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過兵團這樣的編制?
《亮劍》李云龍的新婚妻子秀芹,被山本抓去了平安縣城,李云龍沖冠一怒為紅顏,召集了手下營長,帶著一個超編步兵團攻打平安縣,平安縣之戰牽一發動全身,加上友軍楚云飛三五八旅在內,我軍共投入了一個旅,五個團的主力,包括阻擊的地方民兵,大約共兩萬人。最終平安縣之戰以秀芹犧牲,李云龍全殲山本精銳小隊獲得勝利。而在這兩萬人的指揮者,是后來志愿軍三兵團司令陳賡。
那么兩萬人在當時算不算一個兵團呢?
說起兵團,還得需要先理清楚當時方面軍、兵團、縱隊的區別,許多看過紅軍長征和三大戰役電影和電視劇的朋友,如果不是軍史迷的話,經常會理不清,縱隊,軍團,兵團,野戰軍之間關系,因為現在縱隊已經停用,兵團現在剩下幾個,卻而代之的是集團軍。那么這幾者之間,有啥關聯呢?
其實從紅軍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我軍的對軍隊的稱呼隨著時代發展而改變,在井岡山初期組建了方面軍,例如: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長征到了陜北。因為抗日的需要,紅軍三個方面軍,合起來組建了八路軍、新四軍,到了1937年9月,八路軍對外改編為十八路集團軍,不過對外依然沿用八路軍的稱號。改編后的十八路集團軍,有三個整編師,三個師下面各有兩個旅,每個旅滿編兩個團,一個師最多配備一萬五千人,合計一個集團軍四萬五千人。
不過在紅軍和八路軍時期,還有個一個叫縱隊的稱呼,縱隊在紅軍長征和抗日戰爭期間沒有固定人數,直到了解放戰爭期間,縱隊的才有了統一的劃分,當時將各大戰區,合計編出了二十七個縱隊。這些的縱隊保守的力量擁有三個師,每個師下轄可以有二、三個旅。可見縱隊的已經接近了集團軍實力。
隨著解放戰爭的打響,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的解放軍,節節勝利的各軍和縱隊,由于不斷的在擴充。為此方便管理,做了相應的調整,在原來縱隊的基礎上,組建了兵團。例如李云龍的旅長,陳賡大將,他指揮的中野二縱,為了方便和統一指揮,合并了其他幾個縱隊,組建了兵團。這也是為了快速應對,當時解放戰爭事態變化。
因為當時正面交戰時,我軍的一個縱隊,面對是精良裝備和優勢兵力的對手,如果單獨一個縱隊和對方一個軍抗衡,很難抵擋對方一個師的進攻,所以當時急需將力量整合起來,兵團的組建非常必要,況且對方一個整編師,不但有四五萬人,還有飛機和美式裝備,解放軍只有集中優勢兵力,才能以弱勝強,積小勝而迎大勝。
解放戰爭中共組建了幾個兵團?
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組建的兵團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八路軍和地方民兵組建的兵團,這一類合計有16個兵團。每個兵團指揮三至四個師軍
這些兵團的指揮,都是在紅軍和八路軍新四軍中成長起來,鼎鼎大名的一方驍勇戰將,建立新中國,十六個兵團的司令中,其中一人成為元帥,陳賡、蕭勁光、許光達成為大將,十一人成為上將。
第二類:就是由敵人起義部隊整編兵團,共有三個兵團
這三個兵團分別為:第二十一兵團是長沙起義的部隊改編,第二十二兵團駐疆七萬官兵和其他的起義部隊改編,將綏遠起義部隊改編為第二十三兵團,這三個兵團的第一任指揮,21兵團司令陳明仁,后來授予上將,22兵團司令陶峙岳,后授予上將,23兵團司令董其武,同樣也是上將
兩類兵團合計為19個兵團,不過這19個每個兵團的人數上和實力都是有差異。
一兵團下轄管理三個軍,分別為1、2、7軍,合計八萬四千余人。
二兵團下轄管理三個軍,分別為3、4、6軍,合計七萬四千余人。
三兵團下轄管理三個軍,分別為10、11、12軍,合計共六萬七千余人。
四兵團下轄管理三個軍,分別為13、14、15軍,共八萬余人。
五兵團下轄管理三個軍,分別為16、17、18軍,共八萬余人。
七兵團下轄管理四個軍,分別為21、22、23、35軍,
八兵團下轄管理四個軍,分別為24、25、26、34軍,合計約十三萬余人。
九兵團下轄管理四個軍,分別為20、27、30、33軍,合計約十四萬余人。
十兵團下轄管理三個軍,分別為28、29、31軍,
十二兵團是由東北野戰軍,一兵團改編,下轄管理三個軍,40、45、46軍,
十三兵團是由東北野戰軍,二兵團改編,下轄管理三個軍,38、47、49軍。
十五兵團是以四野南下的部隊擴編為基礎,下轄三個軍,43、44、48軍。
十八兵團是由華北一兵團改編,下轄三個軍,為60、61、62軍。
十九兵團是由華北二兵團改編,下轄三個軍,63、64、65軍。
二十兵團是華北三兵團為基礎加以改編,下轄三個軍,為66、67、68軍。
二十一兵團,下轄兩個軍,為52、53軍。
二十二兵團,下轄一個軍兩個師,9軍和和騎兵七師、騎兵八師。
二十三兵團,下轄兩個軍,36、37軍和一個騎兵四師。
重點說一下:
十四兵團,下轄三個師,39、41、42軍,首任司令員為劉亞樓上將,到了現在這個兵團曾經管理的3個軍,雖然歷經滄海桑田,因為功勛卓著完整保留下來。能在當時的數字上看到,這些兵團組建和改編的時候,管理的師和人數都不是統一的,最多可以到十三、四萬,少一點的不過一個軍兩個騎兵師,平均來說也是在三個師,七、八萬人之間。
解放戰爭中敵方共兵團數量
為了做一個對比,我也收集了一些,解放戰爭時期,對方的有兵團資料,合計對方當時有22個兵團,一個兵團有多少人,需要看情況而定,例如黃維第十二兵團,他的兵團就是管理了四個軍,即第十八軍、第十軍、第十四軍、第八十五軍還有一個快速縱隊,合計人數多達十二萬人,堪稱是當時敵人主力中的主力,特別是它的快速縱隊,其實力當時是頂尖的存在,擁有一個坦克營(包括了二十多輛美式輕型坦克,還有裝甲車十多臺),并且還有十二門火炮的炮兵營,不過黃維兵團最后被困在一個不到十五華里的狹小地區,只有少量逃走外,最終被解放軍接近全殲。
除了黃維兵團,我在說一下張靈甫的74師。
進入了1947年春天,敵方改變作戰的思路,向陜北和山東發起猛攻,在山東合計投入了三個機動兵團,其中包括六十個整編旅,接近有四十五萬人,還編成了一個以二十五萬人組成守備機動兵團。
合計共投入了多達七十多萬的兵力,其中在三個兵團中以一兵團核心,因為在機動和實力還有裝備上,一兵團堪稱精銳,核心中的核心,實力最強的是整編74師。74師外號御林軍,號稱五大王牌師之首,美械裝備戰力強悍堪稱頭號精銳,不過在孟良崮戰役中,由于張靈甫急于爭功,反了兵家大忌,因為孤軍深入,最后被解放軍優勢兵力包圍最后殲滅。
抗美援朝志愿軍派遣了多少個兵團入朝?
抗美援朝期間, 我國的志愿軍合計共派遣了六個兵團的兵力,這六個兵團分別為:志愿軍三兵團、志愿軍九兵團、志愿軍十三兵團、志愿軍十九兵團、志愿軍二十兵團、志愿軍二十三兵團,而其中的:志愿軍三兵團的第一任指揮,就是李云龍的旅長陳賡大將,第二任是許世友上將,可見在亮劍中,提到了孔捷參與了入朝作戰,是完全符合當時的情況的,不過陳賡大將在后來將更多精力放在了組建軍校,實際上指揮志愿軍三軍團戰斗的,更多的是王近山中將,特別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就是他參與和指揮的。
兵團為何最后被取代了
在解放以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勝利后,兵團的建制開始適應了新的時代要求,兵團被取消,由軍區對下轄的軍直接管理。這也是因為世界格局在變化,當今的戰爭模式發生新的變化,并且進入了90年代,科技和網絡的發展、精準打擊的出現,需要的是應對局部發生沖突的建制作戰單位,所以,人民解放軍也開始進行改編,取消了兵團這樣一個時代的產物,重新以軍為建制單位,應對一些局部沖突,兵團就此退出逐漸很少再被人提及。
小結:
提起兵團,其實它還有許多歷史含義,是歷史上一級部隊的建制稱呼,不過也有不同的叫法,例如主力兵團、地方兵團、游擊兵團。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兵團成為了解放軍各個軍和縱隊的升級版。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在縱隊基礎上發展出來更高級的建制。解放戰爭后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了19個兵團。建國后,逐漸取消了兵團作為指揮的作用,改由軍區直接管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