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儒家所提倡的內省?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孔子:完蛋了,我沒有見到為自己的過錯而真正地內心自責的人。
儒家一直在強調個人修養,并且認為提高個人修養的基本方法就是:內省。所以才將“吾日三省吾身“編入了論語。這一章其實只是從反面來強調內省。
自省是儒家所倡導的十分重要的修養方法,它指人的自我反省、自我省察。這種修養方法要求人們經常反省自己的意識和行為,辨察、剖析其中的善惡是非,開展自我批評并進行自我修正,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和學識水平。自省思想貫穿了儒家學派的整個歷史。孔子表述過“內自省”的思想。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修養方法,影響十分深遠。孟子則提出了“自反”、“反求諸己”的思想。《易傳》把自省、修養稱為“修省”。后來的思想家又發展了這一思想,提出了”責己”說,這相當于現代人講的自我批評。宋、明以后的思想家則用“省察”一詞來表達自省思想。儒家的自省思想不僅是源遠流長的,而且是非常深刻的。這種嚴于律己的精神,時至今日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是我們應該繼承發揚的。
一
“圣人”和“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形象,在儒家思想當中,理想的人格形象就是“圣賢”之人,即具備了“仁”、“義”、“禮”、“智”、“信”等美德的“圣人”、“君子”。儒家認為,善于自省和自律是“圣人”和“君子”的美德之一。比如《論語》中記載:“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孔子認為,“君子”是無所畏懼的,因為“君子”的言行是無愧于良心和德性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看見賢人,應該學習他的美德,并努力趕上去;看見不賢的人,則應以其缺點為鑒,并自我檢查,有沒有類似的毛病。這是孔子對弟子們的教誨和規勸,同時也反映出孔子自身的美德。韓愈認為:“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韓愈通過古今的對比,闡述了古之君子的美德。古之君子善于自責,他們要求自己嚴格而全面,對待別人則寬容而簡約,即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們自省的標準很高,也就無暇去責人;而現在有些人則恰恰相反,對別人過于苛刻,對自己則要求甚少,這樣,自己喪失了上進的動力,別人也失去了“為善”的信心。元代的許衡說:“責得人深者必自恕,責得己深者必薄責于人,蓋亦不暇責人也。自責以至于圣賢地面,何暇有工夫責人。”善于自省、自責的行為是美德,不善于自省、自責,慣于責怪別人則是不好的品行;善于自省、自責的人可以成全別人的仁善之舉,相反,不善于自省、自責的人則會發展自己的不良習氣。“責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責人者適以長己之惡。”明代的湛若水認為,君子的全部內涵,只不過是反省、“反己”而己,他說:“君子之學,反己而已。反己,則見其不能不愧于天,故不怨;見其不能不怍于人,故不尤。”由此看來,善于還是不善于自省,成為區分“圣人”、“君子”與“小人”的一道分水嶺。
二
儒家認為,自省的內容是十分豐富、又是十分具體的,大致有如下一些方面:仁、義、禮、智、信、忠、恕、善和學識。如果對其進行概括,可以分為德性和學識兩方面。在辨察自己是否有違背德性和學識的言行時,應以“圣賢所言”為依據和標準。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善于自省,每天多次自我反問: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竭盡心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心實意呢,老師傳授的學問,是不是復習了呢,曾子認為,自省的主要內容是“忠”、“信”、“習”。
孟子認為,“君子”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就在于居心不同。“君子”居心在仁,居心在禮。他說,假定這里有個人,他對我橫蠻無理,那“君子”一定會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不然,他怎么會有這種態度呢,反躬自問以后,我不存在非禮非仁的言行,那人仍然如此橫蠻無理,“君子”一定又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反躬自問以后,我也實在是忠心耿耿,那人仍然橫蠻無理,“君子”就會說:“這個人不過是狂人罷了,既然這樣,那同禽獸有什么區別呢,對于禽獸又該責備什么呢,”在這里,孟子認為,反省的內容應是“仁”和“禮”。
孟子又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他認為,反躬自問,自己是忠誠的,便引以為最大的快樂。不懈地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做去,達到仁德的途徑沒有比這更近便的了。孟子認為,反省的內容還應有“忠”和“恕”。
荀子曰:“見善,修然必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葘然必以自惡也。”荀子則認為,自省、修身應以善為主。
張載認為,在自省和自律時,既要注重品德的修養,又要注意學識上的追求,品德和學識均應成為自省的重要內容。他說:“今且只將尊德性而道問學為心,日自求于問學有所背否,于德性有所懈否。”
自省是一種分析判斷是非的方法,這種分析判斷需要一定的標準。儒家認為,在進行自省時,“圣賢所言”是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依據。一切言論應以“圣人”之言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圣人”所言是者便為是,“圣人”所言非者便為非;同樣,一切行為也應以“圣人”之言為依據,“圣人”所提倡的便可以去做,“圣人”所反對的則堅決不能去做。總而言之,時時處處都要牢記“圣人”之言,一切以“圣人”之是非為是非。薛瑄說:“讀書至圣賢言不善處,則必自省曰:吾得無有此不善乎,有不善,則速改之,毋使一毫與圣賢所言之不善有相似焉。至圣賢言善處,則必自省曰:吾得無未有此善乎,于善則速為之,必使事事與圣賢所言之善相同焉。”
三
自省是人達到“圣人”和“君子”道德、學識境界的一種手段。這種手段是一種涵養手段,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
儒家認為,自省是“修身之本”,是“中興之本”。儒家講求“內圣外王”,其思想內涵之一,是指自身的修養(“內圣”)是“外王”的前提,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自身修養,才能完成治理國家的任務。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當中,修身被看作是頭等大事。而修身之本則是“自反”,即自省。比如:“自反者,修身之本也。本得,則用無不利。”“以反求諸己為要法,以言人不善為至戒。”自省是修身的根本,修身的問題解決了,其它的具體問題都好解決了。劉宗周的觀點更為明確,他認為,自省、慎獨是修身的唯一途徑,除此之外,別無他途。他說:“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曾國藩也說:“動心忍性,斯大任之基;側身修行,乃中興之本。自古成大興者,未有不自困心橫慮,覺悟知非而來者也。……有二語焉,曰:‘無好快意之事,常存省過之心’”。曾國藩認為,自古以來成大事者,未有不重自省、自律者,這已成為儒家的基本觀念之一。
自省是一種“工夫”,且是一種“平日著工夫”。“閑居無事,且試自思之。其行事有于所當是而非,當非而是,當好而惡,當惡而好,自察而知之,亦是工夫。”朱熹認為,要時時“自去檢點”,小說中有關于趙公以黑白豆來記載善惡念頭的故事。這是古人一種“自我檢點”、“自我修行”的“工夫”。我們若能象趙公這樣“一日間試看此幾個時在內,幾個時在外”,則自己“仁”、“義”、“禮”、“智”否,“可見矣”。朱熹認為,自省是一種“平日”的“工夫”,“臨陣磨槍”是無濟于事的。他說:“此事須是平日著工夫,若待他起后方省察,殊不濟事。”
自省是非常嚴謹的事情,是容不得半點疏忽的。從地位上講,自省應和“綱常”處在一個層面上。“德性之學,須要時時刻刻提撕警省,則天理常存,而人欲消熄。茍有一息之間,則人欲長而天理微矣。”但要做到時時自省是非常困難的。孔子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盡管如此,還是應該時時自省,于“一念發動處”便修正錯誤,否則就會釀成“難遏”、”難平”的不良后果。胡宏認為:“情一流則難遏,氣一動則難平。流而后遏,動而后平,是以難也。察而養之于未流,則不至于用遏矣,察而養之于未動,則不至于用平矣。是故察之有素,則雖嬰于物而不惑,養之有素,則雖激于物而不悖。”
自省應是自覺的,而不是表面應付的;應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了過錯就必須誠實地面對它,反省它。但是,反省本身有時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它需要勇氣,它要求自剖隱痛,有時還事關人格與尊嚴。盡管如此,要自覺地把不便說的說出來,把不便寫的寫出來,然后捫心自問:我為什么會這樣,如何更正,惟有如此,人才可以完善自己,才可以提高自己,才可以塑造理想的人格。“見人有片善,早去仿學他,蓋不見其人之可責,惟責己也。”
四
儒家強調自省,意在塑造理想的人格。具體來講,自省的目的在于“使良心常在”,即讓“仁”“義”“禮”“智”“信”等時時“主宰”內心。因為,若心中無此“主宰”,則“私意”就會乘虛而入,而自省可以排斥和克服“私意”。自省的最終目的則是具備“圣賢”之德,達到“圣賢之域”,即成為“圣人“或“君子”。朱熹說:“惟其此心無主宰,故為私意所勝。若常加省察,使良心常在,見破了這私意只是從外面入。縱饒有所發動,只是以主待客,以逸待勞,自家這里亦容他不得。”“反之又反,以至于盡己,直至賢圣之域。”
要塑造理想的人格,要注意去發揚人先天的本性。理想的人格不是無源之水,不是空中樓閣,它的基礎存在于人先天的本性之中。朱熹認為:“要知天之與我者,只如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無辭遜之心,非人也。’今人非無惻隱、羞惡、是非、辭遜發見處,只是不省察了。若于日用間試省察此四端者,分明迸趲出來,就此便操存涵養將去,便是下手處。只為從前不省察了,此端才見,又被物欲汨了。”孟子把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看作是人生而皆有之的本性,它們分別是封建理想人格“仁”、“義”、“禮”、“智”的發端處。人先天的本性如果不去發揚、光大、“充之”,展現為“仁”、“義”、“禮”、“智”,那還不是“君子”,還不具備理想的人格。而要成為“君子”,達到理想的人格,自省是重要的途徑。孟子說:“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此足以看出自省在塑造理想人格中的作用。
要塑造理想的人格,應注意克服人性中的一些弱點。如,不如人時應內省,而不能“怨勝己者”。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自省方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改正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