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
漢字十數字形成的本源,被我們盤問了上千年,爭議一直沒斷,既然大家都承認甲骨文前四個數字“一二三
”在甲骨文時是“積畫而成”的,這一原始數字初始階段的共識,為什么沒有在余下的六個數字上得到體現哪?這是因為“積畫而成”的數字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向簡易省變的方式轉化,這些障礙使得我們后人很難理解和認識甲骨文數字數理形成的真諦,但甲骨文十個數字本身與相關文字字形的音形義中肯定保留著讓我們可以追溯其真源的線索與脈絡。
數并非是客觀存在的事物,然而萬物又都有其數。現在人們所說的數是抽象數的概念,可以脫離事物本身,將數作為抽象概念加以統計計算,而不必依附于具體的事物。但是在人類認識形成數概念的初始,數是不能脫離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概念,就如現在兒童剛開始學習數時是一樣的,必須將其依附于某一事物,如兩個蘋果,三個梨,合在一起五個水果來加以認識。對于一的認識,也不是只停留在單獨數量,而是指某一整體事物。比如天,甲骨文天字形,從一從大。一代表整個天的觀念。
所以人類的數觀念與數字的形成,可以肯定會體現或固化在人類的生產生活的遺跡文物與后世發展出的文字之上。
首先我們來看所謂“積畫而成”的前四個數字是以相互平行排列的橫直線段為數。即以一橫作為數量的最小整數單位。
那么同理,
豎直線段“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左斜直線段“/.//.///.////”
右斜直線段“\.\\.\\\.\\\\”
在人類認識與表現數的初始階段,都應該是可以用來表示“一二三四”的數量形式。這在先古人留下的器物紋飾中是可以看到相同直線段的同理關系的表現形式。如圖:
并且,這些看似簡單的直線段,最初都是源于先古人對日月星辰光芒的擬構(原始神話思維)。可以說這些直線段的表現形式,從它們誕生之日起,就是觀念形態,即抽象化的文字,即光線為一(直線)的觀念。由此逐漸積累產生的原始觀念的繼承與發展,并在以直線為主要固化表現形式的基礎上,最終形成甲骨文會意文字系統。
由此,我們還可以上述歸結到●形的表現方式,即皆以相同形的遞進關系,作為數量一的累計形式。
這種“以某種線段累積方式的”初級數理固化形式至少在陶文階段還是存在的。所以,我們在認識和解讀數字數理時,就不能夠不考慮數字形發展變化的時間性,即歷史進程。不同歷史時期的數字形,不能夠不加以辨別與考察就直接用甲骨文時期的數字形去套用識別。
唐代哲人劉禹錫在其《天論》中說:“夫物之合并,必有數存乎其間焉。”,即事物之間的結合與配合及其相互作用的時候,其中一定存在規律性的東西,漢字亦然。
當人類以固化形式表現火焰(光線聚合)觀念時,形成了兩斜直線組成的尖角(線狀)形態,即四種區別最顯著的線段形式, “∨”“∧”“>”“<”形。與之觀念意義一致是三角形(線)狀或(面)狀形態,如:△,▲等形式。這有甲骨文為證。
甲骨文“火” 字形寫作:
由兩條斜直線組成的相連不交叉的“∨”“∧”“>”“<”形表示的就應該是數量二。在陶文和甲骨文數字中可以找到些線索和證據:甲骨文六寫作
八寫作“><”,皆是由“∧”“>”“<”這三個不同位置方向的兩斜直線形所組成的,而甲骨文六所具有的明顯筆劃區分的刻劃直線段恰恰是數量六,那問題來啦,如果“八”的數量在原始之時是數四,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哪? 合乎邏輯的解釋只能是八是數量八的簡省變化形式。其原始可以是“
”或 “>><<”或“WW”或“仌仌”或“<<<<”等不同表現形式。即數二的累積或遞進形式。
那么按照共同的簡省原則,三個數二組成的數六與四個數二組成的數八,它們共同可省略的數二是兩個,也就是數四,即“><”部分。
這一共同簡省形式在甲骨文中可以得到確證:甲骨文六(減省)寫作“∧”(二),甲骨文八(減省)寫作“><”(四)。甲骨文之所以能夠保留六的原來的不省之形,是為了不與“∧”形的文字義“入”相混淆,甲骨文卜辭要經常性的記錄“某入幾(數字)”。而與“八”形相關的文字“分”“公”等組合字形,就不存在類似情況。
另外,半坡陶文階段被學界認為是具有文字性質的所謂刻劃符號表達階段,其中有單體的“∨”形和∧形組成的十劃陶文。
馬家窯陶文有單體∧形與其他直線線段有規律的排列組合形式,被學界認為是數字的數列形式或是數字的卦畫形式。(學界目前是以甲骨文六的簡寫形式釋讀為是數字六。這是有待商榷的問題。)
以及其他陶文皆有類似形。
并且有“二”與“∧”互換同意的證據存在。
如此,可以肯定“∨”“∧”“>”“<”這四形是可以用來表示數量的數字。只是學界沒能從“歷史進程”的角度與“邏輯思維”的方式去分析解讀罷了。 “∨”“∧”“>”“<”這四形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積畫而成”數字,從∧形所具有的一體(相連)屬性上來說,其累積變化是與前面“即皆以相同形的遞進關系,作為數量一的累計形式。”是相同一致的觀念。在前面的基礎上,甲骨文用“∧”(二)形和“><”(四)形來簡省表示數量六和數量八這兩個以數量二為遞進關系的數字,是順理成章和符合邏輯的舉措。 須要說明的是這些簡易省變方式的轉化可不是如上面分析的那么簡單容易就完成的事情,是經過很長時間的使用積累與思維提煉才能夠達成的,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依類象形”的文字義。
∧形,甲骨文入字形,《說文》釋入:內也。象從上俱下也。
<形,甲骨文>字形,《說文》釋<:小水流也。《周禮》匠人為溝渠,耜廣五寸,二耜爲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按:二耜為一尺,為藕,為<。
><形,甲骨文八字形,《說文》釋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
形,甲骨文六字形,《說文》釋六:易之數,陰變于六正于八,從入,從八。
>><<形,《說文》釋“>><<”:分也,從重八,象分別相背之形。
我們還可以從《說文》古文“數”, 甲骨文宿,甲骨文“尋”等字形的不同結構變化中取證,同時認識一下目前學界未識字形中的甲骨文“數”字形,了解一下甲骨文數字十的形成脈絡:
甲骨文“十”字形寫作丨,《說文》釋十: “十數之具也。”。
學界認為甲骨文“尋”字形寫作:
《說文》釋尋: “繹理也,從工從口從又從寸,工口,亂也,又寸,分理之,彡聲,度人之兩臂為尋,八尺也”。
按:甲骨文
字形,即小篆
字形。甲骨文尋字形從尋,從
亦聲。 《說文》古文
:一曰讀若誓。
按: 從上舉甲骨文尋字形所從
部分的不同變化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由“∧”形所組成的遞進累積形式,如按前面所論“∧”是數量二的數字,那么這些甲骨文
的不同變化形式,最終簡省為甲骨文數字十的形式,相互之間的替代關系是合乎一定數理邏輯的。后世與
相關的對應文字的音形義也可以印證這一點。甲骨文“宿”字形寫作:
《說文》釋?:止也。從宀,
聲。
甲骨文寫作:
或
或
,從人(或從卩或從女)從
會意,讀若數,并與“數”所從婁的古文字形
相同,只是位置有所變化罷了。所謂宿者,即人休息之時數也,因其時數不定,故以十數為其具也。
甲骨文有
字形,所對應的就是后世楷書字體“數”。 古文字形寫作
《說文》釋數: “計也,從攴,婁聲。”。對于甲骨文“數” 字形的確定,還可以參考金文“斅”字形:
;甲骨文“學”字形寫作:
;《說文》釋斅: “覺悟也,從教從宀,宀尚矒也。學篆文斅省。”。按:金文實際是在甲骨文基礎上的增繁(解釋)。 《說文》釋教: “上所施,下所效也,
古文。”。 甲骨文教寫作
,從攴從爻。即無“子”的“教”字。與甲骨文
,從攴從
。即無“女”符的“數”字,是相同的“簡省”例。(其實這兩個字形的甲骨文初文就是如此,非簡省。皆為后世增繁。)
《說文》釋爻:“交也,象《易》六爻,頭交也。”。 按:《易》者,八卦也,每卦六爻,爻者,其所計之數也。最早的爻畫形式已經被考古出土的文物實證是數字組成的。
爻在甲骨文“尋”字形
中也有所體現。實際上爻就是由兩個五構成的,現在我們都知道×形在數字中是用來表示數量五的字。但是我們可能并不了解或理解×形最初的意義所在,在先古人的原始觀念中“爻”即光“耀”,×形是來源于先古人對日月星辰之光的擬構。與之相似的形式在仰韶文化陶器及一些早期巖畫中多有出現。
從明顯區分的程度上來看待,由兩直線段交叉而成的形式,只有兩個,即×與+。從刻寫識別的角度上來說,這兩個形只不過是兩直線段交叉的不同變化的兩種區別最顯著的形。
從上面仰韶陶器紋飾中我們可以非常明確的看出來,它們是表達相同意義的同類形式,描繪的是閃爍著的漫天星星或是太陽神所產生出來的光芒。那么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紋飾當中這些×與+組成所傳達出的“很多”“數不過來” 意象觀念。這是理解×與+的關鍵所在。
上面這個仰韶彩圖紋飾中的×周邊布滿●符,更能夠證明×符具有的“很多”觀念。也就是說最初×與+的形義在先古人的原始(數理)觀念中,一開始只具有“很多”的象征意義,后來才在已有的“積畫而成”的“一二三 ”的基礎上,用來表示五與七,以及九的一部分。
甲骨文五寫作:×或
,從x在二之間會意,與之同音的甲骨文巫寫作:
。與傳統看法不同的是,勇者認為甲骨文巫從+在四(上下左右皆一也)之間會意,+亦聲。+與×同意。
甲骨文龜寫作:
,從其龜頭+與×亦同意,皆其文也。
在黃龍縣境內一處新石器遺址意外發現的刻畫神秘符號的陶器殘片。
從殘損陶片紋飾分布在瓶口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圓形一圈,尚存小半圈,現用模擬圖示,將缺損線條按直線延伸補足缺失,并用不同色標出。
由所存部分可知其相對平行的線條為5條一組,相鄰部分存在交叉,推測整個圖形應該是以變換八個方向,所畫垂直線段,每個方向5條平行線,相鄰部分交叉,共計40條線形成一圓周分布。在交叉部分就會產生與V,X,類似形,紋飾是古人有意刻畫的陽光線紋,能夠明確是一畫為數量一的形式,據此交叉現象,透露出一些先古人的初始數字來源的脈絡,最顯著的線索就是×形式的出現,即在其五垂直線一組的數量形式,以及無論順時針還是逆時針記數,其末位皆有(與另一組垂直線重疊造成的)交叉的×形式出現。
如此我們多少能夠理解具有類同義“很多”的×與+代數的先后關系。即先以表多數義的×表示五,后以表多數義的+表示七。
至于剩下的最后一個比較特殊的數字九,甲骨文九寫作:
按:傳統上認為九是獨體字,不可分離解釋。勇者持有不同意見,認為甲骨文數字九,是從/(\), 從以會意。《說文》釋以:用也。以上面與/交叉,形成五,單數始于一,生于三,交于五,成于七,窮于九也。故《說文解字》釋九:易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
至此,我們看到三個階段形式結合形成的甲骨文數字,同時也了解了一些甲骨文其他字形的本義來源。
由于傳統上或多或少的存在固有的一些錯誤認識,使得我們在理解現有甲骨文數字或文字字形時,還存在著很多障礙,不是簡單幾句話可以掃清的,感興趣的朋友們會在勇者有關文字起源與其他甲骨文字形解讀的介紹中更深入細致的去理解這些認識。
文語淺陋,簡略不詳,還望觀者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