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出過哪些名人?
歷史上的咸陽曾是首個封建王朝“大秦帝國”的都城,地處八百里秦川關中的腹地,中國的大地原點就在這里。因位于渭河以北,北山以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今天的咸陽,是陜西省的一座省轄地級市,管轄著三區九縣。
咸陽身處華夏歷史文化長河的發端,孕育了中國的農耕文明,農業始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穡。這里也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因此,歷史上的咸陽也是名人輩出。姜嫄,又稱作姜原,有邰氏。她是上古三皇五帝中帝嚳的正妻,有邰氏的封地就在今天咸陽市西北一帶。姜嫄生有一子叫棄,被夏后封為“后稷”專司農事,因此也被后世稱為后稷,奉為農神。棄是周人的始祖,母憑子貴,姜嫄也被后世尊為圣母。姜嫄墓位于今天咸陽市武功縣武功鎮南門外,并建有圣母祠,其正殿懸有“母儀邰城”的巨匾。在城西稷山之巔的上閣寺姜嫄廟正殿懸“有邰家室”牌匾,表達了后人對這位生育農神,造福人類的偉大母親的崇敬和農祖后稷的懷念。姬棄,黃帝玄孫,帝嚳嫡長子,母親是姜嫄。棄出生于陜西咸陽武功縣的稷山,從小喜愛稼穡,好種樹、麻、菽、麥等作物。成人以后,對種地很有研究,并且成效卓著,到舜時被提升為農官,專門教人種地,后世稱其為后稷,后來被尊為稷神,也稱谷神、農神等。民以食為天,食必講研農耕,姬棄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領講農學的老師,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農學院。后人為了紀念這位中國農業始祖的不朽功績,在咸陽武功縣武功鎮東門外漆水之濱,昔日他宣講稼穡百谷之道的場所修建了后稷教稼臺。今天的教稼臺為陜西四大名臺之首,中國八大名臺之一。賈逵,東漢著名經學家、天文學家,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其父賈徽師從西漢著名學者劉歆,造詣頗深,著有《左氏條例》一書。賈逵在父親的嚴格教誨下,自幼埋頭苦讀,專注于《易》、《尚書》、《詩》、《禮》、《春秋》這五經之間。大概20歲時,賈逵已能背誦五經正文和《左傳》一書。后來,他終于繼承父業,成為東漢時期古文經學的倡導者,被當時的學者稱為“通儒”。賈逵著有代表作《春秋左氏傳解詁》三十篇,《國語解詁》二十一篇。另著有《春秋左氏長傳》二十卷,《尚書古文同異》三卷,《毛詩雜義難》十卷,《周官解訪》等,均已佚。班彪,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班彪出身于漢代顯貴和儒學之家,受家學影響很大,從小便受到儒學思想的熏陶。班彪曾親赴涼州,力勸割據西北的大將軍竇融支持漢光武帝劉秀。可以說,班彪對于東漢王朝的建立是立有功勞的。他曾入朝為官,后又因病辭官歸家。晚年專注于史學的研究,對于東漢之前的歷史頗有見解,著有《史記后傳》一書。班彪的另一大貢獻就是培養了三位優秀的兒女。班固、班超、班昭,他們為兄妹三人,其父為東漢著名學者、史學家班彪。班固為大哥,班超為二哥,班昭為小妹。班固繼承父志,成為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他在父親班彪所著《史記后傳》的基礎上,擴寫《漢書》。然而就在快要成書之際,卻因竇憲一案的牽連,死在獄中。最終他的小妹班昭痛定思痛,接過亡兄的工作繼續前進。班固的妹妹班昭同樣才華橫溢,她不僅著寫了《女誡》和《東征賦》。班昭還在班固活著的時候就參與了《漢書》的纂寫工作,后來又得到漢和帝的恩準,可以到東觀藏書閣參考典籍,所以寫起來得心應手。班昭在四十歲的時候,終于完成了《漢書》。《漢書》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正史中寫得較好的一部,人們稱贊它言賅事備,與《史記》齊名。班超是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他沒有選擇家族的文學之路,而是棄文從戎。他在北擊匈奴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同時也是西域領地的開拓者,漢明帝永平十六年,他率領著三十六人出使西域,使得西域五十余城獲得安寧。班超在西域呆了31年。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封為定遠侯,實現了他封侯的愿望。年老后,回到洛陽,拜為射聲校尉。同年病逝,終年70歲。同一時期,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也有一個武將世家,這便是竇融、竇固、竇憲的竇氏家族。這個家族與大漢王朝的關系淵源久遠,竇氏的七世祖姑是西漢文帝的竇皇后。竇融曾割據西北,任河西大都督,后歸順東漢光武帝劉秀,對光武帝有擁立之功。竇融的弟弟竇友在光武帝時期做到城門校尉,與竇融一起掌管禁軍。竇友死后,其子竇固繼承爵位顯親候,竇固則是竇融的親侄子。漢明帝欲效法漢武帝對匈奴用兵,因竇固明習邊事,所以被拜為奉車都尉,開啟了東漢時代的漢匈戰爭。竇固因為軍功卓著,并且羌胡皆服其恩信,在羌胡中擁有一定的威望。這使得東漢面對匈奴呈現出優勢的局面。竇憲則是竇融的曾孫,比竇固小兩輩。在東漢的歷史上,竇憲沒有竇融、竇固的品行好,經常干出一些極端惡劣的事情。但是論功績,竇憲卻是竇氏家族第一,他借機攻打匈奴以贖死,卻因此而名載史冊。在漢匈戰爭史上,竇固和竇憲是兩位非常重要的人物。竇固在漢明帝的支持下,一改光武帝時期對匈奴和平的態勢,率領漢軍不斷擊破匈奴,致使匈奴元氣大傷;竇憲則在漢和帝時代,以車騎將軍的身份率領漢軍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最終迫使匈奴西遷,引發亞歐大陸上的第一次民族大遷徙。曹喜,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他擅長小篆,在李斯小篆的筆法中添入了六國古文的懸針垂露之法。技法的改變導致風格的形成,因而對當時及后世的篆書頗有影響。形成了獨特的篆書風格流派。后世稱之為“懸針法”、“垂露篆”。后世的邯鄲淳可視為其流派的延伸,是在曹喜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并再傳韋誕和衛凱,而且一直影響到魏晉南北朝的碑刻篆書。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東漢咸陽南關人,漢靈帝時期的著名術士。其中茅盈最大,茅固次之,茅衷最小。茅盈十八歲時離家赴恒山修道,后來師從于王君,得長生之術后得道。茅盈得道之后,已年近五十。他的兩位弟弟茅固官拜執金吾、武威太守;茅衷官拜五官大夫、西河太守。當茅盈得道成仙的消息傳到了茅固、茅衷的耳朵里之后,他們兄弟二人便雙雙掛冠而去,都愿跟隨哥哥茅盈學習道術。或許茅氏兄弟天生就有仙根,經過一番修煉之后,茅固、茅衷也修成了正果,位列仙班了。因他們的修行之地在江南句容的茅山,后世稱其為“大茅君”、“中茅君”和“小茅君”,并稱“三茅真君”。他們也是道教茅山派創教祖師。趙岐,東漢京兆長陵縣(今陜西咸陽)人。東漢末年經學家、畫家。趙岐對《孟子》研究頗深,所撰《孟子章句》為《孟子》最早注本,釋文通達,明白易曉,后經北宋孫奭疏,收入《十三經注疏》中,對后世有一定影響。趙岐還善于繪畫,《歷代名畫記》中提及他曾自畫四賢像于自己的墓中。馬融,扶風茂陵(今陜西咸陽興平市)人,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家,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孫。孔子傳五經至杜陵人田何,田何又口述于馬融,馬融在扶風設絳帳傳授經學。因其學識淵博,尤長于古文經學。他綜合各家學說,遍注群經,使古文經學開始達到成熟的境地。而且馬融不拘儒者禮節,門人常有千人之多,盧植、鄭玄等都是其門徒。至鄭玄遂儒家的思想學問廣大天下。馬超,扶風茂陵(今陜西咸陽興平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后人,馬騰的兒子,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征召馬超入京為官,但都被馬超拒絕。而后馬騰入京被封為衛尉,馬超就統領了馬騰的部隊。鐘離權,東漢咸陽人。曾為東漢大將,少工文學,尤喜草圣,身長八尺,官至大將軍。后因兵敗入,乃隱于晉州羊角山。他受鐵拐李點化,上山學道。下山后又飛劍斬虎,點金濟眾。最后與其兄鐘離簡同日上天。自稱“天下都散漢鐘離權”,后世稱其為漢鐘離。全真道尊他為“正陽祖師”,后列為全真北宗第二祖,亦為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漢鐘離著有《還丹歌》、《破迷正道歌》、《靈寶畢法》。馬鈞,扶風茂陵(今陜西咸陽興平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發明家。因自幼口吃不善于言談,但是卻精于巧思,馬鈞在機械領域貢獻突出,他不但還原了失傳的指南車,還改進了當時操作笨重的織綾機;他還發明了一種由低處向高地引水的龍骨水車;制作出一種輪轉式發石機,能連續發射石塊,遠至數百步,還改制了諸葛連弩;他把木制原動輪裝于木偶下面,叫做“水轉百戲圖”。馬鈞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蘇蕙,始平郡(今陜西咸陽武功縣蘇坊)人,前秦時期女詩人,文學家。其父為前秦陳留縣令蘇道質,蘇蕙自幼容顏秀麗,天資聰穎,三歲學字,五歲學詩,七歲學畫,九歲學繡,十二歲學織錦。是回文詩之集大成者,僅有一副用不同顏色絲線秀制而成的織錦《璇璣圖》傳世。劉弘基,雍州池陽(今陜西咸陽涇陽縣)人,唐初名將,隋河州刺史劉升之子。早年間憑借父親的蔭蔽做了隋朝一個小官,其為人為人豪爽,頗為正直,結交俠客,不置產業。后投奔太原的李淵李世民父子,與李世民私交甚好。晉陽起兵之后,他一舉斬殺宋老生,又帶軍擊敗魏文生,搶先攻克長安城,為唐朝立足關中打下堅實基礎。之后他隨李世民東征西討,為唐朝統一天下立下大功。劉弘基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去世后,唐高宗深感悲痛,三天沒有上朝,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都督,陪葬太宗昭陵。侯君集,豳州三水(今陜西咸陽旬邑縣)人,唐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第十七位。侯君集自幼好習武藝,性格驕悍。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底,李淵父子領兵攻克長安后,他投入秦王李世民部下為將,跟隨李世民東征西戰,屢立戰功。尤其是協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奪取帝位的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侯君集是一位很出色的武將,唐太宗時期,李靖破突厥,侯君集滅高昌,蘇定方開西域,李勣平遼東,侯君集有獨自滅國的巨大功績。后因參與皇太子李承乾謀殺魏王李泰的活動,被唐太宗處斬。李靖,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人,隋末至初唐時期杰出的軍事家。李靖出身關隴貴族家庭,家世顯赫。曾祖父李歡官至西魏為河、陜兩州刺史,封爵永康縣公;祖父李崇義仕北周為和、岐兩州刺史,撫軍將軍,襲爵永康公;父親李詮仕隋,任趙郡太守,上開府儀同三司,襲爵永康公;其舅父是隋朝名將韓擒虎。李靖初仕隋朝,官拜馬邑郡丞。后轉仕唐朝,追隨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戰。南平蕭銑和輔公祏,并招撫嶺南諸部;進擊王世充,殲滅東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陰山北直斥大漠;大破吐谷渾。李靖一生征戰數十年,為唐王朝的建立及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因功拜尚書右仆射,封代國公,后改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晚年多病,闔門自守,不預政事,列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他的治軍作戰經驗,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和兵法理論。著有《六軍鏡》、《衛公兵法》等多部兵書,多已失傳。楊良瑤,京兆府云陽縣(今陜西咸陽涇陽縣)人,唐代宦官,大航海家。楊良瑤少時以節義為志行,長大后以忠勇為己任。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歷事唐肅宗、代宗、德宗、順宗四朝皇帝。他參與了“借兵回紇”、“出使嶺南”、“出使大食”、“平叛淮西”等重大事件。尤其是受命出使黑衣大食(西亞一帶),在唐王朝和阿拉伯世界之間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成為我國第一位航海抵地中海沿岸的外交使節,比明代的鄭和下西洋整整早了620年。花見羞,邠州(今陜西咸陽彬州市)人,中國五代時期最具傳奇色彩的美女,親身經歷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幾乎見證了整個五代史。花見羞本姓王,其父為邠州城內王氏糕餅店的老板。花見羞17歲時嫁給后梁名將劉鄩為妾,劉鄩死后為李嗣源所得。李嗣源稱帝,她謙遜賢德,堅辭為后,頗有東漢光武帝陰皇后的風骨,后被封為淑妃。花見羞因生得絕色,當時號稱“花見羞”,連鮮花都自慚形穢,有“五代第一美女”之稱。她出身平民,性情溫順,心地善良,向往平淡如水的生活,唯因天生紅顏,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充滿血腥殺戮的權力漩渦,最終死于非命。后世又稱之為一個女人的五代十國。王重陽,咸陽(今陜西咸陽)人,金代道士,號重陽子。自呼王三(排行第三)或王害瘋,道教全真道的創始人。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提出“三教從來一祖風”的和諧學說。全真道內以修習《道德經》為主,修習《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輔。王重陽的傳教足跡遍及陜西、山東、河南地區。其門下弟子甚眾,當中最著名的七位是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后世尊稱為“全真七子”。《重陽立教十五論》,王重陽的重要著述,該書論述了全真道創教的基本宗旨,規定了嚴格的修道戒規,融合儒釋道三家精華,為研究全真道的重要經典文獻。楊奐,又名知章,乾州奉天(今陜西咸陽乾縣)人,關中大儒。楊奐是傳續關中理學的一位重要人物。在當時,楊奐是可與許衡相頡頏的名儒。楊奐在學術研究方面,直接繼承了關學的“崇儒”宗旨和“經世致用”的學風,不尚空談,直陳時弊,務求實踐,使得關學得以個性化發展。這算是關學創立以來的一個創新之舉。楊奐的學術思想在關中引起巨大反響,前來聽講拜師者絡繹不絕,一度形成了“關學熱”。楊奐的關學思想大都體現在他的著作《還山集》和《概言》兩部著作里,是關學思想在金元時期的一個延續。楊奐被后世譽為“元代關西夫子”。王恕,三原(今陜西咸陽三原縣)人,明朝中期名臣。王恕一生歷仕明英宗、代宗、憲宗、孝宗、武宗五朝,在朝四十多年堅守本心,廉潔奉公,剛正清嚴,始終一致。與馬文升、劉大夏合稱“弘治三君子”。王恕是“弘治中興”最大的功臣之一,由于剛直的個性,王恕得到了世人的敬重,得到了升遷的機會,但也因此被君主和同僚厭煩。不管如何,他的功績都應該得到認可,其品行也非常值得尊重。除此之外,他也在文學創作方面頗有才華,并與兒子王承裕共同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學派---三原學派。王恕有《王端毅公奏議》等作品傳世。馬理,三原(今陜西咸陽三原縣)人,明代官吏。馬理自幼聰穎過人,博學好問。弘治年間就學三原宏道書院時,其學識和文章聞名全國,當時的學者將馬理與關學創建人張載相提并論。馬理所著《送康太史奉母還關中序》一文,被傳抄國外,朝鮮國將此文作范文傳誦。嘉靖辛丑年,受托總纂《陜西通志》。在明嘉靖年的華州大地震中,馬理不幸罹難,時年八十二歲。其有多種詩文集傳世。康海,西安府武功縣(今陜西咸陽武功縣)人,明弘治十五年狀元,任翰林院修撰。以詩文名列“前七子”之一。因和當時大太監劉瑾是同鄉,明武宗時期受劉瑾案連累被罷官,之后他回鄉經商,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廣泛的收納伶人,自制樂曲,寫劇本,改革聲樂唱腔臉譜,自操琵琶,傾情于秦腔。他和同鄉王九思創作了“慷慨悲壯、喉囀音聲、有陽剛之美、有陰柔之情”的“康王腔”。“康王腔”是秦腔四大流派中影響較大的一派。康海被尊為秦腔的鼻祖,他手繪明代戲曲人物古臉譜,多達131副,距今已有近450年歷史,是中國戲曲遺存獨有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戲曲臉譜。康海的散曲,今存套數300余首,小令200余首。所著有詩文集《對山集》、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等。劉瑾,興平(今陜西咸陽興平市湯坊鎮王堡村)人,明朝正德年間宦官,原姓談,六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后凈身入宮當了太監,遂冒姓劉。明武宗即位后,劉瑾以進獻飛禽走獸來博取明武宗的歡心,得以數次升遷,自此掌握大權,官拜司禮監掌印太監。一旦大權在握,便引誘武宗沉溺于驕奢淫逸中,自己趁機專擅朝政,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多行不義必自斃,劉瑾后來被太監張永帶頭揭發罪行。劉瑾被捕后,從其家中查出金銀數百萬兩,并有偽璽、玉帶等違禁物。經會審,劉瑾被判以凌遲。王徵,西安府涇陽縣(今陜西咸陽涇陽縣魯橋鎮溫豐鄉盈村里尖擔堡)人,明代科學家。王徵對明末西方科學技術傳入中國曾起重要作用。他早年喜愛古器和機械。出仕以前,研制過水力、風力和載重機械,寫成《新制諸器圖說》。后又與瑞士傳教士鄧玉函一起編譯《遠西奇器圖說》,主要敘述西方古代和文藝復興時期靜力學知識,包括地心說,重心及其求解,求水體積、浮體體積,比重,簡單機械及其聯合使用。《遠西奇器圖說》是中國第一本有關西方力學的編譯著作。王徵對傳播西方科學、促進文化交流卓有貢獻,被譽為“南徐(光啟)北王”。劉光賁,號古愚,陜西咸陽天閣村人。清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劉古愚從青年時代起就對關學先輩張載、呂柟、馮從吾、李二曲等頗為敬仰,受關學思想影響很深,這對他一生理論與實踐活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他曾入府學,肄業于關中書院。劉古愚是清末陜西維新派的領袖,與康有為并成為“南康北劉”。他曾任陜西味經書院、崇實書院院長,甘肅大學堂總教習等。他的主要弟子有:李岳瑞、于佑任、楊松解、張季鸞、馮孝伯、王授金、楊西堂、朱佛光等。這些弟子在當時的陜西乃至西北軍政文化教育界,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范紫東,陜西乾州(今陜西咸陽乾縣)人。范紫東對陜西戲劇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他與李桐軒、孫仁玉等發起創辦易俗社,歷任易俗社評議員、評議長、編審部部長、部部長等職。在40年的時間里,他共創作了題材廣泛、思想進步、主題深刻、人物鮮明的大小劇本85個,其中大本戲34部(有4部是前后兩本),折子戲51出。《春閨考試》、《金蓮痛史》、《軟玉屏》、《三滴血》、《八字案》、《戰袍緣》《大學衍義》、《翰墨緣》、《女兒經》、《玉鏡臺》、《蘇武牧羊》、《三知己》、《光復漢業》、《鴛鴦陣》、《盜虎符》、《伉儷會師》、《秦襄公》、《晉文公》、《李廣射虎》、《三滴血》等是其中的代表作。其中《三滴血》已經被拍成了電影,為廣大民眾所喜愛。范紫東還著有《待雨樓戲曲》和《樂學通論》等書,對劇本創作和音樂設計有精辟的論述。西方戲劇家對范的劇作給予高度評價,譽其為“中國莎士比亞”。范紫東及其劇作成就,已被收入《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卷》。咸陽歷史上涌現出的歷史名人,枚不勝舉。在各個歷史時期,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為歷史所銘記。上一篇計算機技術一共有多少級
下一篇netty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