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工程師紅利是否已經到來?
一、工程師紅利的威力:助推經濟轉型
所謂工程師紅利,是指一個國家處于勞動年齡的工程師人口數量龐大,為發展科技創新型經濟創造有利的人才條件,實現經濟高速高質量增長。從定義延伸,工程師紅利的釋放,至少要兩個條件:
1.受高等教育勞動者數量眾多,
2.一個國家有發展科技創新型經濟的時機和需求,比如已初步實現工業化,有從低向高邁進的緊迫性。
本質上,工程師紅利是一種智力紅利,在經濟轉型中作用很大,日本就是一個享有工程師紅利而成功轉型的國家。
二戰后,日本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出于冷戰需要,美國扶持日本,同時,朝鮮戰爭爆發,日本成為美國補給站,經濟迅速修復,此后20年,GDP以年均10%高速增長,到1960年代末,日本的GDP僅次于美國(不計蘇聯),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按照當時世界銀行標準(1,000美元),日本已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高增長后都會遇到瓶頸,日本也不例外。1970年代初,日本工業經濟持續收縮、投資占GDP比重下滑,經濟增速回落。同時,人口紅利消失、外貿結構單一、增長后遺癥顯現、石油危機沖擊,轉型迫在眉睫。
為此,日本制定轉型戰略,堅持出口導向,改造升級舊產業,大力扶持新產業。此后十年,舊產業占比回落,新興技術產業,如電子、機械、汽車,占比顯著提升,并逐漸成為支柱,日本也逐漸從勞動密集轉向技術密集。
此過程中,國家戰略、政策引導固然重要,而同樣重要的是其源源不斷的工程師供給。
日本是全球最重視教育的國家之一,早在1930年便普及中小學義務教育,到1965年,平均每10萬人就有一所大學。
1960年,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學人數/適齡人口)僅為10.3%,落后美國21.2個百分點,而到1975年,數字增至38.4%,與美國差距縮小至11個百分點。同時,這一時期日本的教育政策重點是優先為經濟服務,大量的理工科大學畢業生流入技術領域,加上日本國民的勤勉以及工匠精神,源源不斷地助推經濟轉型。
1975年,日本經濟增速觸底回升,此后更一路延續至1990年。
下載APP 閱讀本文更深度報道
到1980年代,日本GDP已接近美國一半,并在半導體、電子、工程機械等多個高科技領域逼近甚至領先美國,成為美國懼怕的競爭對手。
1984年,日本人均GDP增至10,984美元,按當時世界銀行標準(10,650美元),日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成為名副其實的發達國家。
相反,同樣取得經濟增長和實施轉型的阿根廷,最后卻一敗涂地。
二戰后,坐擁豐富資源和人口紅利的阿根廷,經濟穩步增長。到1962年,已實現初步工業化,人均GDP達到1148美元,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但同時,發展瓶頸也漸現。
然而,和日本堅持出口導向不同的是,阿根廷謀求轉型,選擇的是“進口替代戰略”,即以發展本國工業產品替代從歐美進口制成品,減少對外依賴。
這個初心是好的,但要成功,政策、資本、技術、人才等,缺一不可,這些條件,阿根廷并不都具備,尤其是人才,大力發展本國工業品,意味著要加大技術投入,工程師人才必不可少。
然而,生性浪漫的阿根廷人其實十分慵懶,加上當時政府為討好民眾實施過度高福利,自然資源出口賺大錢,國民感受不到轉型壓力,也不愿投入枯燥難懂的技術研發領域。
同時,阿根廷的高等教育效率也十分低下,盡管1950年代實施開放招生政策,即所有中學畢業生都能入學,但在國立大學完成學位的學生不足20%,即使私立大學,也只有30%,其中三分之一的國立大學中,有8成的學生自行退學。
換言之,阿根廷大部分的所謂大學生,不過是到大學溜達一圈便走了,畢業文憑都沒拿不到,更別指望他們會投入到技術、研發領域。
最終,進口替代戰略無疾而終,投入都打水漂。
而更要命的是,由此戰略衍生出的對外國商品征高關稅的政策,受到外國報復,它們同樣對阿根廷出口的資源型產品征高關稅,導致阿根廷商品價格暴漲,失去競爭力。出口受阻,賺取外匯的發動機也熄火了。
內外交困之下,阿根廷政府卻一再作死,為保政治地位,繼續以高福利討好選民,不惜大印鈔票,殺雞取卵,昏招不斷,最后造成嚴重通脹,經濟劇烈波動,民粹橫行,萬劫不復。
來演:網絡
此后數十年,阿根廷的人均GDP始終徘徊在中等收入國家區間(1,000-12,000美元),難以突破,被稱為“中等收入陷阱國家”。
日本和阿根廷,一個向上,一個向下,固然有天時地利之別,但人和或更重要,所謂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工程師紅利成為它們分道揚鑣的重要因素。
任何一個國家都會遇到轉型難題,在過去的經濟發展史中,被反復證明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徑是,走科技創新之路。現在,中國同樣處于轉型十字路口,是如日本依靠科技創新成功突圍,還是瞎折騰淪為阿根廷,關乎每一位中國人的命運。
毫無疑問,要想突破,走科技創新之路已是為數不多的選擇。而要走得通,除了宏觀大環境的因素外,關鍵還得看我們是否具備工程師紅利。
二、中國是否具備工程師紅利?
前文提到的工程師紅利兩個條件,第一個中國已具備。
從1999年大學擴招實施以來,大學畢業生數量快速增長。2000年,中國本科畢業生不足100萬,碩士畢業生不足10萬,到2017年,數字分別增至近800萬和60萬。過去10年,中國培養了7,000萬本科生和500萬研究生,其中有一半是理工類,位居全球首位。
同時,大量留學人員歸國正成為趨勢。根據2018年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數據,過去40年,中國有519.49萬人出國留學,其中313.20萬人學成歸國,占比為83.73%,比例較5年前增長10%,僅2017年,就有48.09萬歸國,創歷史新高。
留學人員回歸,除了響應國家號召,更重要是國內發展空間大,國家對創新創業的大力支持,以及國內企業的求賢若渴。
現在,中國的工程師人數已經冠絕全球,人才積累雄厚,而更為有利的條件是,中國的工程師勞動成本遠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
以軟件工程師為例,美國著名招聘網站glassdoor顯示,美國軟件工程師平均年薪為104,463美元,月均8,300美元,折合人民幣53,000元,而據職友網的數據,中國軟件工程師的平均月薪只有9,580元,足足相差5倍之多。
第二個條件,中國同樣具備。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已初步實現工業化,而隨著傳統勞動力紅利的消退,低端制造產業逐漸喪失優勢,國家有著強烈的向中高端轉型升級的需求。
有人才,有動力,一系列成果的獲得也證明,中國的工程師紅利正在逐步釋放。
中國的權威科研論文發表數量在快速增加。根據科學權威雜志Nature2017年的評測,中國科研論文數量加權評分居全球第二,僅落后于美國。而衡量科研能力的另一個重要指標 —— 論文引用率,2017年我國的國際論文引用率較2016年增加29.9%,排名躍居世界第二位。
中國PCT專利的申請量躍升全球第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數據顯示,2017年,美、中、日分列PCT專利申請的前三位,申請數量為56,624件、48,882件、48,208件。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美國的增速只有0.1%,中國則高達13.4%。
中國的部分科技企業已具備世界競爭力。在通信、互聯網、高鐵、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高科技領域,中國已經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并誕生一大批像華為、大疆、騰訊、阿里、比亞迪(002594,股吧)等具備世界領先水平的企業。
毫無疑問,中國是具備工程師紅利的,這一紅利的釋放將幫助國家走上科技創新的發展道路,引領中國下一個十年。
三、工程師紅利最可能釋放在哪個領域?
說到高科技的發展,名目繁多,莫衷一是。尤其是今年爆發的中美貿易戰,我們在芯片領域的軟肋一覽無遺,同時也激起大力發展芯片等尖端科技的呼聲。
不過我認為,智能制造或是我們最應該重點發展,也是工程師紅利最可能釋放的領域。
首先,制造業是中國立國、強國和富民之根本。過去40年,中國承接大量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制造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撐。截止2017年,中國制造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為30%,是中國經濟第一大的產業,承擔8,000萬人口就業,還牽涉到國防安全。
其次,中國經濟急需脫虛向實。過去1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嚴重依賴債務驅動,造成基建和地產過度發展,留下巨大債務和金融風險。現在,債務驅動難以為繼,要想前進,只能回歸實業。
第三,智能制造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智能制造著力提升生產力,用機器代替人進行生產,不僅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效率還會十倍提升,得益于此,阿迪達斯造一件T恤只需7秒,特斯拉造一輛車只需17秒。而且,相比人工成本的不斷上升,機器成本卻是邊際下降的。加上人工智能的加持,機器猶如裝上強大的“人腦”,收放自如。事實上,智能制造已開啟了新一輪工業革命。
最后,發展智能制造已成必走一步。隨著中國經營成本上升以及智能制造的崛起,中高端制造業回流歐美日、低端制造業流向東南亞,趨勢難擋,給中國造成巨大壓力和挑戰,若不發展智能制造,過去多年的制造業成果或會付之東流。
兼具效率和成本優勢,智能制造或會成為解決當下中國經濟難題的一把金鑰匙,國家也深諳此道,在政策、資源上鼎力扶持。
雖然貿易戰讓國人憤慨,但事實上美國在芯片等尖端技術上依然無法撼動,且芯片并不是砸錢就能研發出來,背后是長時間的技術積累,與其硬碰,倒不如做自己能做、該做的事。
現在,中國擁有最齊全的制造業體系,擁有最龐大的產業鏈,2017年的制造業產值是美國的2.58倍,在全球占比35%。我們未必什么都能研發出,但幾乎能制出所有工業品,制造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而且,也必須認識到,沒有美國提供的芯片,我們很多電子產品其實是做不出來。換言之,我們的優勢其實是在于應用層面,當然核心研發層面也應該投入,但是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既然核心研發層還沒到超越美國的階段,為何不安心做好應用層面的事?
四、結語
對那些擔憂中國經濟前景的人,我想說,無需擔心,因為我們還有巨大的工程師紅利,中國經濟依然是星辰大海。中國過去依靠人口紅利成就“Made in China”,未來將就會依靠工程師紅利成就“Created in China”。
而對于投資者,我想說,智能制造也是星辰大海。過去數年,我們總是不遺余力地搶風口,大量資本投入到了互聯網領域。然而,今年的創業公司的陣亡名單中最多的也是互聯網公司。
實際上,現下互聯網的應用主要還停留在消費領域,解決的只是生產關系的問題,而沒有解決生產力的問題,只有生產力的提升才能不斷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況且,隨著互聯網巨頭地位已基本確定,以及流量紅利消退,消費互聯網風口已經漸漸停歇。
相反,夾雜著國家轉型升級迫切需要,工程師紅利持續釋放和立國、強國、富民之本的智能制造,才是一個大有前途的領域,同時也是一個能夠長期持續發展的領域。
只是,這個領域需要耐心,更需要踏踏實實做實業的心。
08年金融危機施虐的時候,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問德國總理默克爾,為何德國經濟受影響較輕,默克爾回答:“我們至少還在做東西,布萊爾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