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經濟時代方言還有多大的生命力?
我們來看方言和普通話對比,誰具有特殊性?普通話是用來更便利和廣泛的流通和交流,采用標準的語音語調,方言則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南腔北調!
明顯的,方言更具有特殊性,唯一性以及更具備辨識度和情感的共鳴!方言是小眾但粘性的存在,如果普通話是公域流量,方言則是私域流量,誰更精準,誰更貴?
既然是商品經濟,那么市場是起主導作用,只要市場需要的,就會有人參與。有人需要,就會有人購買,則必然會產生流通和價值!
那方言會因為商品經濟的的發展失去生命力嗎甚至消亡嗎?
從商品經濟的流通和溝通屬性來看,方言毫無疑問具備很大的局限性,聽不懂的方言,是阻礙市場流通的絆腳石,增加溝通成本、信任成本和理解成本!采用方言的商品經濟模式,基本上不可能大范圍全區域的發展!
但另一方面,同屬一個語言體系的群體和圈層呢,他們則會對同一方言體系的人群,產生莫名的好感、信任感、歸屬感和親切感!毫無疑問,這個時候的方言則成了促進商品經濟成交的催化劑和點金石!
特別在中國這個地大物博的國家,人們傾向于套近乎,找關系,尋切入!陌生的生意場上,熟悉的方言鄉音,往往都是雙方趨同、促成交、達共識的一個相當便捷的籌碼和背書!要不怎會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感慨!
由此可見,就算商品經濟再發展再發達,方言不僅不會失去生命力,反倒會成為各自身份標簽,性格特點,信任背書的亮眼名片!不管你承不承認,你的方言都是你揮不去抹不掉的形象組成的一部分,而這就是符合商品經濟要求的稀缺、信任、特殊、群體認可的規律!
君不見,抖音里以南北方言為主體語言的視頻爆款頻出,春晚里以東北方言為主體的小品長盛不衰,四川方言、湖南方言、粵語、江浙話等等,哪一個不依然在商品經濟的世界里活躍!
一口鄉音將你我拉近,一聲老鄉讓你我思鄉!方言承載的是對故鄉的思念,寄托的是一個族群的情感,展示的是一個地方的風情!
這些與商品經濟無關,經濟是人的交集和成交!有人就有方言,有方言就會親近,有親近就有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