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后來會有人提出獨尊儒術的思想呢?
儒家是一個人群階層,儒學是一種學說,因此精確些說應該是“儒學”。儒學作為歷代統治者最喜聞樂見的治國方略,到如今有追捧者,有怒斥者。
既然是一種學說,就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既然是不斷的發展完善,就會有人不斷的增添新東西進去。不同時代具體情況不同,各個朝代執政者所推行的儒學內容當然也有不同,但是用儒的目的出奇的一致,儒家學說對于掌握權力、穩定社會效果是最好的。
儒學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先秦時期,百家爭鳴,這個時期各國統治者是看不上儒學的。以致于孔夫子周游列國找不到工作。因為當時各諸侯國的主要矛盾是國與國之間的爭斗。儒學這種著重于思想潛移默化的效果,顯然比不上更加直接、明確于制度的法家。結果證明各國君主的眼光準確,貫徹施行商法的秦國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秦朝時因循前法,而到了漢代,因為長期戰爭,民生凋敝,國力萎靡。漢武帝之前將道家學說引入治國理念,精髓是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國家逐漸強盛起來。
獨尊儒術是在漢武帝時期,當時有位儒學大家董仲舒,創造性的引入“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大一統”等全新元素。所有這些,能夠集權于皇帝,能夠強化皇權的合理性、權威性,也能夠控制天下人的思想,實用性很強,深得漢武帝的青睞。
其實此時的儒學,已經并非單純的儒學,而是多種學說的結合體,儒學的倫理道德,法家的強力制度,道家的權術運用,相輔相成,遠非之前的儒學突出思想,疏于實用。
從此之后,儒學、包括從各家學說中萃取出的利于統治的精華部分,被完美的糅合在一起,成了歷代帝王們最愛的政治工具,被尊為治國正統,無往不利。
但凡腦子正常的統治階層們,為了江山能薪火相傳,也是煞費苦心,用的都是千挑萬選不斷升級改造的“大殺器”。儒學發展到封建時代后期,漸漸淪為治國工具,背離了開創者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