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熟女精品熟女A片视频小说,日本av网,小鲜肉男男GAY做受XXX网站

如果arm不給華為公版架構

傅智翔2年前16瀏覽0評論

如果arm不給華為公版架構?

這個問題可能性并不高,因為即使高通,芯片也不是完全靠自己的。對于手機處理器來說,大家不用過多關注核數與主頻,應該把目光多投向架構與工藝。

判斷工藝優劣還是非常容易的,基本就是納米數越小代表越先進,采用FinFET晶體管比傳統2D晶體管更好。但要判斷架構優劣就比較難了,因為有公版和自主架構之分,公版架構了解清楚了命名規則大概就能知曉一二,自主架構由于廠商不同,想從命名上判斷就非常困難。這些障礙最終阻礙了我們對于一顆SoC優劣的認識,到底是自主架構強還是公版架構好?不同自主架構間性能孰強孰弱?

對于這些疑問,我們先從指令集聊起。

精簡指令集與復雜指令集的博弈

CPU內部用來指導運算和優化的硬程序我們稱之為“指令集”,它是CPU能夠直接識別的最底層指令,分為復雜指令集和精簡指令集兩種。復雜指令集是通過設置一些功能復雜的指令,把一些原來由軟件實現的、常用的功能改用硬件的指令系統實現,以此來提高計算機的執行速度,英特爾著名的X86架構就是典型的復雜指令集產物。在計算機剛誕生,部件昂貴、主頻低、運行速度慢的年代,這能極大提升處理效率,但隨著復雜指令集的日趨龐雜,這種結構越來越龐大,通用性、運行速度開始變差,于是另一種思路驅動的精簡指令集就誕生了。

精簡指令集的思路是通過簡化計算機指令功能,使指令的平均執行周期減少,把較復雜的功能用一段子程序來實現,從而提高計算機的工作主頻,同時大量使用通用寄存器來提高子程序執行的速度,ARM公司ARM架構和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公司的MIPS架構都屬于這一體系。

目前流行的移動處理器中,幾乎全部采用的都是ARM架構,這種精簡指令集架構帶來了四大優勢:一是體積小、功耗低、成本低、性能強;二是大量使用寄存器且大多數數據操作都在寄存器中完成,指令執行速度更快;三是尋址方式靈活簡單,執行效率高;四是指令長度固定,可通過多流水線方式提高處理效率。

ARM架構也分ARMv6、ARMv7、ARMv8等多代。基于ARMv6指令集設計出來的內核是ARM11,它被廣泛用于早年的智能機上,尤其在諾基亞的塞班系統手機中特別常見。ARMv7則是新智能機時代使用最多的架構,我們熟知的Cortex-A7/A8/A9/A15內核都是這一架構的產物。ARMv8指令集發布于2011年11月,它在ARM歷史上第一次支持了64位指令集,構成了蘋果2013年能首發64位處理器A7的核心基礎。

而如今我們常見的手機自主/非自主處理器架構都基于arm指令集(除了少數的Intel核心手機為X86指令集)。

手機處理器為何會有公版/自主之分

雖然憑借ARMvX架構在移動領域奠定了一統的地位,但這家來自英倫三島的公司并沒有學著英特爾一樣什么都親力親為,而是對外開放授權,讓廠商根據自己的需要設計生產最終產品。

作為授權,ARM將其分為兩種,主流的是授權ARM設計好的IP內核,比如Cortex-A53/A72,廠商拿到此類授權后,只需根據需要選擇核心數、總線互聯、緩存就基本完成CPU部分的設計。所以我們把這種直接使用ARM設計好的內核方案叫做公版架構,聯發科、三星、海思的芯片就屬此類。

另一種方案則是授權ARM架構,比如ARMv7/ARMv8,廠商獲得這些指令集架構后,還得自行設計內核,之后再完成整個CPU部分的搭建。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主架構,蘋果、高通的大部分芯片就是這種方案的產物。

第一種公版方案最大的好處是省時省力,節約成本。芯片廠商只需要跟著ARM的節奏走,就必然不會被落下,既能保障性能,又能以最快時間完成成品上市,同時還方便了稍懂手機的人判斷芯片的強弱和定位。壞處一是喪失差異化,不能形成獨家賣點;二是必須時刻緊跟ARM腳步,一旦落后就輕易被外界感知,瞬間打成低端淘汰的形象。

第二種自主方案好處是靈活多變,廠商可以設計出比公版IP更好的單核性能和更低功耗,同時在總線互聯上也擁有很高的自由度,發揮空間極大。但這種方案必須建立在芯片廠商燒得起錢、請得起人的前提下,花費很長時間才可能有超越公版的成果。

本質上,采用哪種方案只是芯片廠商基于自身實力、財力、時間成本和最終產品需要作出的不同決策。有的廠商可能一直采用公版架構,但相關儲備成熟后,它又可能轉向自主研發,比如三星。而有的廠商,雖然一直鐘愛自主架構,但在節奏被打亂時或者更看重成本的中低端芯片上,它又會回到公版架構,比如高通。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沒必要把精力花在分辨架構的公版與自主,只要關注實際性能表現即可。

實際性能不能一錘定音

僅僅看架構就能代表實際的性能嗎?其實并不是這樣的。

1、公版

實際性能上,公版架構之間比較非常方便,大概可以歸結為A72>A57>A15>A17>A9>A53>A35>A8>A7>A5,其中除了A15和A17內核為32位(A17在A12的基礎上進行優化,性能接近A15,但功耗更低)外,其余內核命名一位的為32位的ARMv7指令集、兩位為64位的ARMv8指令集。

2、蘋果

但加入自主架構后,對比就變得復雜起來,我們首先說蘋果的自主架構。蘋果從A6處理器開始,就開了自主研發內核的先列,先是推出了基于ARMv7設計的Swift架構,它性能介于公版的A9與A15之間,比同期高通的Krait 300強。

到了A7蘋果更是展現了空前強大的設計能力,僅僅一年時間就設計出了領先對手一年的基于64位ARMv8架構的Cyclone內核,整顆A7芯片集成了超過10億個晶體管,僅僅雙核的配置性能就等同于四核的A15處理器。再到iPhone 6配備的A8芯片時,改進的Typhoon架構提升了處理器25%的性能,單核性能超過A57,多核性能也只稍微落后于八核心A57+A53的Exynos 7420和驍龍810。

至于最新的A9芯片,采用了第三代64位架構的Twister內核,CPU性能比A8又提升了70%,單核性能提前領先于采用最新A72架構的麒麟950,至今仍是商用芯片中的最強的單核內核。

3、高通

另一個熱衷研發自主架構的是高通。早在驍龍S1的年代,高通就在QSD8250采用了基于ARMv7架構的Scorpion內核,相較同期流行的A8/A9公版內核,Scorpion增加了部分亂序執行能力,支持異步對稱多處理,在高主頻、低功耗和加強浮點運算方面有突出的優勢,具體性能略弱于A9。這套架構一直沿用了驍龍S1、S2、S3三代處理器,后期已經顯得有些老舊乏力,于是高通又推出了Krait內核。

Krait內核按時間先后分為Krait 200、Krait 300、Krait 400、Krait 450四代,都是基于ARMv7架構。第一代Krait用于驍龍S4處理器,它一個時鐘周期可以執行三次fetch與decode操作,后端執行單元更是從Scorpion的三個增加到了七個,流水線從10級增加到了11級,實際性能略弱于15級流水線的A15。第二代Krait 300內核改進了分支預測模塊、添加亂序執行引擎,帶來了更好的浮點計算能力,用于第一代驍龍600上,性能接近A15,但功耗更低。

第三代的Krait 400采用28nm HPM工藝制造,改進了內存控制器、延遲更小,還采用了頻率更高的二級緩存,性能強于A15,我們熟知的驍龍800/801采用的就是這一內核。最后一代的Krait 450用于并不常見的驍龍805上,變化主要是把主頻提到了夸張的2.5GHz。

Krait 450之后,高通新一代的驍龍810因為競爭原因轉向了公版A57內核,表現比較平穩。在即將上市的驍龍820中,高通終于推出了研發已久的Kryo內核,它是高通首個自主研發的64位內核,單線程性能比最新公版內核A72還強。

4、其他

另外,三星、英偉達也多少涉足了自主研發內核的行列。

三星的獵戶座芯片一直采用的都是公版Cortex內核,去年還憑借14nm工藝的Exynos 7420出足了風頭。然而對一直注重研發的三星而言,肯定是不甘心只看著別人玩自主架構風生水起的,所以配備在即將亮相的三星S7上的Exynos 8890,就采用了基于ARMv8架構自研的Mongoose內核取代了A57,性能同樣強于A72,和高通的Kryo不相上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動物界,Mongoose指代的貓鼬正是高通此前Krait(金環蛇)的天敵。

除了高通外,英偉達也在此前Tegra K1芯片的一個版本上用過自研的64位Denver內核,但由于上市較晚、功耗和缺少基帶等原因,市面上幾乎沒有采用的機型。后來推出的Tegra X1又重新回到了公版A57+A53的大小核設計。

總結

經過上面的敘述和回顧,我們基本可以總結出這樣的規律,自主架構通常比同期公版架構性能更強一些,但要說明的是,這種性能強指的是單核性能,而多核性能方面,八核設計的CPU無疑要強上許多。

雖然自主架構好處良多,但真不是誰都能玩,即便是強如高通也傳出下代驍龍830將放棄自主架構的傳聞,雖然我不太相信它是事實,但也的確從側面反映出自主設計需要投入資源的巨大。

而作為消費者,只要它們銷售的芯片處于同級性能就夠了,實在沒必要去錙銖必較那多幾百的跑分,更沒必要以是否自主研發為由互相攻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