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哪個更加有用?
當掌握了前面所有的投資知識是不是就可以一帆風順,事情遠非這么簡單,成功的關鍵不僅僅在于卓越的智能與豐富的知識,以及操作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要有執行既定原則的毅力。執行操作同樣是十分艱難的,執行操作比獲取知識更為艱難。即使深深地明白其中的利害,也不見得能夠堅決執行,為最大程度避免心理上的干擾,最好的方法是提前設好進出的條件。當符合條件時即毫不猶豫地進出。事情發展的程度都是可以提前預期的,在一定范圍中波動。所以應該在買進前就應該做好各種淮備,在何種情況下應該做出什么樣的決定,而不是在投資之后再隨著行情的變化再制定計劃。股票的波動就是資金的波動,所以或多或少會隨著行情的波動產生一些主觀想法,很難不受情緒干擾。很多時候股價的波動之快,往往在意料之外。而有時就是這一念之差,往往會產生嚴重的后果。所以在真正投資之前做好淮備,而不能在投資之后倉促決定,這樣就能夠避免最大限度地受到干擾。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決于個人的智商與所具備的知識,而在于是否愿意堅持和能夠堅持原則。必須時刻牢記,遵循交易原則意味著長久的成功,違背交易原則意味著最終的失敗。
就好比現在的股市一樣,如果你只是鉆研那些所謂的技術分析,總是喜歡短線頻繁的交易,那么你的技術分析就會被機構和主力所利用!因為短線的技術指針和圖形都是可以被資金所操控的,再加上短期的消息面又具有太多不確定性,所以影響到投資者可能出現追漲殺跌的局面!這也就是為什么大部分的投資者會買了跌,賣了漲的原因!
關于股市技術分析,有個經典的笑話:
今天我在肯德基吃飯,一邊上網看股票,遇一個乞丐乞討。我給他一塊錢后繼續看股票,乞丐拿錢后沒走也在旁看著。過了一會,乞丐悄悄說:“長期均線金叉,KDJ數值見底,這股就要漲了”。我很是驚詫,問:“這個你也懂?”乞丐說:“就是因為懂這個,所以我才有了今天!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實際上確是很有道理的。
股市中技術派在散戶中通常擁有較多的話語權,主力正利用這一點實施誘多計劃。碰到技術派公認的壓力位時,主力做出輕松越過的姿態,同時樂意制造“主升浪”、“三浪三”、“上升通道”、“連續小陽漫步”等各種好看的形態和技術指標,甚至做出MACD金叉等引誘散戶進場;個股在高位運行時,將RSI/KDJ鈍化再鈍化,麻痹持股和買入者,在所有人都一直看好的情形下,順利出貨了結。
反正,你是技術派的投資者,莊家就“畫”出漂亮的圖形給你看,然后忽悠你,做一次上當一次,最后讓你得出“技術無用!”
其實,技術分析不是沒用,總有需要它的時候,剛發明時特別管用,只是 用的人多了就變成不太管用了。不過,單純使用肯定效果不理想,需要配合其它手段來分析判斷。
真正善于投資的人,善于分析調整末期和上漲初期:在別人搶買時很容易買進了,在別人搶買時很容易賣出了。
順勢而為就是指大盤長期均線的走勢呈現出多頭的苗頭,大趨勢向上運行,這樣的行情下擇機而入,只要不是垃圾股,賺錢還是大概率的。但大部分股民在股市中往往把這個理念拋在腦后,總覺得自己選的個股趨勢不錯,就果斷買入。接下來的日子就是苦苦等待解套,短則等待幾個月,長則等待幾年、十幾年。
我炒股20多年來最喜歡用的技術就是看K線了。曾經看過很多張的K線走勢圖,但是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從K線圖中是看不出第二天是漲還是跌的。
世上永遠沒有那種技術能夠知道第二天是漲還是跌的。永遠也沒有。K線做不到,均線、布林線、過橋米線……都做不到。
所以奉勸這些新手們,不要把心思用到這些無謂的事情上來。沒有什么K線組合意味著后市一定什么怎么樣或一定不會怎么樣。世上不變的只有“變化”。K線只是一個簡單數據統計工具,就如一把寶劍,它沒有智能殺人的絕活。棍子要想成為神器,最需要的是你的頭腦賦予它神奇。
我在K線的應用中是把K線放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中去的。我的交易技巧有具體的闡述。只有人們的心理環境和投資環境才能使K線具有分析未來的真正意義。即便是這樣,我的分析K線技術也只能分析近幾天的整體走勢,也無法分析具體明天的行情是漲還是跌。因為具體某一天的走勢受市場消息、大資金控制等因素的左右影響下走勢復雜多變的,所以它的未來走勢是很難預測的。
眾多的人都使用這種用法,技術分析就是低效的,甚至說是沒用的。為什么?因為技術分析根本無法預測未來。仔細研究過技術指標的人就知道,所有的技術指標都是根據已有的K線數據算出來的。是K線走勢先變化,技術指標再變化。它的滯后性是天生的。它根本就沒有辦法預測行情。
技術形態就更是如此了,我們主觀的,在K線走勢上尋找一些位置畫圖,就能夠預測未來走勢?那根本就不現實。如果靠這個都能賺大錢,那就很多人成為富翁了!
把精力放到研究某一段時間的走勢和公司的發展前景才是最有意義的。
說起國內的價值投資實踐者,不得不先談談一個名人李劍。盡管他沒有什么長篇大著問世,但他的三篇文章可以抵得上一部介紹巴菲特的專著,因為,他的演講、文章非常淺顯易懂且具操作性,看了很受啟發。
我接觸到的李劍的第一個演講題目是:《如何在中國做價值投資》,這是他2005年在深圳市民投資論壇中所作的主題演講,當時上證綜指在1000點上下。李劍通過自己的投資實踐,總結出做股票的三不主義:不看大盤、不相信技術分析、不做預測。
他用十二個字概括巴菲特的投資法:好股好價,長期持有,適當分散。(呵呵,除了適當分散外,與我總結的差不多,我總結為:好股好價、集中投資、長期持有)。
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中,他又提出,投資要大氣,選股要嚴格,買股要擇時,持股要耐心,并將之概括為“嚴格選、擇買、不要賣”的九字“真言”。他反復告誡投資者,不要做波段,不要用所謂的技術分析,嚴格選取好股票,持續買入,長期持有。
具體應該怎么來選擇優秀的上市公司?是不是要多看財務報表?李劍說,閱讀財務報表只是價值投資的一個基礎方面,這與專看K線圖和聽小道消息確實不一樣,但這還不算是價值投資,更不等于是學巴菲特。
調查和思考企業的重大問題,比如持續競爭優勢問題,盈利模式問題,自主定價權問題,未來利潤增長點問題,行業特點問題,管理層問題,市場價格和內在價值的差異問題等等,才是價值投資的首要步驟和關鍵內容。這些問題財務報表上沒有,或者說不直接反映。閱讀財務報表含在調查里面。要通過閱讀財務報表去思考企業的重大問題。“我思故我賺”,思考的重要性就在這里。因為要選擇極為優秀的公司,光閱讀財務報表是遠遠不夠的。好的投資者應該是董事長,而不是會計。
真正的價值分析人士傾向于問題的簡單化,即,投資是平常普通的事,不需要多少高深的學問和復雜的技術,堅持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后,其他的一切靠時間和心態去獲取穩定的利潤,講究的是一個確定性,幾乎人人都可以復制。
中國的基金管理人當然也以價值做為招牌,因為一旦資金達到一定數量,是沒辦法靠所謂的技術去操作的,但由于種種原因,比如排名壓力,各人的能力心態等等因素,真正能堅持價值投資的人也不多。
要從大處著手,首先考慮公司有沒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這個“獨一無二”極其重要,你會一下子就把優勢公司和一般公司篩選出來。李劍有個習慣,如果用半個小時都找不出一只股票的哪怕是一個“獨一無二”來,他就要放棄,盡管它可能看起來股價較低。如果有人問某只股票怎么樣,我們應該反問:“它有什么獨一無二的優勢?”
那么什么又是獨一無二的優勢呢?這又包括壟斷優勢,最好是獨家壟斷;資源優勢,最好是具有獨占性質的資源優勢;品牌優勢,最好要強大到行業第一;能力技術優勢即核心競爭力;政策優勢,如專利保護、減免稅優惠政策、原產地域保護政策等;行業優勢,有些行業牛股成群,有些行業卻牛股稀少,這是由公司的基本面決定的。
擁有了獨一無二的優勢,還不能構成買入這家公司的充分條件,而僅僅是我們關注的前提。接下來要考慮的是這種優勢能不能形成極強的贏利能力?比如自來水、電力、燃氣、橋梁、高速公路、鐵路等公用事業公司,雖然具有明顯的壟斷優勢,可是價格受管制,沒有自主定價權,能賺大錢的不多。那么,極為優秀的公司平均每年的利潤增長率至少應該是多少呢?好股票應該具有數十倍的成長潛力和前景,平均每年的利潤增長率不能低于20%,當然,能超過30%就更好。國產牛股如茅臺、招行就超過了30%。
有了某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又有極強的贏利能力,是不是夠條件了呢?還是不夠,還要看它的優勢和盈利能力能不能長期保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持續競爭優勢。這一點難度更高,更有技術含量。買股票就是買未來,長壽的企業價值高。一個公司在某一年賺錢不難,難的是一輩子賺錢。尋呼機剛出來的時候風光無限,但沒幾年就不行了。柯達、樂凱等生產膠卷的公司由于數碼相機的出現變得非常被動。這就需要我們的眼光更為長遠,思想更為深刻。這就需要這個公司“萬千寵愛在一身”,也就是多種競爭優勢都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