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熟女精品熟女A片视频小说,日本av网,小鲜肉男男GAY做受XXX网站

如何看待年輕人通過互聯網云掃墓

傅智翔2年前13瀏覽0評論

如何看待年輕人通過互聯網云掃墓?

只有不避諱“死”,才能更好地去珍視“生”。因為死亡有其教育意義:一個生命地凋謝逝去,也是給生的人帶來顛覆和思考“我這一生該如何度過”。

傳統掃墓的怪現狀

祭掃是緬懷逝者真情流露的一件事,按理說應該很嚴肅嚴謹。可是近年來,個別人的祭掃方式真可謂五花八門、丑態百出。

2018年清明節,某地流傳著先人墓碑前跳艷舞的視頻,后來多地也有類似是事件發生。

2019年江蘇某地,清明節掃墓祭祀時候竟把真的汽車給燒了。

2020年1月,廣東某地,朱某等人掃墓祭拜時燃放鞭炮,隨后引發山火,過火有林地面積816畝,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62421元。即便是今年冬至祭祀,很多公墓也是火苗不斷、煙霧繚繞。

......

有關那些祭掃時發生的怪現狀不勝枚舉,沒錯,即便是在2020年了,真就還有人做著公元1020年的陋習。

即便是拋開祭掃時候的怪現狀,正常的祭掃行為,也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產生各種垃圾、交通擁堵等。

不止于此還有更令人頭皮發麻的案例,11月26日河北省黃驊市李清山反映,其兄弟媳婦康菲菲的墳墓,近期被其娘家人盜挖,康菲菲的尸骨以8萬元的價格賣給別人配了隱婚。

廣西財經學院震撼的學生舞蹈作品《殙》火爆全網,引發網友憤慨和熱議,也說明,“配陰婚”這種糟粕產物對婚姻以及親情的理解已經不適用于現代文明社會。

云祭掃:互聯網+殯葬,一種新的社會現象

因為今年的新冠疫情,祭拜掃墓有了很多創新形式,第一,很多地區需要手機預約掃墓,未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有點不開心了;第二個創新,使用智能手機線上掃墓祭祀,正在被更多人接受和認可,成為一個新的社會現象。

早在今年清明節,福壽園國際集團“福壽云”平臺就宣布在全國30余座城市的公墓單位及殯儀機構推出云祭掃、云共祭服務,一周時間,各頁面匯總訪問量87123次,微信授權數17179次,一周內有數萬人次使用了云祭掃服務。

冬至日,“福壽云”平臺近一步推出“云祭掃”、“云祈福”等服務,除此之外還有"云訃告”"云相冊”"云直播”等11項產品服務,覆蓋全國38個城市,已經累計服務逾百萬用戶。

在“福壽云”公眾號的云祭掃頁面可以看到,用戶只需要輸入逝者名字或者墓位編號,就可以直接進行云祭掃,不僅有現場照片,還可以鎖定到逝者相冊。。有“代我祭掃”和“網上紀念”兩種形式,“代我祭掃”可以付費讓平臺代獻鮮花等,網上紀念則可以直接在逝者頁面留言或者表情圖片等。

中國老齡化加速和萬億的殯葬市場

為了談清楚“云祭掃”這個話題,我查詢了一些數據:

2019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4億,占總人口的18.1%。“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人。甚至于關于老齡化的數據無需多言,青年、中年人看一看自己將要撫養的2-6位老年人,就一目了然了。老齡化背景下,從2011年—2019年,中國的死亡人口從960萬上升到998萬人,而且這個數據還在迅速攀升中。

每年近千萬的死亡人口,對應的就是中國殯葬市場。據中國殯葬業協會預測2020年我國殯葬業消費將達到6000億,到2023會達到萬億,而祭掃所屬的“殯葬服務”占了17%左右。

科技互聯網+殯葬行業的長遠意義

其實,福壽云在科技互聯網+殯葬行業,已經開發出11個產品或者服務,除了云祭掃之外,還有云訃告、云相冊、云直播、福壽云SAAS平臺、骨灰臨時寄存管理系統、智慧陵園業務管理系統等11項線上化產品與服務。在今年清明疫情期間通過上述產品,推出了代客祭掃、線上人文紀念、大型公祭活動等服務。

在今年冬至期間,福壽云還推出了云祈福、家族文化等服務。比如云祈福,就是冬至期間用戶可以通過線上請一盞長明燈,在12月16日-12月23日供奉上海寧國禪寺,以此寄托用戶對先人的思念和幸福安康的愿望。

家族文化主要是福壽云推出的一個撰寫家書、修家譜,記錄和傳承家族文化的服務。

福壽云做的不止是云祭掃這么簡單,而是打造了完整的科技+殯葬服務生態。在這個生態內,不僅為傳統殯葬產業升級注入活力,更實現了用科技關愛生命的人文價值觀。

而且在疫情的大背景下,云祭掃的意義就顯得尤為突出。從餐飲、出行等,科技互聯網之于我們的生活,早已不再是錦上添花,或者雪中送炭,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的生活在互聯網上,那么我們在互聯網上表達情感、寄托哀思、緬懷先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我看來,融合了科技互聯網的殯葬行業,不僅僅是改變了用戶的行為習慣這么簡單,人們思念先人,本身就是腦海中的事情,而長途奔波、鞭炮喧囂、火光沖天、貢品琳瑯滿目...這些都是寄托思念之情的外在形式。一旦省去了這些外在形式,人們就更有機會把自身精力專注在內心世界的感情本身,從更深層的維度理解“孝、愛”這些情感。

如此一來,會進入一個正循環,追憶先人,珍惜眼前的親人朋友,孝順關愛,就是多一點陪伴、多通個電話這么簡單,盡力避免“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樣的人生遺憾。從而,借助互聯網+殯葬,讓人們日常生活有更真切的情感和美好的憧憬。

文/趙宏民 科技互聯網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