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指的是什么?
電控自動離合器,簡稱 ACS(Automatic Clutch System)是將離合器通過機械、電子、液壓等方式實現自動控制。電控自動離合器具有結構簡單、生產及使用成本低廉、操作簡便并且保持了手動檔車型的駕駛樂趣、舒適性適中、故障率低、維修簡便、自動離合車型相對比手動檔車型油耗低等優點,非常適合于中國自主品牌汽車。
發展歷史
AMT的研發始于20世紀60年代,伊頓、戴姆勒誘馳和斯堪尼亞等是研發AMT變速器的先驅。AMT在國外的發展可分為半自動化、全自動化和智能化三個階段:
半自動AMT (SMAT)在車輛起步時,駕駛員仍需踩下離合器踏板,完成起步操作,只能實現車輛行駛時選、換擋操縱的自動化。該類典型的變速器有瑞典斯堪尼亞公司(Scania)的CAG系統(1986)德國戴姆勒奔馳(Daimler Benz)的EPS系統(1990)。
全自動AMT階段的標志為1984年五十鈴和富士公司聯合研制的NAVI-5 (New
Advanced Vehicle with Intelligence 5 speeds)電控機械式自動變速器。該款變速器使用在飛鳥(ASKA)轎車上,受到當時購車人群的青睞。這一階段的發展,攻克了AMT換擋時同步困難的問題,從而使AMT走上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智能化AMT技術源于車輛起步和自動換擋時都受到路況、車況、駕駛員意圖和操作習慣等因素影響,一般的控制策略容易造成車輛起步震抖、離合器磨損過快、爬
坡或轉彎時意外換擋等不良現象。這類產品的代表為德國寶馬公司在1992年基于自適應控制方法研發,并在尼桑轎車上裝車成功的E4N71B型五擋自動變速器。隨著汽車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對汽車動力性和乘車舒適性要求的不斷提高,模糊推理、動態滑模以及神經網絡等智能控制思想逐步運用到AMT的控制中。
我國對AMT技術的研究開展較晚,始于20世紀80年代,并且跨越了SAMT階段,直接開展對全自動AMT的研制。起初對AMT的研究僅在部分高校展開,如吉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其后一汽集團、上汽集團、南昌江鈴汽車有限公司等單位也陸續參與。其中的佼佼者為吉林大學的葛安林教授,除了理論研究上的突出貢獻,他帶領團隊開發的桑塔納2000型電控機械式自動變速器于1998年通過了國家級的樣機鑒定。[1]
原理
電控自動離合器由電動機、離合器操縱機構、電控單元、電動機驅動器、傳感器、線束、顯示單元等部件組成。電控單元依據采集的節氣門位置、發動機轉速、車速、制動燈開關、點火開關、換檔力、變速器檔位、操縱機構行程等傳感器數據進行計算分析,指令離合器操縱機構驅動離合器分離、結合,替代、駕駛員對離合器進行操作。電控自動離合器操作簡便,駕車時收起加速踏板即可換檔。電控自動離合器會保證汽車起步平穩、換檔順暢、制動離合、誤操作峰鳴報警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