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還有人把陰陽五行當作科學真理?
真理是哲學范疇,按唯物辯證法,它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所謂絕對性,是指真理在一定條件范圍內,其揭示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并且可以反復驗證的。比如,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所謂相對性,是指真理的運用是有條件的,而且人們對真理的認識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比如,在空間范圍內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未必平行,它們有可能有投影夾角。
而科學,則是對某一領域的規律的系統總結。因而科學在某種程度上通常被作為真理的代稱,但實際上具體的科學成果則未必是真理。因為任何一門學科的規律,都有不斷認識的過程,有些規律是真理,而有些規律則只是真理的表面現象,還需要加以歸納、總結、細化、甄別。
綜上,真理是至高無上的,而科學只是其表現形式,但科學與真理并用時,其實是指某一領域的真理。理清了這點兒,我們再來剖析“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學說,實則包涵“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兩個階段,當然后者是前者的發展。個人認為,“陰陽”觀念萌生于中華文明的前夜,在戰國時期由一批陰陽學家加以系統歸納,而成為一種哲學學說。它實際上揭示了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即:“太極分兩儀”,其相生相克、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因而“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學說是中華文明最基本的哲學思想之一,它體現在文學、歷史、政治、軍事、天文歷法、地理區劃、醫術占卜等各種文化典籍中,成為早期中華文明的思想寶庫之一。
但“五行學說”則是機械唯物論,具有形而上學的先天缺陷,是受制于科學技術水平、認識能力的階段性產物。秦統六國之前,應該已有“五行學說”的雛形,比如秦始皇以秦為“水德”自居,尚黑。但“五行學說”正式成型,則應是宋明程朱理學泛濫之時的事情。該學說把世界概括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有陰陽之性,且相生相克、相互轉化,因而研究事物五行之性,即可推測事物的發展規律。說老實話,這就有點不靠譜了,比話手機,是屬金還是屬火呢?
事實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對于宇宙和宏觀世界,對于生命和微觀世界,對于人類社會和各個領域的運動變化及其規律,我們都有了清晰的理解和把握,這正是各種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對于“五行學說”絕對不會視之為科學真理。否則,我們就缺乏科學精神,缺乏對真理的執著,還用周易、八字等算命術指導我們的生產、生活,就滑稽可笑了。再說天干十、地支十二,純屬不定符號,如方程中X、y、Z,盡管有陰陽五行之論,但運用中實則偷換概念、顛倒時空。
但是,我們祖先把寶貴的經驗、體驗訴諸文字,自然是千年百代實踐的結晶,自然是為后人留下了物質精神遺產。這也給我們帶來麻煩和苦惱,需要大量的去偽存真、批判性地揚棄工作。詆毀、拋棄是錯誤的,比如中醫,五行之性、經絡之說雖不靠譜,但你不可能對數千年行之有效的方劑、療法視而不見;比如風水,鬼神之說漂渺,但你不可能對建筑規律、天人合一觀念熟視無睹。
所以,別說“改革開放四十年了”,就算人類能登上金星了,也能下到大海溝開礦了,還是有人會談“陰陽”;還是有人會談“五行”。何況人們既需要科學真理來武裝自己,也需要文化藝術、宗教迷信去麻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