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一個還是每朝不一樣呢?
封建王朝里常見的“傳國玉璽”一開始確實是只有一枚,那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以“和氏璧”雕成的玉璽,歷代沿用,有的時候還對其進行增補。
但是這東西實在是命途多舛,丟了很多次,也出現了很多贗品,最后直到明朝,皇帝才徹底放下了對它的執念。
和氏璧和傳國玉璽的傳奇經歷說起“傳國玉璽”的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
關于這塊和氏璧,很多人都聽說過它的兩件事情:
一件是兩任楚王不識貨,將好心獻玉的卞和砍去了雙腳,最后才發現這是一塊不可多得的美玉,所以命名為“和氏璧”;
另一件就是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
但是兩者之間差了400多年,在這些年里,和氏璧失蹤過一次。
楚威王在位期間,這塊和氏璧也就算一塊比較不錯的玉石而已,并沒有什么太特殊的地方,所以就將其賞賜給了相國昭陽。
但昭陽沒保管好,和氏璧出現了一次失蹤。
昭陽懷疑是門客張儀偷的,所以打了他一頓,趕出了家門。張儀估計也是冤枉的,最后沒有找到和氏璧不說,張儀也一氣之下來到了秦國,做了秦國的相國。
而和氏璧幾十年后又莫名其妙地出現在了趙國,于是就有了“完璧歸趙”的故事。
秦昭襄王雖然沒能從藺相如手中奪下和氏璧,但隨著秦王掃六合之后,和氏璧還是來到了秦國。
秦始皇面對這塊曾經讓秦國蒙羞的和氏璧,將其雕成了一枚印章,因為是皇帝所用,所以被稱作“璽”,作為皇權交替的信物。
這塊玉璽上刻了八個字:
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據說,這八個字是出自書法大家秦相國李斯之手。
關于這塊玉璽,現代人有人懷疑其真實尺寸并不大,只是一枚很小的印章。但這其實也是猜測,并不靠譜。和氏璧之所以出名,肯定是有特殊之處,所以能雕成一塊大印也不是沒有可能。
這些都是猜測,得不到驗證了,因為這塊玉璽繼承了和氏璧的傳統,經常失蹤。
這枚玉璽雕成之后,短命的秦朝沒有使用太久,子嬰投降,將其獻給了漢朝。
漢朝一直用到西漢末年,都是這一枚玉璽,沒有出現過問題。也就是在這200多年的時間里,人們普遍接受了和氏璧雕成的這枚玉璽代表著皇權。
它成為了一個承載皇權的信物。
所以,在王莽篡權的時候,他就派人去向孝元帝王皇后索要這枚象征著皇權的信物,但王皇后對其破口大罵,并且用這一枚玉璽砸向了亂臣賊子。
據記載,這枚玉璽在這一過程中摔破了一個角,王莽得到之后用黃金將其補足,這就是所謂的“金鑲玉”。
王莽政權迅速失敗,群雄割據,這枚玉璽也顛沛流離,先后輾轉于元賓、李松、劉玄、赤眉軍等勢力之間,最后又回到了光武帝劉秀的手中。這一次一直沿用到了漢末。
直到董卓進京,一把大火燒毀了首都洛陽城,這枚玉璽短暫性的失蹤不見了。
最后據傳是被孫堅在一個落井的宮女身上發現。
因為這枚玉璽,孫堅的勢力遭到了明里暗里地狙擊,最終落到了袁術的手中,并且以此稱帝。
袁紹手中的那枚玉璽是個贗品,他私自篆刻的,想要另立朝廷,但沒想到真正的玉璽就在自己的弟弟手中。
袁術被滅之后,這枚玉璽回到了漢獻帝手里。
所以,有漢一代,自始至終用的都是這枚用和氏璧雕成的玉璽。
接下來就是曹丕通過禪讓的方式,以魏國取代了漢朝,承接了這枚傳國玉璽,并且在其上又增刻了八個字:
大魏受漢傳國之璽
司馬氏篡取了魏國,建立了西晉王朝,這枚玉璽自然就到了司馬家族手中。
后來就發生了“永嘉南渡”事件,晉朝絕大多數世家都逃到了南方,并且最終分裂成了南朝。
這枚玉璽也就在宋齊梁陳之間承繼下去了。
隋朝建立之后,也獲得了這枚傳國玉璽,但因為短命而亡,導致這枚玉璽再次從歷史的視野中消失,據傳是蕭后與元德太子帶著這枚玉璽逃到了漠北。
所以,唐朝就成為了第一個在開國時沒有玉璽在手的大一統王朝。
怎么辦呢?唐太宗就刻了幾枚贗品來替代,反正就是一枚印章嘛,真真假假的,或者有沒有對于唐朝建立來說影響不大。而后來隨著蕭后等人的回歸,這枚玉璽再次出現在了中原。
直到后唐,流傳出來的玉璽真假就出現了問題。
因為后唐末帝李從珂自焚的時候就帶著這枚玉璽,以至于其下落不明,經過五代十國的混戰,誰也沒精力去尋找這枚玉璽。
其重新問世是在宋朝,據說是一位農夫發現了傳國玉璽,將其奉獻給了朝廷。但這種故事一聽起來就像假的,和朝廷自導自演的戲碼很像,但都是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事情,只能認定這枚玉璽或許有問題。
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北宋滅亡,這枚玉璽又失蹤了。有人說是被擄去了北方,也有人說宋朝根本就沒拿到這枚玉璽。
到了元代,坊間傳言在市集中驚現了傳國玉璽,這比宋朝的說法還讓人不能相信。而朱元璋滅掉元朝,深入漠北,也沒帶回來什么玉璽,再次失蹤。
這枚和氏璧雕成的玉璽最后的消息是在明朝,民間又有出現傳國玉璽的言論了。
結果孝宗皇帝吸取了前朝教訓,直接認定這枚玉璽是假的,官府不再關注玉璽的下落。
沒有傳國玉璽怎么辦?逐漸從具體事物變成了一種象征唐朝作為第一個不用和氏璧玉璽開國的大一統王朝,產生了兩重影響。
第一個,將一些固有的存在實物的象征逐漸虛化。中華文化當中有很多具有特殊意義的事物,比如說“鼎”、“劍”、“冠”、“鏡”、“璽”等等,在早期都是有實物的,一般象征著權力。
但后來都逐漸地變成了一個虛指,并不一定需要確切的實物。
比如“九鼎”在春秋戰國階段還很重要,但在后世大一統王朝來說,沒見到哪個朝代還那么鄭重其事地祭祀九鼎。
這一趨勢從一些傳入中華的文化里也能得到印證。
比如說佛家傳入中原之后,為了立足就需要和本土文化進行融合,“禪宗”也是由此誕生,不靠修行,講求“頓悟”就能成佛,這是中國思維影響下的產物。而很多佛教里面的一些名詞,比如“菩提”、“舍利”、“浮屠”、“寶塔”等等事物,都在不斷虛化。
而像日本這樣接受中華文明影響的國家,早期的發展和中華類似,其代表著王室傳承的“劍”、“印”、“鏡”等等事物,在當時和“傳國玉璽”差不多,后來也逐漸虛化。
第二個,就是唐代為其他王朝樹立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沒有“玉璽”怎么辦?自己刻。所以后世王朝里的“玉璽”就多起來了。
清初的宮內就藏有各色“璽印”三十九方,現在故宮里面藏有清朝皇帝的玉璽一共二十五方。
所以,后來我們能見到的玉璽就各式各樣了,有一個朝代歷代帝王傳承的“印綬”,也有帝王自己篆刻的代表其身份的“玉璽”。
現在北京“恭王府”萬福園中,藏有康熙帝親筆所寫“?!钡哪亲偕絻炔?,其拓印的石碑上所刻璽印就是當時康熙帝的玉璽。
而真正的和氏璧玉璽早已經無人知曉到底長得什么樣子了,是大是小,印文是什么樣子,這些因為都屬于十分機密的事情,自然不會有太詳細的記載。
所以,和氏璧雕成的玉璽真正意義上失傳了,即使是現在拿到了一個符合描述的印璽,也無從分辨其真偽。
在玉璽沒有失傳之前,人們尚且能知道真假,但從唐代以后,各朝和現在其實差不多,都不認識真正的玉璽是什么樣子。
所以,即使是號稱擁有這枚玉璽的朝代,真正使用甚至傳承的“玉璽”也不止一枚。
未來在黑夜隱匿,于此靜待曉光。
我是待曉兒,專注于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