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未來十年最緊缺的行業有哪些?
謝邀,【每天一堂職場】為你解答職場
隨著我們的社會發展,教育水平提高,年輕人也有更多的選擇,那些臟活累活沒什么人愿意干,越來越多人不愿意去工廠,不愿意做實業。
加之人口老齡化,未來十年內最緊缺的就是一些一線勞動力。
比如說流水線工人
工廠流水線也在逐步機械化,但是依舊有許多崗位需要依靠純人力來支持,但是一些工廠的管理方式、薪酬待遇都跟不上時代發展,很多工廠發展起來無非是沾了改革開放的光。
同樣也因為他們管理方式落后,不愿意或者不知道如何改革企業,導致工廠工人越來越難招。
還比如說酒店服務員
我增加在酒店行業內工作過幾年時間,酒店的服務員是越來越難招,要求多、薪酬低、發展慢是酒店的三大標簽,再加上酒店行業擴張迅猛,每年都有許許多多新開業的酒店。這一部分的勞動力已經是酒店行業最難處理的問題了。
再比如說建筑工人
我們能夠生活在高樓大廈、交通便利的環境中,真的應該感激一下這些執行者。但是基礎的建筑工人又苦又累,工作環境惡劣,工作危險性高,常年出門在外。這些種種原因加在一起,已經不是年輕人就業的目標選擇了。雖然天天嘴上把我們自身的工作形容成搬磚,但是真的讓大家去工地搬磚,十個里有九個人都不愿意的吧?
以上,只是選取了幾個例子,總的來說只要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都一定面臨著用人需求,而且這個用人需求只會越來越大。
更新:
這是2017年四季度的CIER指數排名。
CIER(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與智聯招聘聯合發布,反映就業市場的整體走勢。該指標采用智聯招聘全站數據分析而得,通過不同行業、城市職位供需指標的動態變化,來反映勞動力市場上職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例的變化通過圖表我們可以看出,CIER指數最差的10個行業內,除了租賃服務、物業管理、商業中心。其他都是屬于傳統的制造業。
其中上文所提到的酒店服務其實是屬于物業管理的一類。
雖然我們的政策是鼓勵發展制造業的,因為畢竟需要實業興邦。但是這類傳統行業的薪資一直是年輕人選擇就業的一大痛點。做的又苦又累,卻拿不到多少工資,同樣畢業工作三四年的同學選擇了其他行業已經月薪過萬了,而在傳統行業中,需要到中層管理級別薪資才過萬。
這些招聘困難的行業的從業者也因為競爭力較小、就業機會相對較少,再加上家庭原因,大多數人都選擇安穩的待在工廠中繼續工作。對于年輕人而言,沒有上升的空間也不愿意繼續做下去。
我們在看看這份圖表:
這是來源boss直聘關于2018年應屆生應聘比例最高的15個崗位的調查數據
圖片可能有些模糊,我這里從左到右列出來,分別是:財務、運營助理。市場營銷、電商運營、銷售專員、人事專員、行政專員、會計、Java、平面設計師、新媒體運營、Web前端、室內設計、UI設計、美術教師。
這15個崗位都是辦公室類型的白領崗位,完全找不到藍領崗。
15個崗位加起來占比是46.86%,可以想象剩下的50%平分到近百個行業崗位中,從事藍領工作的有多少了。
只有真正的提高這些工作的社會地位跟收入水平,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員愿意投入到這些行業之中。任重而道遠哎。
再次更新除了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著招人困難外,其實還有許多行業、工作正面臨著消失。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一些傳統工藝,有一些工藝是因為科技的進步被淘汰了,有一些文化遺產卻是因為無人要學、無人想學逐漸消失。
比如我們小時候能夠看到的一些街頭爆米花。
現在爆米花還是存在的,不過被更現金的工業生產所替代了,這個是科技的進步。但是比如一些傳統的藝術,都面臨著招徒難,傳承中斷的問題。比如說電影《鐵樹銀花》里的這門工藝。
《鐵樹銀花》是影視上第一部以打鐵花為主題的電影,參與拍攝的“確山鐵花”來自河南,它是國內打鐵花類表演唯一入選國家級非遺的保護項目。電影將如今民間藝術無法傳承的尷尬情況真實地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老人對民間藝術執著堅守,年輕人卻渴望去大城市尋找光明的前程。正是這樣的矛盾使得民間藝術無法得到傳承,漸漸消失于我們的生活中。
除了《鐵樹銀花》外,還有吳天明導演的《百鳥朝鳳》也是講述了一個傳統藝術——嗩吶的傳承。
還有許許多多我們小時候能夠聽聞的一些戲曲,現在都在面臨傳承的問題。包括我們的國粹——京劇。在2017年舉辦的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上,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系主任舒桐就對于這個問題表示擔憂。
“武戲比較艱苦,基本差不多上小學三年級骨骼發育前就開始練。武戲沒有休息的時候,只要還上臺,就得天天練功。”舒桐說,武戲傳承其實很難,不光文武并重,還需要超強的體力、毅力,“我們中國戲曲學院近年來也一直在抓武戲人才培養問題,但確實是還有短缺”確實,很多傳統技藝都需要從小開始學起,又苦又累。一方面精彩繽紛的世界對于青少年而言,具有非常大的誘惑;另一方面這些工藝的市場其實并不高,沒有一個良好的收入保障,確實是很難有新鮮血液流入。
當然我們的國家現在也是越來越重視這些傳統的文化遺產保護。不僅僅是把它們立項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更多的影視作品、媒體報道讓大家去關注這些傳統工藝。“匠人精神”與“匠心精神”始終都會存在,而且也一定能夠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希望我們在將來還能夠帶著我們的子孫看一看這些傳統藝術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