心慈手軟,不忍心殺。而是蒙古人需要膽小鬼散播恐慌,讓下一個城池懼怕,這些人因為已經被嚇得不行了,到了新地方后一定會添油加醋的描述,瓦解守城士兵的士氣。
三不殺是不殺炮灰。不殺炮灰跟不殺膽小鬼的原因一樣,不是不忍心殺,而是要利用炮灰給蒙古人開路。比如攻城時,蒙古人就會趨趕炮灰去填護城河,或者讓炮灰在前面擋槍。不打仗時,炮灰就負責苦力工作。
所以說,車輪斬和屠城是一脈相承的,一般是先車輪斬,有效果了,就不屠城;車輪斬沒效果了,就會屠城。
總的來說,車輪斬是蒙古瓦解敵人士氣的一種手段。這種行為具有屠殺性質,但蒙古人使用這種手段時,其初始目的并不是為了屠殺,而是恐嚇敵人。歸根到底來說,蒙古人還是希望借這種手段,讓敵人放棄抵抗,淪為自己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