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機游戲名將編程,怎么看待三國的賈詡這個人?
賈詡
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人。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曹魏開國功臣。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后,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等人失敗后,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
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赤壁之戰前,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成為世子。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拜其為太尉,封魏壽鄉侯。曹丕曾問賈詡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征吳無功而返。
黃初四年(223年),賈詡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謚曰肅侯。《唐會要》尊其為魏晉八君子之首。賈詡精通兵法,著有《鈔孫子兵法》一卷,并為《吳起兵法》校注。
賈詡作為涼州士人中的一員,在董卓、李傕這些武人掌控朝廷之時,他能做的只能是團結在他們周圍,不存在站到對立面,這是不可能的事。漢末的鄉黨情懷是普遍現象,沒有人能獨善其身,現實也不可能讓他游離于涼州集團之外。董卓時期在董卓時期,賈詡只不過是中郎將牛輔下屬的校尉而已,他距離董卓的中間還隔著牛輔,讓他匡正朝綱,這也是不可能的事,董卓信賴的人是蔡邕、王允。
等到董卓身死,并州人王允掌權,涼州人的身份一下子成了原罪,王允的不肯大赦,加上“盡誅涼州人”的謠言,賈詡幫助目光短期的李傕等人找回生存下去的方向。這一點,如果非要用上帝視角的“東漢滅亡”來看,認為賈詡是亂世,這是偏見,是預設“王允是大漢忠臣,匡正朝綱的能臣”的立場去強行誣陷的結果。
史書上的事實是:王允掌控朝政,呂布掌兵,王允的親屬,親信占據三輔要職,大兒子入朝為侍中,這算什么?再看他無視士孫瑞,殺害蔡邕,才掌權幾天,就急不可耐打擊異己,扶植親信,這算哪門子忠臣?
王允是忠臣,這是演義設定,可以的;但在史書上,種種跡象表明:王允無非是個出身光鮮的董卓罷了。
李傕時期接著就是李傕掌政時期,賈詡已經躋身朝廷重臣,他辭讓左馮翊、尚書仆射,也是出于低調避嫌,在此期間,李傕與關東諸侯進行大和解,這一點,已經與董卓掌政時完全不同。
董卓時期,長安朝廷與關東是絕對對立的,董卓死掉后,矛盾的根本問題得到解決,關東諸侯紛紛看準時機,向長安背書表忠心。
這一點,史書上沒有明寫,故事都是分散在某些個人的傳記中,好像關東這幫人各個都是大漢忠臣,向長安納貢是給皇帝看,而不是給李傕看似的。實際想想,獻帝年紀多大?他們怎么可能繞開李傕呢?
例如《武帝紀》寫曹操這段沒明寫,倒是在《鐘繇傳》里明確寫了李傕對曹操的不信任話來,證明曹操的表忠心文章最終是寫給李傕看的。
陳志《鐘繇傳》:是時,漢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亂長安中,與關東斷絕。太祖領兗州牧,始遣使上書。傕、汜等以為“關東欲自立天子,今曹操雖有使命,非其至實”,議留太祖使,拒絕其意。繇說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矯命專制,唯曹兗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將來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報,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李傕、郭汜這幫武人出身卑賤,他們從頭到尾的表現,就絲毫體現不出一點政治智慧出來,比如對于關東諸侯,他們更是除了會打打殺殺用武力解決問題,周忠和賈詡提議用朝廷詔書征調朱儁入朝,朱儁果然不戰而降,這種兵不血刃的計謀,李傕他們是萬萬學不來的。
所以,我認為,在李傕時期,朝廷種種對地方割據勢力的和解行為,都與賈詡脫不了關系,因為我也實在無法從史書中找到同時期能有這種地位和影響力(能夠指點李傕為政)的涼州士人了。
東歸時期獻帝東歸是歷史上一場悲劇,四百余年漢朝的威嚴掃地,同時也是一場精彩絕倫的權謀大戲,因為愿意帶皇帝東歸的人,并非各個都是忠臣(只有極少數人確實是忠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算盤,不論是武將還是文臣。
這一切又都是從李郭之亂開始。李傕開始劫持皇帝時,還拉攏賈詡入伙,賈詡拒絕了,堅持站到皇帝身邊,試圖保衛皇帝的尊嚴。張繡要走時,還拉賈詡走,賈詡拒絕了,他要選擇做個忠臣。
等待張濟趕來長安勸和時,賈詡從中安撫李傕、郭汜各路人馬,促成東歸,他也是有功的。
東歸開始后不久,郭汜第一個退出,隨后楊定被排擠退出,段煨要做忠臣,楊奉卻不讓他做,非要聯合眾人誣陷段煨是個逆賊,好了,事已至此,和段煨同為老鄉的賈詡還能留在東歸隊伍中嗎?善于審時度勢的賈詡已經看出,獻帝無非已經落在了楊奉、董承等人手里,這些人,也不過是些莽夫,根本靠不住!他不可能留在獻帝身邊繼續做忠臣了,楊定已經離隊,段煨被排擠,他這個涼州人在隊伍中就是多余的。
賈詡很靈活的切換陣營,投入到追擊獻帝的李傕隊伍當中,在王師大敗之時,賈詡以一人之力,保住了不少大臣的性命,這是他盡自己所能做的事。
最后,獻帝逃至安邑,太守王邑也是涼州人,獻帝派太仆韓融與李傕和解。東歸暫告一段落。
張繡時期和解之后,李傕郭汜以為獻帝不會報復,這是目光短淺的表現。賈詡也知道李傕、郭汜等人所作所為是亂臣賊子,被朝廷清算是早晚的事,于是他離開李傕,選擇去幫段煨、幫張繡,這兩位同鄉。
張繡在建安初,是曹操的主攻目標,賈詡已經敏銳的看出,歸順許都朝廷(曹操)才是最終目標,所以勸張繡投降,可是,曹操后來的行為激怒了張繡,第一,女人,第二,囂張。
可能賈詡由此認為曹操也不過爾爾,于是他幫張繡再次背叛了曹操,賈詡派人跟曹操說,我們涼州軍準備讓出宛城來,要從你們軍營中通過,另外武器太多,卸下來不方便,請允許我們隨身佩戴。
就這樣的請求,曹操居然沒發現異樣來!
曹操逃出來了,他的命是兒子曹昂讓馬換來的。如果賈詡成功殺了曹操,后世也就沒有《武帝紀》,更沒有《三國志》了。
此后,面對曹操的多次進攻,賈詡的智謀可以說是與曹操平分秋色,例如曹操第三次征討時,應該帶了荀攸去的,依然沒有占到便宜,只能退兵。
后來,曹操的自我反省,改變,又讓賈詡認為曹操將會勝過袁紹,在官渡之時,賈詡再一次勸張繡歸順曹操,這一次決斷,可謂神來之筆。化干戈為玉帛的曹操,不但不計前嫌,還拉著賈詡的手,稱贊他的功勞。
后來,段煨在漢廷養老,張繡成了曹操早期的首席功臣,李傕郭汜被朝廷清算,賈詡繼續保持低調。他早就看出,袁紹之后,曹操不可避免的將走向權臣的頂端,在曹丕曹植的太子之爭上,他又看準時機,在最關鍵的時刻幫曹丕投出最關鍵的一票,以至于曹丕稱帝后,第一個想要報答的人就是賈詡。
這事細思恐極,有點惡趣味。(賈詡間接害死了曹操的嫡長子曹昂。)
后話真要討論漢亡的根源,曹操集團才是主因,再上溯,也是王允(激怒涼州人)、袁紹(反董起兵)等人的鍋,賈詡的所作所為最簡單的目的不過是讓自己活下來。亂世中,活下來才是最關鍵的事,對吧?
大漢亡不亡,歸根結底是權臣們所能決定的事,賈詡哪有能力決定大漢的命運走向?后世所謂抨擊他的言論,無非是開了上帝之眼的,預知歷史進程的結果。
當然,如果非要他去參與了反曹(衣帶詔、耿紀等事),用身死殉國來證明自己對大漢的忠誠,我覺得這是強人所難。華歆、陳群、王朗這些食漢祿的中原士人都不曾做到,我們何必單單苛求賈詡一定要做從一而終,為大漢殉節呢?
賈詡在董卓至李郭掌政時期的事跡,探討涼州集團在“后涼州時代”的得失。
賈詡字文和,涼州武威郡姑臧縣人。以出身來看,絕非大族。
例如,曹丕稱帝后,以賈詡為太尉,孫權聞而笑之。
孫權嘲笑的原因有二,要么是名望不符,要么是地位不符。陳志本傳原文說:(賈詡)少時人莫知。賈詡也自稱:名不素重。均可佐證其家門平凡。
賈詡早年被舉孝廉,后入朝為郎官。至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朝時,賈詡時任太尉(劉虞)掾。九月十二日,董卓任太尉,賈詡自然成為董卓幕僚,加上同為涼州人的優勢,想不提拔都很難。
約在初平元年(190年)關東起兵之時,賈詡被提拔為平津都尉(雒陽八關都尉之一),負責防衛雒陽安全。初平二年(191年)二月,董卓為孫堅所敗,退守長安時,安排大批部將布防三輔,賈詡官拜討虜校尉,為牛輔所統轄。本年末,牛輔派出李傕、郭汜、張濟、賈詡等人聯合軍隊,在中牟縣擊敗朱儁,再揮軍東進,掃蕩了陳留、潁川二郡。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董卓在長安遇害。李傕等人得知變故,率軍西返,欲投牛輔。抵達陜縣時,牛輔已死,李傕派人向長安朝廷(王允)求赦又遭拒絕,涼州諸將頓時沒了主意。就在此生死存亡之時,賈詡站了出來,冷靜地提出應對之策,為涼州人在這場政治災難中避難、求生指明了方向。六月,涼州軍團成功攻入長安,李傕從此掌控朝政。從涼州人的角度看,賈詡拯救了涼州集團,延續了涼州集團掌控朝廷的生命。左馮翊宋翼被處死后,朝廷(李傕)任命賈詡擔任左馮翊,并要給他封侯,賈詡推辭說:“我之前給的是救(涼州人)命之計,何功之有!”堅決推辭。后來,賈詡又出任尚書,負責選拔朝廷官員。陳志本傳說賈詡“多所匡濟”,《魏書》說“多選舊名以為令仆,論者以此多詡”。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賈詡這段履歷(左馮翊→尚書→去官→光祿大夫)時間段為初平三年(192年)六月至興平二年(195年)間,而在這段時間內,關東諸侯紛紛向長安朝廷納貢,再結合本傳說“(李)傕等親而憚之”,陳志《賈詡傳》裴注引《獻帝紀》說“(賈)詡輒以道理責之(李、郭、樊等人),頗受詡言”。我們很容易想象得出:涼州集團所出臺的朝廷政策,大多有賈詡參與,李傕等人對賈詡是既親近又忌憚,這種“忌憚”更是出于尊重。要是沒有賈詡,李傕這幫人估計早就打起來了。我們再來看種劭的事跡。種劭的父親種拂,在長安破城之時,英勇迎戰,壯烈殉國。種劭把殺父之仇記在李傕等涼州人的頭上,在為父親服喪完畢后拒絕出仕。而賈詡擔任尚書時仍然多次提拔種劭,先后以少府、大鴻臚等九卿職位授予種劭,以示拉攏。要知道,種拂死時為太常,也是九卿之一,相當于是子繼父職,而種劭拒絕賈詡的拉攏示好,干脆放出話來:“我一天不報殺父之仇,一天就不會返回朝廷!”范書《種劭傳》:昔我先父以身徇國,吾為臣子,不能除殘復怨,何面目朝覲明主哉!后來,種劭與涼州軍閥馬騰、韓遂、諫議大夫馬宇、中郎將杜稟,還有劉焉的兩個兒子:左中郎將劉范,治書御史劉誕等七人結為同謀,策劃反李。關于這場計劃的發起者,范書《董卓傳》是說馬騰發起的,聯合劉范等人合謀,陳志《董卓傳》這是說由種劭、馬宇、劉范三人合謀,引來馬騰進兵長安。我折中解讀為:馬騰和種劭等人均都有反李的意愿,雙方一拍即合。馬騰是為了私利,種劭則肯定是為了報殺父之仇。興平元年(194年)三月長平觀之戰爆發,馬騰一方敗北,種劭戰死。次月,長安朝廷(李傕)卻宣布加封韓遂、馬騰為將軍。如此不計前嫌,安撫韓、馬,我想,這絕對是出自賈詡的手筆,因為在當時的涼州集團中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有如此政治眼光的人了。興平二年(195年),隨著樊稠之死,李傕和郭汜的關系惡化,雙方爆發軍事沖突,李郭之亂開始。而在此之前,長安朝廷(李傕)表面上是穩定的,不光對順從長安朝廷的刺史(如劉表、陶謙)、太守(如陸康)加官進爵,還對不順從長安朝廷的人(如二袁、曹操)實施干涉。例如涼州集團控制的尚書臺(可能是賈詡的主意)任命壺壽去奪袁紹的冀州,任命金尚去奪曹操的兗州,任命劉繇去奪袁術的揚州,諸如此類。雖然這些人均未實現預期的戰略目標,但是他們拿著朝廷的印綬去組織力量對抗,也起到了弱化關東聯軍陣營的作用,牽制并影響了他們的發展。雖然《賈詡傳》并沒有明說賈詡在李傕執政時期的具體案例,我們也僅僅是憑借涼州集團和平執政時期的政績推斷出:賈詡在緩和涼州集團內部矛盾,以及出臺對關東諸侯的政策時是出了力的。
當然,賈詡最終還是未能阻止李郭之亂。按記載,賈詡在混戰之初曾勸阻李傕,而李傕不聽,拜賈詡為“宣義將軍”以示拉攏;賈詡亦未轉投郭汜,而是積極參與策劃劉協東歸,事成之后,賈詡退還將軍印綬,并未參與東歸。而后,李傕在追擊東歸隊伍時,賈詡亦有隨從,并在曹陽澗之戰時及時勸阻李傕欲泄憤屠殺朝廷大臣。待劉協等人抵達安邑縣后,韓融前來李傕處安撫和解,賈詡應該也在場。李傕最終答應和解,不再渡河追擊劉協,并釋放歸還大臣及部分財物,想必賈詡也有從中出力。當然,從后面的事看,賈詡賣掉了李傕。隨后,賈詡脫離李傕,轉投屯兵于華陰縣的同郡人段煨,暫時安頓了下來。因為賈詡在段煨處頗有名望,而段煨為人猜忌多疑,更擔心賈詡會奪其位,表面上對賈詡畢恭畢敬,精明的賈詡也能看出危機所在,他愈發難安,想尋找新的出路。建安元年(196年),因為饑荒的緣故,屯兵于弘農郡的張濟南下荊州,攻打南陽郡穰縣時,中箭身亡,張濟從子張繡率領余部退兵。荊州牧劉表使人安撫張繡。張濟也是涼州武威郡人,賈詡和張繡兩人私交應該不錯。當初李郭之亂時,張繡逃離長安前還問賈詡要不要一起走,賈詡以報效國家為由拒絕出逃。賈詡在聽聞張繡事后,便暗中與張繡聯絡,張繡也派人請賈詡去宛城,賈詡再跟段煨解釋說要聯絡張繡為援,并愿留下家屬為人質。段煨聞言,欣然同意,并善待賈詡家屬。賈詡抵達張繡處后,又代表張繡前往襄陽拜見劉表,雙方達成聯盟協議,劉表允許張繡屯于宛城,以形成荊州以北的戰略屏障。此后,賈詡輔佐張繡,多次擊敗入侵荊州的曹操,曹操甚至差點喪命于此。至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伊始,袁紹派人來聯絡張繡對抗曹操,賈詡卻勸張繡趁機歸曹操,曹操果然大喜,不計前仇地拉著賈詡的手說:“使我信用看重于天下的人,正是你啊!”并表奏賈詡為執金吾,奉都亭侯。自此,賈詡成為曹操集團中的一份子,并活到曹魏帝國接替東漢帝國,得以善終。賈詡在亂世中保全其身,身份轉換之快,令人乍舌,以至于裴松之都評價賈詡為亡漢罪人:《(左)傳》稱“仁人之言,其利博哉”。然則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難著,而亂源易成,是故有禍機一發而殃流百世者矣。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余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裴松之的理由是因為賈詡策劃了李傕反攻長安,使得李傕得以上臺掌控朝政,最終李郭之亂荼毒百姓,也斷送了漢朝統一的機會。后世史家的評價也褒貶不一,顧千里寫道:董卓之死,舉世稱快,詡獨何心而欲為報仇?且傕汜之不足與成事,詡料之審矣。以詡之智計,何患無途進身,乃必佐若輩為亂。卒之亂賊之間,亦有何利?此殊不可解,殆天生此賊以亡漢而啟魏也。顧千里痛罵賈詡是“賊”,還說賈詡歸曹操,是“其兇德正同耳”。盧弼在《三國志集解》中補充道:賈詡為李、郭畫策西攻長安,其罪不容誅,人盡知之。然當徐州刺史陶謙連合豪杰,移檄牧伯,推朱儁討賊,李傕用賈詡策,征雋入朝,義師方集,垂成而罷,此又詡之陰謀貽誤國家者也。我以為:這種評價并不公允,甚至這是套用“劃分忠奸”的方式來解讀賈詡的行為。何焯:賈詡,涼州人,為此救死,當咎王允,不得獨恨詡也。
梁章鉅:賈詡為賊計則忠矣,李郭之亂,詡實造之。良、平之計,豈出此乎!后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蓋亦本心不昧矣。錢大昭:裴說誠是,然李傕、郭汜、樊稠、張濟之徒,皆董卓黨羽,渠魁既伏其辜,余眾方免死之不暇,敢有他志?自王允有一歲不可再赦之議,且欲盡誅涼州人,于是李傕等遂蟻聚蜂屯,至于敗壞不可收拾。卒之允既誅死,漢遂以亡。故吾謂漢室之亡,不亡于賈詡,而亡于王允之一言也。允雖有誅卓之功,實為漢室之一大罪人矣。這三位前輩則相對公平,認為王允亦有責任,賈詡指點李傕的同時也是救自己的命。再看顧千里腦補賈詡能夠在王允控制下的朝廷“何患無途進身”,聯系無辜被誅的蔡邕,我真不知道顧千里哪來的自信認為王允會能容納并提拔賈詡。賈詡對漢廷是有一定忠誠度的,這一點能從很多事例中看出來。① 將唐姬從李傕手中解救出來。② 勸阻李傕不可劫持皇帝。③ 婉拒張繡的逃亡建議。④ 為皇帝勸退羌胡兵。⑤ 參與勸和李郭,保全朝臣,促成東歸。⑥ 阻止李傕殺害朝臣。
再看批評賈詡之人,觀點都是“把李傕之惡轉嫁為賈詡之謀”這樣的套路,這根本就是不公道,甚至荒謬的。李傕在執政早期聽從賈詡的建議,使得關東諸侯與長安朝廷的敵對關系得以緩和,而到了李郭交惡之時,李傕就很少再接受賈詡的建議,李傕造的惡,又如何能讓賈詡來承擔呢?我以為:賈詡在國難將至之時,對張繡說的“吾受國恩,義不可背”這八個字足以解讀他對漢廷的忠誠度,何況他確實盡己所能維護漢廷。有哪些歷史故事讓我們知道了要奮發努力?
有哪些歷史故事讓我們知道了要奮發努力,不怕吃苦?這個問題很好,也學習了有關回答,所舉史例都具有說服力。要說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勵志歷史故事有很多很多,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激勵自己努力前行。
每一個人都會希望自己成功,但卻很少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勤奮好學、拼搏進取、堅持不懈。從古至今,那些成就一番事業的名人志士,無不是靠勤奮、靠堅持、靠努力、靠吃苦,才最終實現人生價值的。下面這些歷史故事,其人其事,都是流傳于后世,并且耳熟能詳,只要悟深悟透其中道理,就會激勵我們勇于吃苦,敢于挑戰,真正做到奮發有為,最終讓自己走向人生事業的巔峰。
01.陳平忍辱苦讀,學成輔佐劉邦成就霸業
陳平,初生不詳,逝于公元前178年,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西漢名相,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偉大的謀略家。陳平少時喜讀書,有大志,曾為鄉里分肉,甚均,父老贊之,他感慨地說:“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小時候家里貧窮,陳平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之間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離家出走,欲浪跡天涯。被哥哥發現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后來,終于有一位老者,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陳平的確不同于富家子弟,一心一意苦讀。在他學成后,傾力輔佐劉邦,最后成就了一番霸業,也成了一代名臣。
陳平是漢初杰出的政治家、謀略家,在亡秦滅楚、建立漢朝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謀士角色。漢高祖劉邦去世后,他又韜光養晦,力撐危局,聯合親劉勢力,誅滅呂氏外戚,維護了漢初的統一局面。
02.呂蒙手不釋卷,勤奮補拙終成古代名將
呂蒙(公元179年—公元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呂家崗)人。三國時代,東吳大將。呂蒙年輕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學習。從軍后,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但苦于缺少文化知識,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出來。
為這事兒呂蒙也很苦惱。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手握兵權,掌管著大事,需要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長自己的才干。”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托說:“軍隊里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再多再雜,也沒有我要處理的事情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并堅持不懈,最后終于有了文化。作為一名帶兵打仗的將領,呂蒙能夠發憤勤學好學的事跡,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奮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之后他屢建戰功,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這些都是與他勤奮努力特別是折節讀書而分不開的。
03.陸羽棄佛從文,一代茶神讓茶源遠流長
陸羽(公元733年—公元804年),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
陸羽,從小就是一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成人。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
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三卷,而聞名于世。茶使陸羽流芳千古,陸羽讓茶源遠流長。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并擅長品茗。他的一部《茶經》,寫出華夏文明的優雅心情,寫出茶的靈魂,不愧為茶圣,茶的祖先。《全唐文》中撰載有《陸羽自傳》,曾編寫過《謔談》三卷。他開啟了一個茶的時代,為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04.歸真不怕打擊,不畏艱難終成一代繪畫大師
厲歸真,生卒年不詳,五代·梁道士。自幼酷愛繪畫,善于畫牛和虎。由于生長在農村,熟悉牛的形態習性,所以把牛畫得非常生動逼真,深受人們稱贊。可是畫的老虎不像虎,卻有些像牛,人們稱他畫的老虎叫做死老虎。對此,厲歸真十分苦惱。
受了這樣大的打擊,反而激發了厲歸真苦學畫虎的斗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于是他孤身進入深山老林,決心探訪真的老虎。歷經千辛萬苦,在獵戶的幫助下,終于見到了真的老虎。為抓住老虎運動姿態的特點,他還專門向獵戶買了一張虎皮,披在自己身上,模仿老虎各種動作,跳來跳去,撲來撲去,以便增強對老虎的想象力,做到畫虎心中有數。
把死虎畫活,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厲歸真卻真的做到了。他不畏艱難險阻,深入老山猛虎出沒之叢林,通過大量的寫生臨摹,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從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于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05.包拯少年斷案,平生清廉美譽千古流傳
包拯(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包拯包青天,天下人人皆知,美名傳揚千古。包拯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昭雪,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包拯平生廉潔公正、立朝剛毅,整治吏治、鐵面無私,執法嚴峻、不畏權貴,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征。
除了上述這些勵志故事,在歷史上還有許許多多的勵志故事,從中都會給我們以深刻啟示和教益,不斷激勵我們奮發進取,讓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卸下包袱,勇敢前進。再黑的黑夜也會迎來黎明,再長的坎坷也會出現平路。只要永遠懷抱著一棵不放棄的希望之心,堅持不懈的努力向前走,明天就一定會有溫暖的陽光,也一定會在我們的腳下走出一條成功的路。
如何通過真正的刻意練習成為高手?
我今天要借這個話題,談談我的釣魚方面的事。當然了,我現在還不認為自己是高手,但是經過半年多的刻意鍛煉,我野釣的技術已經提高了很多。
就在今天下午,我帶了釣竿和餌料去河里釣鯉魚,今年疫情以來,我一直在練習釣鯉魚。看到有幾個釣友在碼頭釣小魚,我打了招呼,問了一下魚情,觀察了附近的地形和水深,就在他們下游不遠下了窩。
說來也巧,剛打完窩就下雨了。我就去附近居民家躲雨了。躲了差不多一個小時的雨,其實平時釣鯉魚也是窩子打下去一個小時左右才釣的。剛才幾個釣友打了雨傘的,一直在釣。
這時窩子里面已經有魚星了,我暗暗高興。剛拋下魚竿,就釣了條兩斤多的,趕緊拖出窩子,很熟練抄入魚護。不一會兒又一條,又是一個連貫的動作。十來分鐘就把窩子里五條鯉魚收拾光了,加起來差不多應該十斤。
旁邊釣友看傻了,又是來借餌料又是來學技術又是來蹭窩子。我知道,這時窩子已經沒有魚了,便把窩子讓給他們,在一片崇拜的目光中我回家了。
我現在已經在野釣鯉魚高手的路上了,但是要變成真正野釣高手,還要繼續練習。要成為高手,我覺得要做到這樣幾點。
一,必須清楚事情的步驟以及相互影響。
例如釣魚,首先是做線組,然后找釣位,再是打窩,再是釣魚,溜魚,抄魚,補窩,等等。還要了解每一步的相互影響,如溜魚不好會影響窩子會影響下一個魚口。
二,必須知道每一步驟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步驟做好。
還是釣魚為例,線組這個步驟,多粗子線,多粗主線,掛多大漂,滑漂還是定漂,魚鉤怎么綁?等等。
三,統籌規劃安排時間練習,時間越久,離高手越近。只有多做才能成為高手。不但要抓緊時間,還要會統籌時間。例如,晚上不釣魚可以學理論或者綁鉤等,不讓時間白白溜走。
以上就是關于街機游戲名將編程和怎么看待三國的賈詡這個人的相關問題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