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米奇微信多開,世界上最有名的銀飾品牌有哪些?
以前我們會聽見很多老一輩的講,帶銀飾可以去風濕,如果風濕比較嚴重的時候還可以看見銀飾的色變!那么能夠世界聞名的銀飾品牌有哪些呢?我就來介紹一下吧!
1、Tiffany蒂芙尼、這款是傳說中的銀飾品牌佼佼者,在銀制品中的價格比較起來也是比較貴重的,它憑借獨特的設計風格,讓世界上所有的女性都為之瘋狂。
它的手鏈吊墜多樣化,也是品牌的一種展示,搭配起來相當有氣質,后面因一部電視劇火起來的笑臉項鏈,屬于一年四季都可以戴的,搭配起來一點都不費神!
2、克羅心項鏈、克羅心的衣服我相信大家是見得最多的,還有克羅心的包包也不落后,克羅心的銀飾,由于自己的影響力,讓仿品都爛大街了。
3、Goro'--日本的著名銀飾品牌,這個品牌和克羅心也不分上下,在我們國內,有很多的明星都是它的粉絲!
4、Gaboratory、這款品牌的出生日期,價格和影響力都和克羅心差不多,由于自己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所以沒有出名!
專業時尚領域六年,更多時尚資訊請關注我們
2、 健康寶行程碼下架?
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也讓許多人思緒萬千。如果某天通知,疫情結束,健康寶、行程碼下架,你最想做什么?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選擇!
01想去旅行
“疫情結束后,想去旅行。”@藍墨天水:“如果這次疫情結束,我想去旅行。當我們在春暖花開后的陽光正好時,可以約上好友一起去花田踏青,帶上家人去走一走,看看祖國河山的秀麗風光。我還想看五湖四海。在這片土地上,感受不一樣的人文氣息,體會不同風味的飲食文化。去欣賞祖國五湖四海文化交融吧!畢竟我們這一代90后已經長大了。希望以后我們還能有機會去旅行!”
02想和家人一起旅行
@一只魚骨微雕:這段時間我很想念家人的陪伴,想和他們一起旅行。小時候有很多事情要去完成,但是長大后,再也沒有這種機會了。我長大了,有一個溫暖的家,有一個懂事的孩子,現在都是家里的頂梁柱,我和媽媽一個人在家挺好,在家里會給媽媽做很多好吃的。其實我媽媽一直很關心我的近況,還給我買衣服。小時候沒有什么時間出去玩是很快樂的事情,因為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做,父母都會滿足我。現在我媽媽身體好多了,在家也很開心可以到處玩了。我想去看看外面不同的世界了,在那一刻會想:其實我真的很喜歡陪媽媽旅行,因為它讓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我們身邊一些東西!
03想和家人在一起
“如果這次新冠疫情結束,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去看望我爺爺奶奶了。”3月2日,來自武漢某企業的郭小娟告訴記者,她想給家里打電話,和父母去吃頓飯。因為疫情讓她無法出遠門,和爸媽團聚了。就是跟爸媽打個電話說聲謝謝了。想一想在外辛苦工作十幾年好不容易回到家里與父母團聚,父母在等著我們回去看看他們啊!等他們回來了,我要和他們在一起。”
04想和朋友出去玩
如果疫情結束,我想要和朋友出去玩。在外面,一起享受和朋友一起玩的樂趣!和朋友一起去旅行、一起去吃美食、一起去蹦迪、一起看電影......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當然是和朋友出去玩了!我們都應該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起品嘗美食,一起度過美好的時光!不管是在家,還是和朋友一起去外面散散心!疫情結束了,那么就可以出去好好玩一場了!
05想看星星
我想看星星。每次,當我在電視上看到星星,心里就會升起莫名的幸福、美好的向往。如果,新冠疫情結束之后,我一定會出去走走走,看星星,讓我的心平靜下來,不會再害怕那些可怕而又無謂的病毒,讓我覺得世界很安全。在這個疫情的階段中,我已經養成了習慣,這次疫情爆發以來,我每天都會用微信關注著新聞資訊。看著新聞里那個一個個不幸死在醫院里或生病或去世或被治愈或死亡者,讓人難過不已。這也讓我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過。看到這些新聞,就覺得世界真的很美好。所以這次新冠疫情結束后,我希望再去看星星……
06想和家人去旅游
這次疫情,不僅給我們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威脅,也給許多家庭的生活帶來了不便。在經歷了一次難忘卻又難忘的旅行后,再也沒有機會出門了。今年春節,我們選擇遠程辦公,在家呆了兩個月了。其實我也想去旅行,但一直不敢行動。我最想和媽媽一起去看草原、去青海湖……如果新冠疫情結束,我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日出,看日落……我想和愛人一起去旅行!一場跨越千年的旅行,我想和家人一起去。
07想寫一封信
王梓涵:我想在今年年底,寫一封信給我的爸爸媽媽。我也想他們給我講一個故事,我現在也在看書,你呢?如果能回到從前和你一起讀故事,我想用這樣的方式去表達我想說給他們的祝福。不管結局是好是壞,你都已經長大了,我們有各自的成長道路和對世界的認知,我們現在都被社會定義了很多,但我們仍要對自己說這句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3、 孩子進入反抗期該如何辦?
反抗不是壞毛病
曾有專家做過這樣的研究:將2~5歲的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反抗性較弱。結果發現,反叛性較強的幼兒中,有80%長大以后獨立判斷能力較強;反抗性較弱的幼兒中,只有24%長大以后能夠自我行事,但是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仍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因此專家認為,反抗行為有時候意味著孩子有其獨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預也不受支配,這正是孩子發展判斷力的良好時機,值得父母重視。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從你,那么他的判斷力就難以發展。
所以,對于6歲前的孩子,反抗不是什么壞毛病。
這是一個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說明孩子長大了。父母要做的不是跟他對抗,而是幫助他順利度過這一時期,減少反抗表現,并抓住這個關鍵期,發展孩子的獨立能力。比如鼓勵孩子的獨立行為,進行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尊重他,盡量不用命令的口吻對他說話;在他獨自游戲的時候盡量做個旁觀者,不要總是指手劃腳;多給他參與生活實踐的機會,讓他經常有事可做。
想自己吃飯是這一時期孩子熱衷的事。據美國研究嬰兒能力發展中心的研究發現,那些被順應了自己吃飯這一需求的孩子,不僅學會了獨立吃飯,同時還發展了自理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和自信心。
但孩子的目的不一定是想要自己吃飽飯,他的興趣是在“自己吃”這一過程。所以,可以先把他基本喂飽了,再由著他自己折騰去;或者喂飯的時候給他一把勺,邊喂邊讓他自己“吃”。寶寶幾乎滿臉沾滿飯粒,但他不管這些,他只滿足于“自己吃”的快樂。
*反抗期跟親子關系的程度沒必然聯系
既然“不聽話”的孩子難纏,肯定就有人問,是不是親子關系處理得好的孩子不會叛逆?答案是否定的,兩歲左右的叛逆完全是一個成長中的必然,孩子們都會經歷,只有叛逆強弱程度和持續時間長短的差異,而家長如何應對才是體現撫養質量的指標,并且會影響到孩子將來的性格走向。
叛逆行為一般都源于對某種約束的反抗,青春期如此,兩歲的“第一反抗期”也是如此。
為什么孩子會“不聽話”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自我意識提高了,終于能把自己和周圍的環境區別開來,不滿足于大人讓他們做什么,強烈要求行為獨立,迫切地想成為自己行為的主人。即使還沒學會用“我”來指代自己,他們也會用名字甚至說“寶寶”來表達想要做什么:“寶寶自己拿”“寶寶自己走”……大多數寶寶在學會說“我”之前,有一段時間弄不清“你”和“我”的差異,也許他老聽見我們稱她為“你”,于是她就管自己叫“你”,就這樣,他也常常急切地說“你自己要怎樣怎樣”。事實上,這個階段的孩子是獨立性和依賴性并存的,他們渴望掙脫大人去探尋未知世界,但一旦感知到危險,又會馬上回到溫暖的懷抱。
*叛逆會持續一段時間
孩子的成長不會像鬧鐘一樣精準,很難準確地說孩子從哪一刻開始叛逆,從哪一刻就不再叛逆。孩子會在叛逆與環境對他的修正中逐漸明白一些規則,最終逐漸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孩子的“不聽話”或者犯錯誤都是他們在進行適應環境的嘗試,從那個襁褓里寵物般的乖寶寶,到現在不斷掙脫你的手去干你不讓他干的事情;或者用有限的語言跟你頂嘴;或者賴在秋千上就是不下來;或者干脆就在商場的地上撒潑打滾,孩子的成長是無聲的,這個惱人的階段來了,作為家長的我們不要試圖逆轉這個過程,希望他們回到那個只關心吃喝的階段,盡管我們會在他們的成長旅途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怎樣對待反抗期的寶寶?
童童媽:轉移注意力
我每天為了把兒子從澡盆里“請”出來發愁。寶貝兒子太愛玩水,每次都是要硬把他從水中抱出來,接下來就是哭得氣都接不上來,通常照著20分鐘哭。幾次下來,我幾乎要崩潰。
強攻不行,就得智取。我就試著轉移兒子的注意力。當他玩水不肯出來時,拿一件好玩的玩具,但一定不要是水中能玩的。兒子想要,我就借機讓他先出來,到床上再玩。
兒子最盼望的時刻就是“睡前故事”時間,我對他說:“洗完就出來,媽媽給你講故事,你今天最想聽什么故事呀?”兒子開始把注意力轉到故事上,再順勢來一句:“走,咱們挑故事書去。”兒子就順理成章地被抱出水。
專家說:
當孩子亂發脾氣、胡攪蠻纏的時候,我們一般都先給孩子講道理,和他商量著來。但處于反抗期的孩子,道理往往是講不通的,他們是“為了反抗而反抗”。孩子在與大人的抗衡中積累著“攻守”經驗,了解到父母的處世原則。在與成人的對峙里,孩子體驗到自身的堅持和退讓,能對他人產生不同的影響和結果。勝利使他獲得成就,同時也留下深刻的經驗記憶;失敗使他失望,但同樣會鼓動他重組經驗再次突圍。所以我們說孩子“第一反抗期”的種種“反常”變化,并不是無緣無故的“邏輯混亂”和“行為失控”。
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用另一種使他更感興趣的事來吸引他,把他從正在跟你糾纏的事上轉移出來。年齡越小的孩子,這招越靈。
小熊媽:冷處理
有次小熊生病,不能上幼兒園。小孩子病一場,脾氣就長不少,這回我算是領教了。小家伙把撒嬌耍賴發揮到了極致,有些事情我認為是確實不能滿足他的,比如,他不許我吃飯,只能陪他玩--我就會嚴厲地告訴他:“媽媽把飯吃完就會陪你玩兒。媽媽不吃飯,沒有勁兒,也會生病的,就不可能再陪你玩兒了。”但他還是不依不饒。我又說:“如果你還這樣不講理的話,我就不理你了,等你什么時候講理了,我再跟你玩兒。”他再糾纏,我就真的不再理他,接著吃飯。可每到這時,家里立刻就會有人沖上去安撫他,而他又不買賬,最后還得我出面收拾殘局。
專家說:
這種事情很多家庭都會遇到,我們自己有時也做不到冷處理,因為那個孩子在那兒鬧得實在是太讓人心煩了!而且,很多大人都有一種想法,認為孩子哭鬧就該去哄、去勸,置之不理是不負責任的。所以,經常是孩子一邊大聲哭鬧,大人一邊大聲哄著,而且雙方的聲調都會越來越高,吵得筋疲力盡方才罷休。
所謂冷處理,就是暫時走開,不搭理孩子,讓他自己慢慢冷靜下來。看似很簡單的方法,可是一到了實際運用時,不知道有幾位父母能夠做到。因為,更多的時候,你實在沒辦法無視孩子以及他的“可惡”行為的存在;或者是你總想盡快結束這種混亂局面,等不得他冷靜下來。
冷處理,就是要讓孩子冷靜下來。冷靜需要時間,需要有情緒轉化的過程,這就是冷處理的作用。如果大人不給孩子這個時間和空間,并且自己也不冷靜,只會加重孩子的負面情緒,讓他更加心浮氣燥。長此以往,想培養孩子的好脾氣就有難度了。這就像在幼兒園里,老師的嗓門越大,孩子們越是聽不見,老師輕輕說一句,孩子們卻都安靜下來了。所以說,孩子發脾氣了,我們可要先控制好自己的脾氣。
10招應對反抗期寶寶
1.不要發脾氣,那沒用
經常見到的場景是,大人越發脾氣,孩子越不聽指揮,僵持一番后,還是大人屈服。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實在難以遏制自己的憤怒時,不妨冷處理一下,跟叛逆期的孩子不要針尖對麥芒。
2.不要驟然叫停
叫停的結果是,他們一定會用大哭大鬧,甚至撒潑打滾來對抗。我覺得比較好的辦法是提前告知,而不是突然禁止做某事。
3.孩子沒有時間概念
不要和孩子說還剩多久,因為兩三歲的孩子沒有時間概念,類似于數數的做法至少是有效的,等到孩子能夠體會時間長短后,再去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不遲。
4.任何時候都不要恐嚇孩子
家長希望用嚇唬來讓他們懼怕的做法非常值得商榷。無法兌現的懲罰,就跟無法兌現的獎勵一樣,不可輕易許人。
5.不要在孩子面前撒謊,哪怕是善意的
誠實是非常高貴的品質,我們在教育孩子要講誠信的時候,必須先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家長的實際行動比講多少次“狼來了”都要管用。
6.用選擇代替服從
如果簡單命令孩子無效,不妨試試讓他們做做選擇題,既能增強他們的主動性,又不會削弱我們的影響力。
7.不要過分強調錯誤
孩子犯錯誤未必都是故意的,也許會有種種原因,我們當一一辨識,該指導就指導,該批評就批評,需要注意的是,無論用什么方法都不要過分強調這個錯誤。
8.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偶爾讓孩子吃吃虧
家長確實需要看護好孩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每次都是我們替他們辨別,他們未必真正明白危險的所在。在加強監控,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吃吃虧。
9.因勢利導會卓有成效
蒙臺梭利曾經說,當我們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后,唯一要做的工作就是等著他們長大。等候長大,肯定不是無所作為,只是順應他們成長的規律。
10.避免孩子無謂的哭泣,但孩子哭了也不要怕
孩子的哭是一種語言,傳遞很多信息,其中有一種是不滿,為什么會不滿?家長跟孩子的很多沖突來自于沒弄明白他們到底想做什么,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盡量地讀懂他們。
媽媽妙招分享:
天藍海藍:兩歲的孩子開始迷上涂鴉,墻壁是天然的畫板,如果告訴他:“不,我不允許你在墻上亂畫。如果你喜歡畫,我可以給墻貼上一層紙,你往紙上畫好了。”這樣你轉身以后才能放心,他要畫在紙上而不是墻上。
親寶貝:你可以禁止寶寶去動你書架上的書,如果你同時給他一個屬于自己的小書架,他會很樂意照顧自己的小天地,而不再去騷擾大人的領地。
雪兒媽:用選擇式的問題向孩子發問。如天氣冷了,想讓孩子戴帽子,可采用征詢的口氣引導孩子:“你是戴米老鼠的帽子,還是這頂紅色的?”而不是直接命令他:“你得戴帽子!”
小文子:讓孩子做事應提早通知。要開飯了,在飯好前就提醒:“看完這集動畫片,我們就吃飯。”等到飯菜上桌,再想關電視,孩子絕不會從命的。
家有順順:我們還可以表面“順其言”而實質“反其道”。比如對于不愛喝水的孩子,非讓他喝他理都不理你。但如果我說:“不想喝就別喝,渴了再喝。我可想多喝一些水。”看到媽媽喝水,他可能會跟著要水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