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二十四孝的故事嗎?
第一部分(何時定型)
儒家十分強調(diào)孝道,認為孝是為人處事的根本。
孝與忠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由孝推及于忠,有利于封建宗法統(tǒng)治,所以歷代王朝也以各種形式提倡孝道。
由于儒家的宣揚和歷代統(tǒng)治者的表彰,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一些以孝聞名的典型故事,后來,元朝的郭氏對這些著名的孝子的故事進行收集,編輯成冊,合為“二十四孝”,他還在每一個故事后都寫了一首詩加以贊揚。
因為這些故事切近社會民眾,通俗易懂,對后世影響極大。
第二部分(故事內(nèi)容)“二十四孝”是二十四個孝道的典型故事。這些故事分別是:
(1)孝感動天。上古時的虞舜在父母和弟弟都有怪脾氣的情況下,能夠處理好各種關(guān)系,從而感動了上天。他在歷山耕地時,象來幫忙,鳥來協(xié)助,帝堯不僅把兩個女兒嫁給他,而且把帝位讓給了他。
(2)戲彩娛親。周代的老萊子為了使雙親高興,70歲時還不說老,經(jīng)常穿上幼兒穿的花綠衣服,裝著嬰兒的樣子在父母身邊嬉戲。一次端水上堂,假裝跌倒,還學(xué)起嬰兒啼哭。
(3)鹿乳奉親。周代的剡子,父母年老,雙眼都有疾病,想吃鹿乳。剡子便穿上鹿皮,進入深山,混入鹿群,取鹿乳給父母吃。獵人看見要射箭,剡子急忙脫下鹿皮,說明情況,才得以幸免。
(4)為親負米。孔子的弟子子路家貧,常以野菜充饑,為了親人吃好,常到百里以外去背米。親人死后,子路在楚國做官,隨從的車有百輛,倉庫里糧食堆積很多,坐在多重的茵席上,排一排鼎吃飯。但他很感慨,以為自己再想吃野菜,為親人背米,都做不到了。
(5)嚙指心痛。孔子的弟子曾參特別孝敬母親。一次,他去山中砍柴。家里來了客人,母親手忙腳亂,而曾參遲遲不歸。母親便咬破手指,曾參忽覺心痛,便背著柴禾回了家。曾參跪問母親,母親說有客人來,就咬指提醒曾參。
(6)單衣順母。孔子的弟子閔損早年喪母,父親又娶,生有兩子。兩個弟弟穿著棉衣,閔損卻穿單衣,凍得他駕車時連韁繩都抓不住。父親知道后,要趕走后母。閔損卻加以勸阻,說后母在,只有自己一人受凍;如果后母走了,兄弟三人都會受凍。后母知道了,非常感動,便悔改了。
(7)親嘗湯藥。西漢文帝劉恒對生母殷勤奉養(yǎng),但母親常常有病,文帝便親奉左右,整夜不合眼,衣不解帶。所熬的湯藥,親口嘗過才讓端進去。
(8)拾葚供親。漢代的蔡順,少年喪父。當(dāng)時正值王莽時代,世亂年荒,蔡順便拾桑葚。赤眉軍看見他進行盤問,他說黑色的給母親吃,紅色的自己吃。赤眉軍被感動了,便送給他二斗白米、一只牛蹄。
(9)為母埋兒。漢代的郭巨有三歲的孩子,由于家貧,郭巨的母親常常將食物節(jié)省下來給孫子吃。郭巨認為兒子可以再生,母親不可再有,于是為了母親,他跟妻子商量,想把兒子活埋。當(dāng)郭巨挖了三尺深的坑時,忽然發(fā)現(xiàn)了一釜黃金,上面還有文字:“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10)賣身葬父。漢代的董永,因為家里貧窮,父親死后,只得賣掉自己借來錢埋葬父親。后來遇到一位善良的女子與他成了親。董永的故事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后演變成戲劇《天仙配》。
(11)刻木事親。漢代的丁蘭幼年時父母雙亡,未能奉養(yǎng),于是他就刻木為像,當(dāng)作父母來奉養(yǎng)。妻子對木像逐漸不尊敬,丁蘭就休了妻子。
(12)涌泉躍鯉。漢代的姜詩和妻子都很孝順,母親喜飲江水,他們就到六七里以外去挑江水。母親愛吃魚,夫婦也盡力滿足。母親不愿一個人吃,喜歡與鄰居老婦人一起吃。屋舍旁邊突然涌出泉水,味道與江水一樣,并且每天躍出兩條鯉魚,姜詩夫婦就用這來供養(yǎng)母親。
(13)懷橘遺親。東漢的陸績六歲時到袁術(shù)家做客,袁術(shù)拿出橘子招待他。他把兩個橘子藏在懷里,辭別時,橘子從懷里掉了出來。袁術(shù)問他,他說自己的母親很喜歡橘子,想帶回去給她。
(14)扇枕溫衾。東漢的黃香九歲時母親已經(jīng)去世,他侍奉父親非常孝順。夏天用扇子扇涼床鋪,冬天用身體溫暖被褥,然后再讓父親睡覺。
(15)行傭供母。東漢的江革早年喪父,由于社會動亂,他背著母親逃難,幾次路遇強盜,他哀求不要劫他走,以供養(yǎng)老母。后來客居下邳,生活十分困難,沒有衣服,他就為人去當(dāng)傭人,掙錢供養(yǎng)母親。
(16)聞雷泣墓。魏時王裒十分孝順。母親生前懼怕雷聲,死后埋葬在山林里,每遇雷雨,王裒就跑到山林里,跪在母親墓前哭泣,并說自己在這里,請求母親不要害怕。
(17)哭竹生筍。晉代孟宗少年喪父,母親年老多病,冬天又想吃筍湯。孟宗無法弄到筍,就到竹林里抱竹而哭。過了一會兒,地面忽然裂開,長出幾顆竹筍。他拿回去給母親吃,母親吃完病就好了。
(18)臥冰求鯉。晉代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常在父親面前挑撥,使王祥失去父母之愛。繼母冬天忽然想吃魚,王祥便解開衣服,臥在河面的冰上。冰忽然自動裂開,躍出兩條鯉魚。王祥拿回去送給繼母吃。
(19)扼虎救父。晉代的楊香十四歲時隨父親下地收莊稼,忽有老虎咬著父親拖著走。楊香見狀,不顧一切上前,用力扼起老虎的脖子。老虎居然嚇跑,父親幸免于難。
(20)恣蚊飽血。晉代的吳猛八歲時,由于家貧,夏天沒有蚊帳。但當(dāng)時蚊子很多,吳猛便躺在床上,任憑蚊子叮咬,他希望讓蚊子吸飽,以免雙親再受蚊子的叮咬。
(21)嘗糞心憂。南齊時的庚黔婁當(dāng)了縣令,上任不到10天,忽然覺得心慌出汗,就棄官回家。當(dāng)時,他的父親剛剛生病兩天。醫(yī)生說要想知道病情的好壞,可以嘗一下糞便,味苦就能轉(zhuǎn)好,味甜就要惡化。他嘗過后,覺得味甜。于是,他十分憂愁,便向北辰祈禱,請求代替父親去死。
(22)乳姑不怠。唐代崔山南的曾祖母年老沒有牙齒,不能吃飯。崔山南的祖母便每天洗澡,到堂上讓婆婆吸吮乳汁。這樣,崔山南的曾祖母雖然不吃飯,但仍健康生活了多年。曾祖母生病之后召集全家,說自己沒有什么報答媳婦的恩德,只是希望后世子孫媳婦們都這樣孝順。
(23)親滌溺器。宋代的黃庭堅在哲宗時任太史,自己雖然尊貴,但仍然事母盡孝,每天晚上親自為母親洗便器,時刻盡其做兒子的孝心。
(24)棄官尋母。宋代的朱壽昌七歲時,生身母親由于受嫡母的妒忌,被迫改嫁,50年沒能相見。后來,他與家人訣別,棄官入秦尋母,發(fā)誓見不到母親不再回來。他到同州時終于見到母親,那時,母親已經(jīng)70多歲。
第三部分(總結(jié))從“二十四孝”的具體內(nèi)容中可以看出,其中選錄的都是各個時代具有典型性的事例,當(dāng)年人們匯編這些故事,肯定也不是讓人直接效仿,如法炮制,我們需要學(xué)習(xí)的是它的內(nèi)在精神,也就是說,尊老愛老的精神實質(zhì)是任何時候都應(yīng)當(dāng)學(xué)習(x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