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三國演義里人物多數都有字?
提到桃園三結義,你會想到劉備、關羽和張飛,有的人也會說是劉玄德、關云長和張翼德。這是因為,玄德是劉備的字,云長是關羽的字,而翼德是張飛的字。字,算是《三國演義》里人物必備的稱呼,比如曹操字孟德,趙云字子龍,孫權字仲謀,諸葛亮字孔明等,幾乎所有人都有字。
但是,我們看《水滸傳》會發現,幾乎所有的人物都沒有字,在108位好漢中,只有宋江(字公明)、吳用(字學究)兩人有字而已。
這卻是為何呢?先不著急回答,先來說說古人的字,究竟是怎么回事。
今人稱呼,只有大名和小名之分,頂多再加一個綽號。但是古人則不同,不僅有名,還有字、號,往秦漢之前說,連姓氏都有區別。那么,古人有了名,為什么還要取字呢?這主要是因為古人更注重禮儀。
所謂名,是指生下來以后取的,主要是父母等家中親人所稱呼。這就決定了“名”的適用范圍是父母和長輩。畢竟,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生下來就會矮家中其他人一頭,要么輩分,要么年齡。
那么,如果一個人長大了,有了同學、同事和晚輩,那么這些平輩晚輩該怎么稱呼他呢?不能用名,那是長輩用的。所以,為了方便,古人又取了字。這個字,用來表個人之德的同時,就是讓平輩晚輩使用。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所以,字是成年后,行加冠禮時取的。
對了,女性也有字,是在及笄禮時所取。取了字就表明成年,也就意味著可以嫁人了。所以,一個女人如果沒有字,就表示未成年,也就沒嫁人(也不能嫁人)。女孩還在閨房之中,等待取字,表示未成年,也表示還沒嫁人呢,所謂“待字閨中”,就是這么來的。
《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時,賈寶玉直接問她表字。一方面,是為了方便平輩之間稱呼,一方面大概也是想問問黛玉有沒有許人。一聽黛玉說沒有字,寶玉就很開心。
當然,如果你跟某人有仇,即使是他平輩甚至晚輩,你也可以提他的名來罵。這就像今天,一旦別人成家立業,大家幾乎不再喊他小名,可兩人要是有矛盾,那真是“提著小名罵”了。
那么,為什么三國時代人人有字,而水滸好漢則不然呢?
一方面,這是因為兩本書所寫的時代不一樣。
三國時期,處于漢末,沿用的還是秦漢之制,大家基本都取字。不光取字,連名都很講究。稍微注意就會發現,三國人物名基本只有一個字,比如周瑜、陸遜、諸葛亮(諸葛是復姓)、趙云等,兩字名很少,只有裴元紹、武安國、程遠志寥寥數人。
更重要的一點,三國那些有名有字的人物,基本都有地位,所以取字很正常。真要是窮苦老百姓,也就不取字了。比如張角、裴元紹,周倉,他們就沒有字,至少他們自己沒說。
可以說,作者尊重了史實,因為歷史上就是這樣。
水滸人物處于北宋后期,這時候一般人也很少取字了,尤其是底層的人。
另一方面,是因為兩本書中人物的地位也不一樣。
我們看看水滸中的好漢,像宋江還算有點地位,但是像李逵、武松、楊志等都已經是底層人了,自然不會取字。
武大郎自己養大了武松,他自己估計都不識字,怎么給武松取字?只是按排行叫“二郎”而已;就連石秀、宋江、史進也只是三郎、大郎的叫。楊志家族沒落,早年流落;李逵家中連貧農都不算,哥哥是地主家的佃戶而已,所以他家人只給取了“鐵牛”的小名。
還有一點,水滸作者要表明的主題,就是亂自上作,官逼民反,重點在底層人身上。水滸的故事也取材于宋江造反等歷史基礎,基于這些,所以作者沒有給好漢們都取字,即便晁蓋、朱仝、林沖、柴進等官宦富貴之家,作者也為之取字。
相反,由于他們最終都齊聚梁山,做了江湖草莽,所以綽號更能表現他們的性格。所謂“草莽無字”,大概就是這個道理了吧。
總結而言,時代和地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是否取字。張角、周倉、程遠志等人,都是窮苦出身,哪里還有字呢?即便有作者也不會寫。至于劉備、曹操、孫權等征討黃巾者,即便不是官宦之家,也是帝室之胄,富貴之族,自然要有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