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如何呢?
慈禧太后生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于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應戶部選秀入宮、被清文宗咸豐帝封為了蘭貴人。算一算,慈禧太后多大歲數結的婚?十七歲。現而今這個年齡差不多也只是處于高中階段、不少人高中還沒有畢業,可慈禧太后卻已經嫁做人婦了。就算慈禧太后接受了系統的現代教育,她的文化水平充其量恐怕也就是個高中肄業!
女子無才便是德中國古代講究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無論是普通百姓家、還是達官顯貴家,對于女兒的教育相對于兒子都是相當“不上心”的。在他們看來,兒子讀書將來是可以步入官場、光宗耀祖的,女兒讀書有什么用?讀再多書也是嫁做人婦、相夫教子……通常情況下,大戶人家的女兒大多數跟著哥哥、弟弟們一起讀自家設置的私塾,鮮有外出讀書者。這樣的私塾教育,“脫盲”問題不大,但想要在文化方面有所專長,恐怕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像李清照那樣的才女畢竟是少數,反倒是高級青樓女子文化方面或許還更加優秀一些,因為老鴇子需要她們的文才去摟才子們的銀子……
慈禧太后雖然生于中級官僚家庭,其父惠征曾經擔任過正四品的道員。但在那樣的大環境下,恐怕也未見得受過什么系統的良好教育。從惠征監生出身、從筆帖式起步來看,這位爺恐怕也不是什么真正的“讀書人”,自己尚且不好好讀書,還指望他對子女的要求有多高嗎?更何況,慈禧太后還是女兒。所以說,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不會太高,但文盲應該也不至于!否則日后她如何當大清朝的家?
生活小故事說到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就不得不說一段小故事,慈禧太后和她的堂小叔子慶密親王奕劻是怎么認識的?早年間奕劻與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走動比較勤,也因此認識了慈禧太后。因為文化程度有限、書法水平也一般,慈禧經常請奕劻幫忙代寫書信,久而久之二人便混熟了。奕劻的一筆好字給慈禧太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奕劻的發跡雖說與這件事沒有必然聯系,但至少說明一點,慈禧太后只是粗通文墨,文筆著實一般,否則她又何必找奕劻代筆呢?
再就是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中國古代的官宦人家,女兒或許不一定去讀書,但兒子通常情況下還是必須讀書的。可問題來了,慈禧太后為何不找桂祥代筆?恐怕只能有一種解釋,桂祥的文筆和書法也是個“半桶水”!惠征的兒子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身為女兒的慈禧太后?這個小故事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慈禧太后的真實文化水平。
婚后“繼續教育”在家沒能好好學習,那么婚后呢?機會恐怕就更少了。自古帝王對后宮干政就是極度提防的,后宮沒有文化、干政的幾率也相對低得多,不是嗎?所以,清王朝的后妃們婚后也沒有什么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但自己學習還是可以的,這是個人愛好,但系統學習的機會是沒有的……
說到這里很多人或許要說慈禧太后幫清文宗代筆批奏折的問題了。清文宗的字雖然談不上非常好,但也還算說得過去。慈禧太后連自己的書信都找奕劻代筆,他如何幫清文宗代筆批奏折?有一點我們必須搞清楚,清文宗對慈禧太后控制得還是比較嚴的,她并沒有干政的權力。說白了,她只是代筆而已。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代筆的只是一般的、不重要的奏折,重要朱批清文宗恐怕還不會假手他人!一般不太重要的奏折,皇帝的朱批無非“知道了”“著某部知道”之類,并不復雜,以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和天賦,模仿清文宗的筆跡批這些東西還是不成問題的。
綜上所述,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其實相當一般,恐怕不太可能超過現在的高中生。至于書法,慈禧太后存世的真跡還是頗多的,說實話,也就“半桶水”而已,根本談不上什么書法,也就是寫字罷了……但文化和政治手腕并不成正比,慈禧太后文化水平一般,卻不影響她玩弄權術。本就相當聰慧、天賦頗高,加之幫清文宗代筆批奏折,慈禧太后政治上的手腕或許很多就是跟“權術高手”清文宗學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