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說IT行業已經沒有前景了?
在悟空問答上的742個問題,只寫接地氣的科技內容,歡迎關注。
XX行業已經沒有前景,這種說法其實很多時候要么來自行業外不清楚行情的人,要么行業內并沒有獲得較大發展的人。并且不只是IT,任何行業你都可以聽見這樣的話。
其實評判一個行業是否有前景,看的不是所謂的宏觀層面,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選定好一個行業能否有決心長時間傾注精力走下去,才是最終決定你能夠獲得多少財富的關鍵。
實際上目前IT行業存在的問題,非常趨近于二八定律,也就是行業內最頂級的20%人才,賺走了行業內80%的財富。
比如說同樣是一個三年工作經驗的產品經理,普通的互聯網公司,即便是在一線城市,開出的薪資也基本在10-20K之間。但是阿里、騰訊、字節跳動這樣的頭部企業,可以拿到30-40K,直接翻了一倍,并且這還只是普通崗位。當然還有更小的私人企業,開出的薪資甚至連10K都不到。
這個差距的核心,就來自于中國互聯網早起發展不均導致現在非常明顯的山頭對立和抱團影響。退回20年前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在中國能夠接觸互聯網并且進入這個行業的人,家庭背景沒有一個是差的。這就導致了比其他人更早的發現商機,并且快速發展形成壟斷。導致中國的互聯網形成了BAT三家獨大的局面,并且目前幾乎成為騰訊、阿里兩家獨大的局面,后面興起的美團、京東、滴滴、拼多多等企業都逃不出這兩家公司的控股。
這種局面的出現,導致的最大問題就在于:新出現的技術、商業模式等可以被這些公司快速落地試驗并形成壟斷,年輕人自己創業做互聯網公司,如果有幸能夠走到A輪以后,那么就必須要面臨選擇:你是站騰訊系,還是站阿里系。換句話來說,你今天說努力的一切,都將變成未來資本收割的工具,僅此而已。
因此面對這樣的局面,對于中國的互聯網創業者來說,做一家公司最大的成就在于“賣”給騰訊或阿里,套現后離場。對于普通的互聯網從業者來說,最有保障的工作就是能夠入職這些大廠,可以有全行業仰望的薪資待遇,成為人民資本家996壓榨的對象。還需要承受在35-40歲之間隨時“被優化”的風險。
當然,如果真的能夠進入大廠工作,并且可以一直穩定下去,每年最低也可以賺到30-40萬的年薪,還是相當不錯的。關鍵就在于,大廠苛刻的用人條件,競爭激烈的程度和門檻不遜于公務員的錄用。基本上處于三年以內工作經驗的看學歷,非985/211大學的免談;三到五年工作經驗的看能力,過去沒有大廠背景的也沒戲;工作超過五年時間的,很多時候壓根就不會要你,理由很簡單: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價值觀,無法很好融入公司價值體系中。說白了就是老油條沒有小白那么容易被洗腦。
那么這個時候,作為IT從業者,方向其實是明確的:你是要努力沖進大廠賺取更多的報酬,還是找一家普通的公司慢慢等待機會,或者自己給自己當老板開一家小而美的公司?其實這里我只能給大家兩種思考的方向:
第一種方向是不要看月薪,要看時薪。簡單來說就是很多大廠雖然工資確實給得高,但是加班文化盛行,如果按照996來算,每周需要工作超過72個小時,并且往往會更晚......這個時候很多小一些的互聯網企業,薪資雖然不如大廠給得高,但是工作強度通常是法定的8小時,雙休制。這個時候你其實可以算一算時薪,來判斷自己的投入是否真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第二種方向是盡早思考自己十年以后怎么辦。35歲被逐漸淘汰,這是互聯網從業者必須面對的現實,曾經年少輕狂,到了35歲精力下降,有家庭需要照顧,如果不是進入管理層,那么往往公司優化裁員的時候就成了首選目標。此時應該怎么辦?這個時候你需要做的打算,應該是利用現在的時間多學習各種技能知識,尤其是考取幾本行業內有含金量的資格證,為以后做準備;同時開始學習理財知識,有充足的資金去面對未來失業后3-5年無法找到工作帶來的生活開銷(身邊真實案例,一位34歲的產品被優化,準備了七位數的流動資金開始慢慢重新折騰自己想干的事情)。IT行業并不是沒有前進,只是我們要針對自己當前所處的形式,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最終我還是認為,每一個職業比的都是誰能夠熬到最后,同樣的一種崗位,有的人3年放棄了,有的人5年放棄了,你熬了10年,你就是這個行業的專家,絕不可能比這個行業大多數人差。沒有天才,只有最能堅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