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同理心和同情心?
講“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前提,是以善良為出發點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如果你抱著一種“你看你當時對我就只有同情,沒有同理心”的態度,去看待別人曾對你表現出的善意,那請出門右轉不送。因為不論對方表現出的是同情還是同理,我們其實都應以感激的心情回饋對方對我們的關心才是。
我曾向一位朋友提起,我很羨慕他的一種特質,幾乎每個人都愿意與他深談。比如對待同一個我們都知道不會成交的銷售,我的態度生硬,充滿著質疑和挑戰,而對方跟他交談時明顯覺得積極,充滿希望。當我看到很有“身份”的“大牛”啃著干面包開會的時候,我覺得“他好慘”,而朋友卻說“也許他樂在其中”。
直到前不久,我偶然間看到第一條回復提到的那個“同理心的力量”的視頻,聯想到我和他對待事物的區別,才似乎找到了那個決定性的問題。
這段視頻告訴我們,同理心的四個主要特征:
√ 接受觀點
√ 不加評論
√ 看出他人的情緒
√ 嘗試與之交流
度娘是這樣定義“同理心”的: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與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我們老生常談“換位思考”,也討論為什么有人可以很受歡迎。我想,無非是別人與他們在一起時感覺愉快。這可以看成是一種將心比心,體諒別人心情的善良。在別人遇到困難或者心情低落的時候,讓對方紓解心結,感到溫暖,這種技能除了天賜,也許也可以修煉get。
曾不止一次對朋友說過“至少你還……”的句式,本以為是安慰,殊不知一次敞開心扉的機會,卻讓受傷的人沒有了交流的欲望。后來我有意識的不讓自己扮演那個讓人把話噎回去的角色,嘗試著多保持好奇心,對細節提問。
但這種方式好像并沒有非常好的將我們“連結”起來,反而讓我覺得交流的太理性,擔心會不會壓抑了真情流露的部分。再后來,我發現“同理心”可以拆分成兩部分看:“同理”和“心”。之前那種用“同理”的技巧還不夠,因為說到底,人和人之間,要用“心”。
在我漸漸避免用“至少”開始聊天的時候,有個朋友宣布自己患上抑郁癥。作為朋友,我提醒自己,應該喚醒自己內心類似的記憶,走到黑洞里對他說,“嘿,我知道下面是什么樣子,你并不孤單”。而如果不這么做,我就還是那個對萬事萬物充滿同情,卻對當事人無濟于事的“別人”。
但從自己心里找到共鳴,并不是給予對方“我也是這么走過來的,你也可以”,“只要這樣做,每個人都能XXXX”這種教育式的反饋,因為那等于抹殺了其獨特性的可能。當他感到難過的時候,我們在表達“你的感覺,我知道”的同時,也需要尊重個體差異,畢竟子非魚,誰也不想自己在別人眼中是絕對的“大眾”。
同理心也并不是只有在朋友難過的時候才需要有,當我們贊賞一個人“情商高”,他可能還有這樣的表現:在別人講述其實不怎么好笑的新聞時予以愉快的回應,在別人表達觀點時面露微笑積極認可不打斷對方,在別人接受表彰時真心的祝賀,在別人分享或者邀請時配合或予以支持。“別人”很享受與他的相處,因為他在那一刻理解對方的期望,并讓對方感到共鳴。
進而讓人想到一個有趣的例子。不少學者認為,狗能從人類的神態中讀出情緒,從而以適應人心情的狀態與人相處。例如當主人感到沮喪,他的寵物犬通常都會默默的在他身邊陪伴。如果久別歸家,狗狗會用一切他能表達的方式熱烈表達它對主人的思念,毫不吝嗇。它不懂什么是同理心,但是主人會覺得,自己的感覺,它知道,因此并不孤單。這就是治愈系汪星人比我們中的大多數做的更優秀的地方。
從前有個人患上精神病,總喜歡撐著一把傘蹲在路邊,唯一會說的一句話是:“我是蘑菇,我是蘑菇。”路人有時繞道而行,有時施舍一點硬幣,有時嘲笑他瘋癲,有時悲憫的請上帝寬恕這個可憐的人。有一天,醫生也撐了一把傘,蹲在他身邊。他轉過頭疑惑的看著醫生,開口問他“你是誰?”醫生笑著對他說:“我也是一朵蘑菇。”
走近他,接受他的觀點,理解他的行為,讓他感到并不孤單。就像最初視頻里說的,往往能夠讓情況好轉的,不是“回應”,而是“連結”。
如果這個回答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右上角點擊【關注】,【泛心理課堂】專注為您分享心理、情感、教育等相關內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