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圓地方的說法正確嗎?
天圓地方
“天圓地方”,不僅僅是字面意義上的地平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是陰陽學說的一種體現。天與圓象征著運動;地與方象征著靜止;兩者的結合則是陰陽平衡、動靜互補。《大戴禮記·曾子天圓》中引用曾子之言:“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曾子進而解釋:“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河圖》、《洛書》傳說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范》。《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河圖》講天象
河圖乃據五星出沒時節而繪成。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為區劃,由于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于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于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星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見于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星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于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星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于西方,古代以金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星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于中天,表示長夏濕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為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星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二十八星宿
中國傳統文化中,四方各有象與其屬性相配,即東方蒼龍為木、西方白虎為金、南方朱雀為火、北方玄武為水,將周天分為四個大區域,每一個象對應若干星宿。古人又將整個星象作了二十八分,稱為二十八星宿,每一象各轄七宿。西方也將星象分為十二星座,又用十二星座來分割一年,各配一個月的時間,星座日期是固定不變的,與實際每月的起止日期并不重合。中國將一年十二等分,是按照“節”來劃分的,我們有二十四節氣,這其中的十二個“節”分割了一年。和西方不同,中國節氣的日期要與天地的運行相配合,由于交節之時稍有差異,因而日子不是固定的,要比西方的星座精密很多。中國古代計算人的生辰,根據的某年某月,是按照節氣的交接來確定的,比如年以立春之日為界點,在此前為季冬,過了界點就是孟春。當立春早于春節,凡是出生于立春之后、臘月的人,在中國的生辰也計算為一月出生。立春在春節后的,即使是正月出生,也要算入上一年。《洛書》講地象
《河圖》講的是天象,《洛書》講的是地象。古人認為,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圓地方,是古人對天地形態的基本認識。《洛書》表現的是天地的布局,其中白點是陽,象征著天,是天在地的投射。古人認為,天和地是有對應關系的,天上的二十八宿對應地上九州,這是中國古代的“星際分野”學說。黑點是陰數,象征地。陽數為正,在四方;陰數在四隅,也就是四個角上,這是《洛書》的基本形態。陽數左旋,陰數右旋,二者相抱而成陰陽交泰之象。后代研究風水講究“環抱”,這一理念便來自于《洛書》。《洛書》中包括以下幾個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其中奇數為陽數,偶數為陰數。如圖所示,陽數和陰數完全平和,不論將每一行、每一列還是斜縱列的數字相加,它們的和都是十五。這樣形成了中國文化中的五方布局,奇數五在中央,偶數占四隅。九宮
中國古代稱之為“太一神數”,也就是“太一游九宮”所形成的吉兇趨勢。九宮的具體對應關系為:中宮招搖居于中央,正北的葉蟄宮對應坎位,東北的天留宮對應艮位,正東的倉門宮對應震位,東南的陰洛宮對應巽位,正南的上天宮對應離位,西南的玄委宮對應坤位,正西的倉果宮對應兌位,西北的新洛宮對應乾位。其中外部八宮各對應一個節氣,即葉蟄宮對應冬至,天留宮對應立春,倉門宮對應春分,陰洛宮對應立夏,上天宮對應夏至,玄委宮對應立秋,倉果宮對應秋分,新洛宮對應立冬。八宮所代表的季節會形成不同的風,叫作“八風”,中央無風,因而排除在外。立春陰氣未退,陽氣未盛,故其風為“兇風”。春分之風和暢,如同嬰兒一般,因此叫“嬰兒風”。立夏氣暖風柔,故稱“弱風”。夏至熱盛風微,但比弱風的勢頭更強一些,稱為“大弱風”。立秋為夏秋之交,陰氣方生而陽氣仍盛,其風大小不定,好像在思考問題一樣,因而叫作“謀風”。秋分之風有肅殺之氣,一夜之間樹葉都會變黃,所以叫“剛風”。立冬風力強勁,能折毀樹枝,稱為“折風”。冬至的風比立冬時更硬更寒,刮風的時候整個樹枝都刮斷了,因此叫作“大剛風”。總之,不同的季節采用了不同的行性,這是九宮的秩序。《河圖》、《洛書》之間的區別
《河圖》形圓,陰陽合一,五行是一氣,相互吸引而順生,五行相生,使得宇宙充滿生機。《洛書》形方,陰陽并不合一,而是呈錯綜的形態。具體來說,《河圖》中的每一個位置都有陰有陽,陰陽是平衡的,《洛書》則或陰或陽,不可能形成陰陽平衡的態勢,是為錯綜。陰陽錯綜會產生變化,于是形成后天變化之道。《洛書》中四方為陽,四隅為陰,不論陰陽相互吸引還是相互悖逆,都會發生運動。這個運動恰恰是天地變化的啟動。這樣,《洛書》就為宇宙的運行提供了變化的可能,而且講明了變化之道,變化是以陰陽消長的形式發生的,變化是后天卦序的特征。